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书店一周年,我总结了这3个关键词

到今天,草木书店就满一周年了。这一年,想必大家都不容易。草木书店也依然活着,这就很好。
半个多月前,我在小红书开了一场直播,用3个关键词,总结了开书店的这一年。在这里,不妨再来复盘一下。
1 . 幸运
即便大环境极度不友善,即便书店所在的景区已基本躺平,我依然认为,我开书店的过程,已足够幸运。
从选址开始,仿佛背后就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推着我往正确的方向走。虽然我很明确,要做一家乡村书店,但真正要找到一个有人文底蕴、有文旅配套的乡村,然后再找到一个大小合适的店面空间,这其中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
事实上,当我辞职返乡时,想象中的几个选址方案,都是不成立的。直到误打误撞,找到了书店所在的景区,并很顺利地进驻其中,一切才得以开始。
而我作为第一批进驻的商户,一定程度上也享受了政策红利。比如,整个书店空间是精装修交付的,省去了一大笔装修投入。要知道,我决定开书店时,手头并没有什么积蓄。又想开书店,又没有钱,最终却能以极其有限的预算,开出一家兼具颜值和内在的书店,真的要感谢老天眷顾了。

当书店开起来时,我作为一个行业小白,又很幸运地遇到了非常友善的读者、作者以及同行。正是有了他们源源不断的支持,才让书店得以在一个相对良性的轨道上运转至今。
2 . 相遇
书店天然是一个相遇的空间。人与书的相遇,人与人的相遇。因为书而产生的连接,总是无比纯粹而美好。
这一年里,我遇到了很多可爱的读者。有一位附近的村民大爷,几乎天天来书店看书,还会时不时给我带一些时令地产果蔬。有几位很靠谱的临时店员,因为大家气质相投,当我有事外出时,可以很放心地把书店交给他们。还有本地的悦读时光读书会,经常和书店有互动,不少读书会成员,也成了书店的“铁粉”。以及还有很多和书店有各种交集的朋友,这样的名单可以开列很长很长。
除了读者,很多作者也给了书店极大的支持。去年书店刚开业不久,我的朋友蔡谈,同时也是一位青年诗人,就带着他的诗集《遥望》,专程从无锡赶过来,促成了书店的第一场分享会。
今年十一期间,书店有幸邀请到了书评人、民谣唱作人许金晶老师,做了一场新书《海阔天空》的分享签售会。同为从南通地区走出的小镇青年,许金晶老师对书店极为关照,还写了一篇长文《海门草木书店:人如草木,生越草木》,发表在文化类大号“群学书院”上,对书店是个极好的宣传。

书店也渐渐聚合起一批本地的作者。这个周末,海门作家雪彦老师会走进书店,与大家共读她的长篇小说《沙城》。
这些相遇让我觉得,就算是在一座小城,在一个乡村,书店依然有它存在的价值。
3 . 打怪
如果把开书店比作一个升级打怪的游戏,那我一定是给自己选了Hard模式。谁能想到,疫情在这一年会变得如此魔幻,谁能想到,房地产业会比书店还脆弱。
过完十一长假,书店所在的景区发生了一些变故,仅剩零星店铺还在营业,景区已几乎没有自然客流。这也就意味着,书店基本没有了现金流。

在那天的直播中,我以自己的目力所及,回顾了近十几年书店业的浮沉记录。从电商冲击下的倒闭潮,到网红复合式书店的兴起,再到疫情之下,书店同仁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闪转腾挪,不难发现,书店这个行业,一直都在打怪升级中。
如果一个行业,还不断在优胜劣汰,不断有新鲜事物产生,那这个行业,一定是个有希望的行业。
那天直播卖了两百多块钱书,我拿不到几个佣金。但我却认为,这是个积极的信号。我不见得会转型去做带货主播(也做不了),但至少,手上有很多工具可以用。书店的线下收入没有了,我还有公众号、小红书、B站,还有微店、快团团,还可以随时开播……这是时代的馈赠。
回到第一个关键词:幸运。我依然觉得,在这个时代开书店是幸运的。某种程度上,电商冲击实体书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线下停摆时,实体书店还拥有线上,它是辅助书店经营的工具,是书店的内容输出窗口,也是书店和用户维系情感连接的纽带。
上周,观看了读库年会的直播(上次线下年会,已经是两年前了)。老六对谈陈晓楠,主题是“在焦虑的另一端”。老六说,今年郁闷的事情挺多,这给我们的懈怠提供了完美的借口和台阶,而与其活在理由和借口中,不如趁还能干活的时候,做一些具体的事情。
我深有感触。在书店一周年之际,不妨站在焦虑的另一端,重拾干劲与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