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图馆】营前节笳鼓,丈夫奏凯歌——中国历代军歌浅赏(下)
本期作者:断南飞雁
本文为史图馆专栏约稿,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史图馆立场无关
隋唐时期
此时中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分裂,国家的统一和更频繁的对外文化交流使得唐代的宫廷雅乐更上一层楼。当然,为李氏歌功颂德的鼓吹是必须有的,例如柳宗元创作的鼓吹铙歌十二曲,“柳宗元作以纪高祖、太宗功德及征伐勤劳之事”有《晋阳武》、《兽之穷》、《战武牢》、《河右平》、《铁山碎》、《靖本邦》、《吐谷浑》、《高昌》、《东蛮》等记录战争胜利的鼓吹曲。不过唐代凯乐最常用的大曲却不是这些,依《唐书·乐志》记载:“唐制,凡命将出征,有大功献俘馘,其凯乐用铙吹二部,乐器有笛筚篥箫笳铙鼓歌七种,迭奏《破阵乐》等四曲:一《破阵乐》,二《应圣期》,三《贺圣欢》,四《君臣同庆乐》。初,太宗平东都,破宋金刚,其后苏定方执贺鲁,李勣平高丽,皆备军容凯歌以入”,所以唐代军队祝捷时唱的凯歌就是赫赫有名的《秦王破阵乐》。

【破阵乐】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
【应圣期】
圣德期昌运,雍熙万宇清。乾坤资化育,海岳共休明。
辟土欣耕稼,销戈遂偃兵。殊方歌帝泽,执贽贺昇平。
【贺圣欢】
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
【君臣同庆乐】
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除了宫廷大曲外,唐军中还流行着更多的边塞诗歌,这是因为唐代外事频频,许多文人投笔从戎想要在军中建功立业,所以唐代遗留下来许多边塞名篇,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骆宾王等边塞诗人的大名亦为人所熟知。不过下面我想举的并不是谁的名作,而是敦煌曲子词中的一篇佚名之作。

菩萨蛮
敦煌古往岀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效节望龙庭,麟台早有名。
只恨隔蕃部,情恳难申吐,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

这首词作于安史之乱后,吐蕃人乘驻守陇右、河朔的唐军东**叛之际,攻占河西走廊,使得西域与中原失联,只能自己苦苦支撑,这曲菩萨蛮就是在表达西域军民对于唐军消灭狼蕃、收复故土的期待。
五代两宋
晚唐五代军阀混战,而在残酷的战争中,军歌却能很好的提振士气,《五代史补》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初,庄宗(李存勖)为公子时,雅好音律,又能自撰曲子词。其后凡用军,前后队伍皆以所撰词授之,使揭声而唱,谓之御制。至于入阵,不论胜负,马头才转,则众歌齐作,故凡所斗战,人忘其死,斯亦用军之一奇也。”十分可惜的是李存勖所制的军歌并没有留下来,唯有“文人词”四篇遗存。

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原的战乱,商品经济逐渐发达起来,市民阶级占有比前代更重要的地位。这使得宋代的宫廷乐舞比之唐代有所不足,哪怕是对统治者战争胜利的颂歌——鼓吹铙歌也是在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姜夔手中才完成的;而民间乐舞则蓬勃发展,往日作为大曲的鼓吹也出现在了市井小民的婚丧嫁娶仪式中,文人骚客也喜欢填词作赋,在青楼楚馆传唱。
至于军乐军谣,依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边兵每得胜回,则连队抗声凯歌,乃古之遗音也。凯歌词甚多,皆市井鄙俚之语。余在鄜延时,制数十曲,令士卒歌之,今粗记得数篇。”由此可知,宋代西军所唱凯歌仍是唐代旧曲,所谓词中“皆市井鄙俚之语”也是应有之义,本来在唐代的敦煌曲子词中就多为情歌小调,没办法,大家都喜欢嘛,不过,沈括认为两军阵前说出粗鄙之语有点不好,所以就自制了一些。
沈括所作的军歌五首
其一:先取山西十二州,别分子将打衙头。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
其二:天威卷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莫堰横山倒流水,从教西去作恩波。
其三: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
其四: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背嵬打回回。先教净扫安西路,待向河源饮马来。
其五:灵武西凉不用围,蕃家总待纳王师。城中半是关西种,犹有当时轧吃儿。
明清时期

明代的军歌最著名的莫过于戚继光平倭时所作的《凯歌》,据《止止堂集·横槊稿》记载:“余(戚继光)集吏士数百人于庭,摭其实素,口授凯歌一章,使众士歌之,而节以鼓音。一唱三和,声震林木。兴逸起舞,上下同情。抵掌待旦,浩然南征。”
《凯歌》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