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为何都要自建数据中心
#科技巨头为何要自建数据中心 随着5G商用、企业上云使数据成倍增加,云计算市场仍将快速增长,进而带动更底层的数据中心的新机会。甲子光年认为,数据中心将成为下一个十年科技巨头争夺的新重点。这将是谁的危险?谁的机会?
IDC战争再起,BAT从“用户”变“玩家”
1. 过去二十年数据中心领域真正的大玩家是以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为主业的电信运营商。另一股力量则是第三方IDC运营商。
2. 这一次,一个明显的大变化是:发展起云计算业务的互联网巨头自己下场了:
①阿里云宣布未来3年将投入2000亿元,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
②腾讯未来5年将投入5000亿元,用于新基建的进一步布局,在全国新建多个百万级服务器规模的大型数据中心;
③百度预计到2030年百度智能云服务器台数超过500万台;
④再加上快手也宣布将在内蒙古投资百亿建数据中心,一场科技巨头间的新竞赛就此拉开。
3. 值得玩味的是,曾经还是“隔岸观火”的科技巨头,要做”玩家”,开始自己建设技术和自研设备。
为什么自己干?
1. 从供需上看,数据中心领域仍有大机会。数据量增加的同时,单个服务器处理数据的性能增长却在变慢。所以只能靠建更多数据中心来解决。从供给角度看,不均衡将持续存在。空间上,区域的数据中心项目供给上限取决于区域的电力设施配套,这是由电网规划所限制的;时间上,数据中心的建设起码需要1-2年时间,存在滞后性。
2. 机会虽大,但并不是谁都能把握住的。实际上科技巨头看重的并不是IDC服务商的传统数据中心业务,超级数据中心才是巨头看中的蛋糕。
3. 之所以科技巨头要放弃采购的方式而选择更费力的自研,是因为传统设备是针对传统数据中心而研发的,并不适合云数据中心;而自研的设备可以让数据中心更好地面向云计算。另外,自研可以对数据中心有更强的掌控力,“比如一旦数据中心发生故障,我可以快速知道出的问题在哪儿,以及如何维修。”自研更能够降低成本。
能否改变IDC格局?
1. 随着阿里、腾讯等科技巨头“下海”数据中心,传统数据中心的天花板越来越明显:近几年数据中心建设越发加速,而第三方IDC服务商的业务增长却显露疲态。
2. 当然,第三方IDC的优势短时间内也难被攻破。尽管打破传统IDC服务商的护城河并不容易,但其面临的危机是显而易见的。
数字时代的“汽车产业”
1. 从长远来看,巨头加入数据中心的自建,或许还有更深的意图。未来的数据中心,就像工业时代的汽车产业。 IDC主要包括基础设施、IDC托管/增值、应用/服务厂商三个主要环节,各个环节都将联动许多企业。
2. 更为关键的是,数据中心趋向大规模,倒逼着一系列软硬件技术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