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妙/研究】树与花的旋舞:艾尔海森与卡维的关系性分析

*又名:知妙磕点研究
*又又名:我如何把磕知妙这件事通过理性分析合理化(虽然本来就很合理)
*全文5K+字,仅代表个人观点。对这对CP兴趣不大的你请直接划走——就像在检索论文时,看到无关或不感兴趣的课题便直接划走一样。
*理性分析、抽象描述、社科狂魔、间歇性发癫这四种文风可能会不定时出现
*在米游社和LOF也发了
*头图来自微博或LOF,之后补上具体来源
知妙是我入宅以来遇到的第二对让我磕得如痴如醉的CP。事实上,须弥地区开放后,看着两人从从奥摩斯港的留言板辩(吵)论(架)到须弥城的留言板时我就已经入了知妙坑,然而当时我对他们的感受还仅仅停留在“又是一对互为对照的高知分子CP,正好落在我XP区,我磕!”的程度。
从这种表层的兴趣掉入坑底,则是在看了神仙MMD《cheating on you》后。让我掉入坑底的“导火索”真的来得很怪,不管是之前对别的角色还是现在对知妙,让我产生狂热兴趣的都是关于这些角色的艺术层面的东西,例如一首BGM、一幅画,以及这次的一支舞(大概是一些直观艺术-沉思-狂热的过程)。MMD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舞如其人——海哥其人就和他的动作一样沉稳精准,在缜密的推演下肢体的动作幅度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而卡维其人则像他的舞蹈一样写意张扬,总是以自己轻盈的身体和灵魂为燃料,想要往更高的地方飞翔。
从那以后,我一直想为知妙写点什么。一开始想过写同人文,但是研读了圈内一众大佬的作品以后,我觉得以我目前的水平,就算进行了关于两人的创意写作也只会玷污了他们;而融合了理性与感性的分析路线似乎是我比较擅长的。因此,我决定写下这篇小论文,将我目前对“知妙”这一概念的理解进行层层拆解后,献给两位天才。
纳西妲擅长运用比喻来进行思考与解读;那么在下文中,我也尝试用几个意象对知妙的关系性加以比喻,并展开来分析吧。
「DNA」
DNA由两段脱氧核苷酸链组成。如果仅将细长的核苷酸链作为观察对象,而忽略分布在链条上的碱基的话,会发现在DNA中,两条核苷酸链呈永不相交、但彼此恒久盘旋的状态。这一意象因此非常贴切地描述了知妙二人的对立性与互补性,以及两人关系的恒久性:从外观设计、到专业领域,再到性格,二人的设定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而由于在这些维度上,二人的设定组合在一起便能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存在(如二人的知识与精神融合在一起可以形成智慧的全貌),他们的关系又是互补的。
知妙关系的恒久性,则体现为二者的生活中一直含有与对方相关的要素,且即使这一要素中途消失了,之后也会重新出现在生活的范畴中。具体而言,如若把卡维抽象为“感性的、理想主义的、艺术的”这一意象,我们便会发现它从未从艾尔海森的世界中消失:同样来自妙论派的、大概率拥有上述这些抽象意象的祖母,在艾尔海森的童年阶段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的人格与价值观;待艾尔海森大了些,来到教令院后,他则遇到了卡维。之后两人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由于大家基本都知道了,此处笔者便不再赘述。二人间的缘分与交集可以用“剪不断,理还乱”来形容。即使两人存在过短暂的没有空间交集的状态,这种状态放在知妙二人的精神所能存在的时间跨度前,想必也是可以被忽略的量级。以艾尔海森为参考系的分析结果如是,那么若是以卡维的视角为参考系进行分析,也能得出同样的结果——知妙二人的关系拥有恒久性。
这一恒久性不仅体现于他们尚还在世的人生中,亦能体现在即使身消神陨后仍然存在的二人的精神与思想中。作为语言学家的艾尔海森,其提出的理论与思维的结晶会永远流传于提瓦特大陆和这一舞台下的观众(也就是我们)心间;作为建筑学家的卡维,其追求极致的美学与理型的精神,也将化作各种实体的建筑作品,永远供提瓦特大陆的居民及这一舞台下的观众们瞻仰;而两人对立而互补的精神,也将永远能被人们对比和讨论。在这两种殊途同归的视角中,人们或许也能离智慧的全貌更近一步。
这如DNA和它的两条核苷酸链一样对立统一的永恒,或许正是令知妙二人的关系性如此浪漫而伟大的核心要素之一。写到这里我发现,须弥地区的故事线讨论的诸多课题的共通点便是对立统一,以及诞生自这二者的永恒。因此,我们或许也可以把知妙二人及他们的关系性理解为须弥核心课题的具象化人格体现。若是这样建立联系,知妙二人的关系性便又浪漫了一分。
「参照点」
艾尔海森与卡维互为对方人生的参照点。在知妙二人的关系中,参照点的表现形式有二:辅助自我认知与世界认知的镜面,和供自己参考在精神与实体世界中的方位,而不至于让自己迷失方向的参考系。
先说镜面。在艾尔海森的角色相关故事中,我们已然能够理解为何卡维之于他,是可以令他完善自我与世界认知的镜面。对于相当多的议题,卡维采用的干预、研究或解决的视角(approach)和艾尔海森完全相反,这也使得擅长通过实证主义与理性思考(包含不同种类的逻辑推理)的视角干预、研究或解决问题的艾尔海森得以了解与自己相对的另一端的视角,并从两个视角出发,补全位于极点以内的其它可能的视角。用抽象的比喻描述这一过程,便是将两个点连成一条线,或是以一条线段的中点为圆心,这条线段的一半为半径画一个圆。两个过程都能使原来的存在上升一个维度(点:0维;线:1维;圆:2维);同理,通过参照名为卡维的镜面,实现视角补全后,艾尔海森自己看待事物的视角也能更为完整,乃至达到更高的维度(境界)。艾尔海森之于卡维也如此,但具体表现如何,还需要在后续版本官方提供更多可以用来分析和脑补的信息后再讨论了。
然后是参考系。知妙二人互为参考系,意即一方通过与另一方直接交流或是思考另一方的存在,便能明确自己在实体的世界与精神世界中所处的方位,而不至于因无法明确自己的方位而迷失方向,或是在追寻各自心中的理想的道路上,因为航程偏离出安全轨道太多而身消神陨。在官方目前刻画的知妙相处方式中,体现较为明显的是艾尔海森如何作为卡维的参考系:在一次次观点的碰撞中,作为实证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的艾尔海森会为卡维进行精神层面的“兜底”——即让卡维知道实现自己的理想可能面临的局限性,以及他的理想与现实状况的相对位置,以避免大建筑师在察觉到理想与现实的极大落差后产生虚无感,甚至因这虚无感走向毁灭(插句题外话:这是笔者目前对艾尔海森给卡维的“脆弱”这一评价的解读。卡维的脆弱并非实际存在的物理或精神层面的脆弱,而是可能存在的、潜伏于灵魂深处的,有关理想主义者的脆弱)。换言之,艾尔海森或许会担心卡维那些理想主义者的、感性的、艺术的特质在面临现实的变故后被摔得粉碎,所以他会用自己的实证主义的、理性的、科学的特质为卡维“兜底”;有了艾尔海森的兜底,卡维也得以在追逐理想与美的天空中上更加恣意地往高处飞翔,而不用担心自己会摔得粉碎。卡维作为艾尔海森的参考系的方式,目前则在同人作品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官方尚未发布相应剧情。因此,此处先按下不表。
「先贤的缩影」
从艾尔海森与卡维的相处模式中,观众可以看到与追寻真理有关(即科学与艺术)的不同领域的先贤大脑相互碰撞的影子。最为典型的影像便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这两位先贤。柏拉图是唯心主义者,提出了理型论;亚里士多德是实证主义者,引领了实证科学的发展,同时认为幸福是灵魂指导下的理性活动。两位先贤为师生关系,不时在讨论中进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叙述至此,我们也能察觉到艾尔海森与卡维的相处模式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相处模式间的诸多共通点:二人在各自的思想领域可以说是顶点一般的存在,研究与剖析世界的视角不同,目的都是一样的:让生命变得更好。这可以说是几乎所有哲学家、思想家与艺术家的目标,也与“生命是目的,智慧才是手段”这一有关须弥的智慧的核心思想遥相呼应。
笔者心目中最能体现先贤们进行观点与思想的碰撞的情形的作品是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值得注意的是,若是图中的亚里士多德向左转,他的动作就基本和艾尔海森在立绘中的动作对上了。分析至此我便觉得,卡维的立绘动作实在是值得期待。
知妙二人的相处模式可以说是先贤们的相处模式的缩影。从他们的交流中,我们得以窥见先贤们如《会饮篇》中的交流方式的一角。这种不同时空、不同世界的智慧碰撞浓缩为一个奇点,然后投射在知妙二人身上的角色关系刻画模式,也为观众们塑造了极为强烈的崇高感(sublime)。此外,基于前文提出的知妙二人可被视为须弥智慧的两面的人格化这一观点,知妙二人的相处也可被视为智慧本身的碰撞。一体两面的智慧本身的碰撞,则令前述的崇高感更上一层楼了。
「母亲」
在这一小节的分析中,母亲这一概念并不能等同于生理母亲或是养母的概念。这一小节的分析所基于的母亲的概念将是贯穿《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以下简称纳歌)全篇始终的「母亲」的概念。遗憾的是,作者黑塞并未在这部作品中明确给出适用于这部作品的“母亲”的概念(这也恰恰让这部作品更加引人深思和值得品味了——跑题了);不过为了让分析继续下去,我还是先将我在阅读《纳歌》时写的对母亲这一概念的假设的笔记摘录在此,然后基于我在笔记中提出的假设进行分析好了:
母亲指什么?这是《纳歌》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读完全书后我大概有三个想法:1)the ultimate knowledge本身,它需要结合纳歌两人的视角与人格才能达成;2)心理学依恋相关,在歌的童年中母亲是缺位的,而纳能给歌母亲一样的关怀与指引。小说中段用了很大笔墨写歌如何通过与亿个女性恋爱(虽然这在女性主义价值观下是不可取的就是了,不过虚构作品,还是那个年代的虚构作品,这问题就暂且按下不表)寻找他认知中的母亲的感觉,但在作品的最后我们也看到了结果——他最终回到了纳身边。这是否说明纳在歌的人生中实际上扮演了“精神的母亲”的角色?3)塑造灵魂的核心要素。这点比较抽象,纯粹是我看完这句话后突然悟出来的。原文写道“人没有母亲就不能爱,没有母亲也不能死啊。”;我的解读是,人没有母亲=没有核心因素来塑造人的灵魂=人无法去爱、也无法完满(i.e.死,虽然划这一等号有考虑到佛教思想)。这样看来我的假设也蛮合理。
将这三点假设与知妙二人的实际相处模式对比,我惊觉知妙的实际相处模式与我于上述笔记中提出的三点假设都非常符合。具体而言,对于假设1:母亲=真理(the ultimate knowledge),在DNA这一小节中,我便提出需要结合艾尔海森与卡维研究世界的视角才有可能寻到真理(the ultimate knowledge)。也就是说,艾尔海森+卡维=母亲=真理(笑死,数学公式都用上了,我的脑子真是没救了),知妙二人为可以构成真理的两个碎片。
对于假设2:母亲=依恋对象的模板,先前已经有太多大佬提出了“卡维艾尔海森的祖母缩影说”,即艾尔海森爱(没错,就是爱,柏拉图式的爱)卡维的原因之一是与后者相处,可以让自己继续享受童年时期依恋祖母的体验。这和社会心理学中依恋类型的延续的相关观点概括不谋而合:早期的依恋经验形成了……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独特思考方法的基础(Hazan, 2004)。艾尔海森的祖母出自妙论派,或多或少也有理想主义的、感性的、艺术的特质;他是由祖母抚养长大的,因此,祖母对他人格与依恋模板的塑造会有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日后他依恋的对象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和祖母这一模板重合。而卡维便是这样的存在。回顾假设,我们现在可以说卡维是艾尔海森心中的“母亲”这一概念的缩影了。在卡维的视角中,艾尔海森大约也与他的依恋模板有很大程度的重合,也能作为卡维的“母亲”的缩影;不过这就需要待官方发布更多信息后再议了。
对于假设3:母亲=塑造灵魂的核心要素,从文章开头分析到此,“艾尔海森和卡维互为塑造对方灵魂的核心要素之一”这一结论也不言自明了。
三条假设分析下来,我们便可说在某种程度上,艾尔海森和卡维互为对方心中的《纳歌》专属定义的“母亲”。
结论
艾尔海森和卡维的关系性具有极强的美学与思考意义,也因此极为令人着迷。从二者关系的性质的角度看,两人的关系性具有如DNA及其双螺旋结构一般的对立性、互补性,及这两个性质交汇之后所产生的稳定性与恒久性;从二者关系的样态的角度看,知妙两人互为对方的参照点,互相完善了各自对自我与世界的认知,并进行相互“兜底”,使得二者可以在自己的领域中自由航行而免遭毁灭;从二者关系的动态看,知妙二人的关系是先贤们、或是智慧的不同形态之间关系的缩影;从意义的层面看,知妙二人之于对方,则是有如《纳歌》限定的母亲这一定义所描述的存在[1]。
知妙的关系本身也是一场奇妙的思想实验。从二人的相处中,观众得以寻得“如何殊途同归地触及「真理」”这一问题的答案的一角。品味知妙的关系性、旁观这一思想实验的时候,先贤们辩论的场面在我脑海中一幕幕划过,不同时代的智慧精华浓缩在一起,化为奇点来到了我的身边。于是我认识到自己的思想是有多么浅薄、自己的头脑是有多么渺小。极端的理性与极端的感性、以及二者碰撞后诞生的终极的智慧——大书记官和大建筑师的头脑会是我毕生所求。
艾尔海森与卡维的人格、生活、灵魂和命运交织在一起,则又让我想到一位大佬提出的海维妲三人服装上的特征对应须弥标志的某一部分的假说。根据这个假说,艾尔海森不管是服饰特征还是其人都对应的是枝干,卡维对应的则是在枝干顶上恣意绽放的花。人如其衣装——艾尔海森是理性的、实证主义的、科学的树,卡维是感性的、理想主义的、艺术的花;艾尔海森是如同树一样向下扎根、钻研、剖析世界的approach本身,卡维则是如同花一样向上绽放、追寻、描摹理型的approach本身;艾尔海森是如树般沉静而理智的天才,卡维则是如花般恣意而疯狂的天才。树与花像DNA和镜面那样交织、旋舞,漫天飞舞的树叶和花瓣则向我们展示了须弥城,和深藏于须弥这一国度的心脏中的虚幻而实在、飘渺而恒久的智慧的全貌。
因此我会说,“树与花的旋舞”是艾尔海森和卡维的关系性的最佳形容。树与花的旋舞,即是艾尔海森与卡维。
【全文完】
注解
[1] 不过知妙的关系性与纳歌的关系性之间的一大分别就是,在知妙的关系性中,二者一开始便是平等的;在纳歌的关系性中,歌则经历了依附纳并获得解脱-自由自在地漂泊流浪-重新归来,进行内省,开始成熟与收获(黑塞,1930,杨武能译)的过程。纳歌的关系经历了由不平等到平等的转变。
| 参考文献
戴维·迈尔斯等:《社会心理学》,中国工信出版集团&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年。
黑塞:《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杨武能译,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8年。
以及我的哲学课与美学课笔记
后记
终于完成了这篇知妙分析文。从几天前开始,这篇文的灵感就不时在我脑中像飞舞的树叶与花瓣那样炸开,催促我赶紧动笔将灵感和思维印成白纸黑字。今天总算得以动笔;或许我的脑子今天也能难得安眠一回了吧。
我的脑子的大概成分是53%低配版卡维脑子+47%低配版艾尔海森脑子。希望我兼具理性分析与感性发电的行文没有吓走大家。如果有谁能读到这里,甚至与我产生观点上的共鸣的话,我将感到非常荣幸。
这篇文章既是一个终点,也是一个起点。它是我分析知妙关系的暂时的终点,也是能托举我开启可能的更自信的知妙同人文写作阶段、激励我让自己的脑子朝真正的知妙脑子更近一步的起点。
像艾尔海森和卡维一样,真理,以及它一体两面的智慧与理想将是我毕生追寻的目标。知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