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笔记丨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2022-12-04 21:09 作者:focus2flow  | 我要投稿
了解改变如何发生,帮助我们更好发挥影响力,也是自我改变的开始。

最近在看一个心理咨询方面的课程,一日三餐边吃边看,晚上还要再看一会儿,外加做笔记。

今天总结一个重要内容:改变之道。

也就是“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包括如何改变他人和改变自己。


“意愿”与“应该”

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可能是ta有意愿(will)去做,也可能是ta觉得应该(should)去做。

中国传统的亲子互动或学校教育中,常见的是说教、教训,也就是讲道理,以自己的经验告诉对方,你应该(should)如何如何,如何如何对你有多好,诸如此类。企图把自己的经验直接传递给对方并让对方理解、发生作用。


一方面,这是一种无效的改变模式,因为“讲道理”并未真正影响对方的经验。

另一方面,这背后有一个理性人假设,认为知道这个道理就会按道理去做。但真正推动个体行动的往往是情感的力量。或者说,相较而言,理性更难推动行动。


比如青少年常见的是沉迷游戏/小说,不想学习,

讲道理是没有用的。要在了解背景的情况下施加影响。

有效的改变之道是,在对方的体验上施加影响,让ta自己获得那个经验。


赋能

有意愿做一件事情并不意味着就会做那件事情。

心里觉得确实应该好好学习的,也想要把学习搞好的,但是却无法付诸行动。

可能还需要赋能,就是通过一些心理咨询技术让来访者变得强大,帮助ta提高对问题的可控感,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和可能性。

比如有个案例是小孩子沉迷小说,通过一些技术、措施,让他知道沉迷小说其实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小说太吸引人了,让他相信自己可以处理这件事情,问题便得以解决。(当然这里面有更复杂的过程)


通过自我赋能解决常见问题

以“过度”使用手机为例。

这里面当然有复杂的心理、技术、社会机制,但解释其中的逻辑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真正把问题解决。

我在看课程的时候,就马上意识到我和手机的关系,也是一种自控力、可控感的问题,

当我认识到我是可以控制手机使用行为的时候,我仿佛突然增加了一些力量,有了一种清晰的认知和意识——我可以决定如何使用它。

有了这种清晰明确的意识之后,我和手机之间有了一个认知上的距离,我摆脱了在无意识中使用它的情形。

通过自我赋能——让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主动权、可控力——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之后我拿起手机的时候,脑子里常有一个念头:我要(用它)做什么?当发现我好像是习惯性拿起来的时候,就知道我其实没有真正的使用需求了。


总结

意识到行为逻辑中“意愿”与“应该”的差别,就有助于我们减少说教式的说理,从对方的行动意愿出发,更好地发挥对他人的影响。

意识到“赋能”对改变的重要作用,就有助于我们赋能他人、也赋能自己。



笔记丨改变是如何发生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