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当“平常”遇上“特别”

2022-06-20 22:52 作者:迷糊小萌新  | 我要投稿

“二人之于对方最特别的地方就在于,双方已将所有的“特别”视作“平常”;当一切对于他人的“与众不同”变成对于彼此“理所应当”的时候,看起来才会显得那样与众不同。”

这段话是笔者心目中对于PP与MM之间相处模式的认知中,个人觉得最为恰如其分的一种形容。

其实不管是PP对MM的照顾,还是MM对于PP的关心,咋看之下都显得是那样的平常;

可是当二人从彼此的世界中“暂离”的时候,我们却又会发现原本这样的“平常”会一下子就突然消失无踪。

此时方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平常”小事的外表之下,内里隐藏着的是那个“特别”的人啊!

在PP(MM)身边MM(PP)显得那样平常,是因对方的存在之于彼此而言是如此特别。

双方毕竟是彼此的“选配”。把特别融入平常,本来就是选配“专属”的能力。



“特别”是“复数词”不是“单数词”

所谓“特别”就是把平常变得与众不同,变得专属于某个特定的人。

特别是需要通过对比才能提现的,有的时候并不是人喜欢“双标”,有的时候“双标”只不过是“平常”习惯了而已。

注意HL说的什么

桌子太重,MM一个人实在搬不动,所以当嘉宾已经主动提出有什么需要要帮忙的时候,MM并不会有所迟疑,毕竟总归都是需要搬桌子吃饭的,本就是一件平常的事情。

But~大家猜猜如果那时候YD没有正好从门口出来,并且主动表示是否需要帮忙的话,MM会怎么做?

答案是MM会一个人先默默的把凳子搬齐(所以MM才会站在那里数人头,就是确定需要几把凳子)。

力所能及

如果还需要进一步的佐证,证据就是MM并没有刻意的等待YD,话说完就一个人开始默默搬凳子了。

其实PP与MM有一点真的很相似,这两个人干活的时候特别实在,总是不留力,不装样子,力气能搬两张绝不只搬一张,干活不是作秀,这一点真的无形之中打了很多人的“脸”(这里没有贬低其他人的意思,干活并不是义务,愿意出多少力气都是自愿的。说白了,大家论心而已。)

桌子MM一个人确实搬不动,可是当PP不在的时候,MM并没有向其他人主动求助。

明明这个时候“屋子里”有很多人,大概这个时候呼唤几声就有机会收获援兵。

不过请长辈帮忙不合适… …

同辈里,请女生帮忙首先排除(虽然MM自己也是女的,好吧,HL估计也是在厨房忙晕了,顾不了那么多了,实际上从后来HL看到MM搬桌子的惊讶的表情来看,他大概只是忙昏头一时间忘了PP已经“暂离”了)注意HL的原话“叫他们准备把桌子搬回来”,HL的潜意识根本没打算让女孩子动手搬那么重的桌子。

YD是男生也是同辈人,但毕竟也是客人,另外YD之前出海还晕船了,如果不是YD出门看见主动提出,其实MM也确实不好意思麻烦对方,所以大家会看到当YD表示要先去处理一下“私人事物”的时候,MM会立刻表示“没事,不着急”。但是实际上却一转身就开始自己离开开始干活去了。

遇到自己确实力不能及的事情,MM也不会扭捏作态,既然对方已经主动提出是否需要帮忙,而自己也确实“没办法独立完成”,所以爽快表达“需求”就好。

可是MM“并不把其他人的善意视作理所当然”,所以需求表达也就仅此而已,实际行动还是第一时间“靠自己”完成。

不对啊,你们不是“三兄妹”嘛?还剩一个... ...

MM表示“你想说什么?”

我哥呢?

呃... ...好吧,是笔者嘴欠,当我没说(瞧笔者这张笨嘴,该打~该打)

毕竟那一位在MM心里“不是客人,胜似客人”。对客人要礼貌得体,要学会尊重客人刚刚也出海任务归来。

MM是一个很能体会其他人“辛苦”的人。

还是不对啊,MM你不也有特别“没礼貌”也特别“不知道客气”的时候嘛。

你看MM多开心

PP:“我们现在就去吧,我反正脏,对吧,脏完了再去那个,对吧。”

PP啊,你但凡能把“对什么”给说清楚,也不至于就剩下两句对吧、对吧... ...你着什么急,那“跃动的小表情”都已经掩饰不住了。

MM为什么PP帮你的时候你那么开心,那么不客气,那么不懂得体会PP刚刚才忙忘一轮大量消耗体力的活,那么不体谅此时的PP还那么一身疲惫,那么兴致勃勃的期待着长辈们同意PP的“无理要求”。

对比一下,看看MM当时那种看着PP说不清楚借口,急的口不择言”时那种“享受幸福”的笑容,之后立刻转向HJ,眼里充满了期望长辈们同意PP“无理要求”的期盼。

这个时候的MM没那么多“礼貌客套”,没那么多顾忌,也没那么多“独立自主”的坚强。

MM喜欢PP帮助他,理由真的很简单。



不是“需要”,而是“想要”

MM喜欢PP帮她,她还会“主动要求”PP帮她... ...

简单明了

MM不用数人头,反正有PP。

MM不需要思考,因为PP在。

没有什么可以分析,也没有什么需要分析的,只剩下简单明了的大喊一声... ...

MM:“哥~!搬桌子”

PP:“来了”

是啊,本来搬桌子而已就是那么“平常”的事情,只需要一声招呼,仿佛这一声招呼就是这样理直气壮,好似这一声招呼是那样的理所当然。

她需要他帮忙一起去做一件需要协力完成“平常”的事情。

一件平常的事情,她总希望与那个“特别”的人共同完成。

她从来“不是需要”去依靠谁,她仅仅“只是想要”依靠他一个人。

事情很平常,选择却总那么唯一;因为选择过于“特别”,所以当“特别”出现暂离的时候,本来平常的一切都变得“特别”起来... ...

当“特别”遇上“暂离”

你想知道那个“平常的他”有多么特别吗?那就把他暂时从既定的运行轨道上离开吧,然后你就会发现这条原本“平常的轨道”突然变得特别起来。

HL:“桌子你们搬过来的?”

HJ:“桌子怎么回事?”

原来双H的意识中MM不需要搬那么重的桌子,原来大家双H早已习惯MM需要的时候只要喊一声“他”就会如约出现,之后MM只需要跟着就好。

平常-01

这是“既定的轨道”... ...

平常-02

这是“原本的方向”... ...

然后命运开了一个“小玩笑”,把那个“平常的他”从本来“平常的生活”里取走了,结果原本所有的既定运行模式全变了,原本的“平常”忽然变得“特别”起来。

所以HL会惊讶,惊讶于为什么是MM在搬移沉重的实木桌子;所以HJ会诧异,诧异为什么会是MM来主导搬桌子的工作,会给MM揉肩,因为在双H既定的轨道里,在原本的惯例中,搬移沉重的实木桌子都是一个小女生应该负责的工作。

可惜随着某人的暂时离开,那个“平常”不应该出现的“情况”发生了,一切意料之中的“平常”,忽然变得意料之外的“特别”。

小别离01

MM走出门直接快进到挥手别离还不够... ...

小别离02

都拉到远景了,还要再快进镜头,是,明白;你不想让人知道某人站着看了多久还是这么着。

此时原片中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瞬间,随着PP逐渐离开,YAN突然转头看了一眼MM,又快速转向PP离去的方向,紧接着镜头就直接快进到另一个时间段,其他房间的镜头里了。

这期节目组依旧很“过分”,都已经离别依然不愿意给出一个相对完整一点的镜头,挥手告别时把MM剪得一闪而过也就算了,居然还是半边身影,节目组你到底在“忌讳”什么。

不过这期节目组又意料之外的“坦诚”,居然把PP在与不在的两种不同情形下,蘑菇屋一家在遭遇“相同状况”时,MM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直接毫不掩饰的展示了出来(虽然把PP在的时候的镜头处理到了VIP部分),让所有人在最同一时间段落下,体验蘑菇屋一家人所遭遇的由平常变得特别的时刻。

有的东西当他一直存在,你或许会觉得一切“平常无奇”,可是当他忽然离去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他的存在与否会让原本平常的事情变得如此特别。

让一切变得“特别”的原因,是那间小屋里与他羁绊最深的她;

让她变得“特别”的源头,是那个当天午后因故暂离小屋的他。


脑洞故事:“一只小虫的角色扮演”

此时此刻

一个夜晚朦胧时坐在海边的屋檐上远眺着大海的女孩,这时候正在体味孤独的女孩突然发现了一只小虫,女孩小心翼翼把小虫从屋檐边上镊起,放在自己的座位旁边。

此时此刻,女孩心里默默的给小虫发布了一个任务,让小虫今晚扮演一个本因与自己相伴却因故消失的“离人”。

女孩:“小虫,你今晚就是那个人,乖乖陪在我身边,陪我一起眺望大海好不好”

小虫:“事情当真如此凑巧?”

女孩:“就是如此凑巧,此时此刻恰似彼时彼刻”... ...

彼时彼刻

MM重来都没有兴致享受节目组那一份“坦诚”下,无意间收获的“特别”,MM宁愿一切还在原先既定的轨道里,享受着属于自己那份让她可以安心依靠的“平常”。

那一份让她安心、开心,可以全心依赖的“平常”。


题外话:

其实在部分PP与MM视频底下会看到这样的留言,PP做的事情很平常啊,有什么特别的,换谁不是这样。

笔者觉得说这种话的人特别“智慧”,确实:

拿个药而已,谁不会啊;

一个箱子,谁拎不起啊;

说得一点都没错,都是一些平常的小事,谁去拿药不是拿,MM一个人也可以拎得起箱子。

没了谁都好,事情一样办,地球照样转... ...可是,似乎现场的“当事人”不太认同这种“智慧”。

其他人想要了解伤情状况的时候,MM会直接礼貌的婉言谢绝。

换一个人从后方直接伸手接东西,MM被吓一跳立刻回避自保。

所以从来都“不是因为PP在,MM才有人疼。”而是“MM愿意PP帮助他”、“MM喜欢PP关心她”、“MM想要PP照顾她”。

她愿意依赖他、想要依靠他;他愿意帮助她、想要照顾她。两人愿意在彼此面前把戒备放下,把心灵敞开,互相关心关怀对方。

当“平常”遇上“特别”,从来不是因为“必定需要”,而是因为“心里想要”。

但是笔者之所以特别能理解这种“智慧”是因为笔者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有的人在猪圈里呆得太久,出不来了。

可笔者是一个人,不想当“猪”。

猪的智慧,可以理解,但是不敢领受。

对了,以上这句话同样送给那些本期之后“心怀叵测的故意吹捧XZY”的YX号们,别拿人家XZY当枪使唤,人家自己活得比你这些YX号清楚,人家知道自己的“逍遥远离”是建立在“你们口中故作勤劳”的人们给支好了帐篷、铺好了床被,把螃蟹辛苦从碎石滩涂给收回来的基础上的。

XYZ知道自己的“潇洒游村”是建立在别人辛苦付出之上的,自己“放肆冲浪”是建立在他人的忍耐着自己晕船与对于触礁的恐惧,去包容XZY的自我放纵之上的。

人家懂得自知之明自嘲“吃饭了才知道回屋”,懂得自我调侃“法不责众”用玩笑去消磨潜在的尴尬。人家没把自己的“自行其是”当成理所应当的“特权”。

不像那些“心怀恶意,始终在猪圈里徘徊,总也走不出来的YX号们”。人家跟你们不一样,人家还想做人,不想变猪。

人家XZY是做访谈节目出身的,让XZY来处理游览展示渔村概括的任务,来与村民访谈是XZY的本行,是他最拿手的本职特长,把介绍领略渔村人情风光的任务交给XZY只不过是“人尽其才”而已。

另外别以为“猪智慧”里打得恶心算盘,别人看不出来,如果人人都是自行其是不干活,自以为是的开船不顾他人“难受与否”,你们恐怕就立刻换张面孔开始“疯言疯语、阴阳怪气”的满嘴喷粪了吧。



彼此相处时避免尴尬最好的办法是

“根本没有尴尬”

你知道什么叫做尴尬吗?

没话找话最尴尬

XZY以做访谈节目而为大众所熟知,YD也算是一个交际能力比较强的人,就算这样都免不了在遇到与陌生人交流时,随时可能随机产生的尴尬。

其实与其说现场的两人是在缓解尴尬,不如说两个人根本没办法忍受彼此的“沉默无言”。即使两人所坐之处,坐拥舒适摇椅,享受畅爽的海风拂面,放眼即可远眺一望无垠的海平线;两人根本无法安之若素的欣赏眼前的风景。

安静的接受对方的无言沉默是最难的,因为本来彼此就不了解,如果连语言沟通的放弃了,会造成双方当事人的精神压力快速累积,无从释放。

所以两人即使“聊一句死一句”,也会硬着头皮把话题聊下去,至少以两人的“专业能力”来说,最终总还是可以找到突破口的。

对于现场的两人来说,即使是当下话题交流本身已经是一项“节目组安排的任务”了。

风景当前,安静享受

享受夕阳下的拂面海风,享受眼前浪漫的落日余晖,享受彼此在对方身边一刻的宁静与悠然。

用眼睛欣赏风景,用心灵交流彼此的幸福,此刻二人相伴,随安静无言却可以尽心享受,双方不会尴尬,因为即使不开口,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可以沟通彼此心意。可以接受沉默,安享彼此的宁静。

大概伴在他的身边,她收获的不是压力与不安,而是充满了幸福与安全。

或许守在她身旁,他感受到的不是紧张与尴尬,而是悠然的放松与幸福。

对于PP与MM来说,这一刻不是让人无从入手拍摄任务,这一刻是享受美景,享受属于彼此的片刻温馨与幸福。

如果用陌生人的“专业实力”来比拼亲密无间的“自然真挚”,二者的差距实在过于明显,那么我们不妨把对比换成理论上更接近一点,找一个“设定上”应该旗鼓相当的对手... ...

前言不搭后语

其实这里笔者完全不理解ZYX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前一秒还很认真的表示要帮双H整理好被子,结果下一秒却又毫无逻辑把被子弄得比之前更为凌乱。(你要说ZYX不会叠被子吧,虽然有可能,不过至少稍微弄得整齐一点应该还是没问题的吧,所以只能说当事人的脑回路,正常逻辑可能一下子消化不了。)

美其名曰Z型与L型,看起来似乎突然脑回路360°大转弯想要制造一段“搞笑的节目效果”,只不过似乎PP看了一眼“Z”型的成果之后就毫无表情的离开了,或许PP完全搞不懂此时ZYX想要表达什么。

在折腾完L型之后,ZYX又特地通知了MM来评价一下自己“灵光一闪”(姑且这样形容吧)的艺术成果,MM看着床上比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凌乱场面,下意识的就说了一句大实话“有点凌乱”,之后大概是觉得这样会让ZYX下不来台,犹豫了一下,只好找补了一句“中带有一点工整”。看来MM的情商还是不错的,至少反应算比较敏捷了。

靠着后面找补的那一句,总算让现场气氛不至于尴尬到令人窒息,虽然已经有些尴尬的让人无奈了。

相比于YD与XZY的关系,MM与ZYX这对“设定兄妹”,至少也能算得上是熟人关系了(至于朋友... 呃...广义上来说也是没问题的)。只不过二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在正常范畴之内也称得上是比较顺畅的,只不过一旦涉及需要兼顾其他协力完全的任务行动就有一些“明显的交流障碍”了。至少ZYX“灵光一闪”脑回礼,MM消化一下还是能跟上的。

只不过这样灵光一闪在当时比较需要“认真专注”的正经工作中显得有一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有点不合时宜。

平常生活

没有一句与当下情况无关的多余交流,没有突如其来的搞怪带来瞬间尴尬;PP与MM仅仅只是在完全一项日常生活中的平常工作而已。

协力完全工作的双方就如同自己早已相处多年的伴侣,一切是那样的自在、和谐,效率十足。彼此在对方的身边来回反复穿梭,行为是那样的顺畅,配合是如此熟练。仿佛此时此刻不过是漫长相依相守的一个不起眼的瞬间罢了。

两人彼此共处一室(或一处),彼此距离相近的时候是最容易产生尴尬的情况,天生的男女之别更是如此,想要避免尴尬的产生,或是选择没话找话,勉强通过交流找个话题大家交流几句来缓解尴尬,释放紧张情绪。

或是通过努力最终获取对方真心的认可,可以彼此心灵相通,这样二人自然相处自然,彼此放松自在,又何来尴尬与紧张需要化解的。

一个人做平常的事情很容易,可与别人共同协力拥抱“平常”又最为困难,因为平常里没有事先安排好的剧本,没有明确的任务目标,所谓平常其实就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不经意的瞬间。

一个相似的爱好,一刹那意气相投的感觉,能开启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却撑不起相依相守的时光与凝聚不散的真挚情感。

因为生活的基础本就是由无数的“平凡日常”(平常)构建而成的,二人想要建立真实可信的感情,就要学会走进彼此的平常生活。

平凡的日常生活很简单,简单到可以包容彼此之间所有的专属与特别。当有一天两个人终于做到了将彼此对于对方所有的“特别”全部融入平常世事的时候,两个人就会变得心灵相通,亲密无间。

因为可以接受彼此生活中的一切至繁至简,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才会变得至纯至真。

~END~



碎碎念的叨逼叨时间:

私信里N多问笔者对ZYX看法的,这位流量小生该怎么说呢,笔者个人对他也没什么恶感,除了对于他那句“带领... ...走向世界... ...的豪言壮语有点实在消化不良之外,其他基本属于还好的那种。

对于向往而言我只能说ZYX给自己的定位“过于职业态度”了。“职业态度”本来是一个偏向于褒义的中性词,可是偏偏向往蘑菇屋本身到第五季的时候已经建立了一种非常稳定和谐家人结构。

四口之家中,俩老与俩小各自形成了两两一组,非常稳定的“感情核心小集团”,即双H之间的感情、PP与MM之间的感情,其感情基础的深厚程度都是远远凌驾于综艺节目简单的关系设定之外的。

因为向往的家庭感中与节目组相对容易调整的长辈与小辈之间的感情,同辈之间的亲密程度才是最不受控制,且容易暴露“破绽”的。特别是小字辈,因为相对长辈之间那种比较内敛的情谊,小辈之间那种年轻人特有热情才是综艺节目镜头更喜欢捕捉的目标。

而正是因为PP与MM之间的感情基础并不是依附于向往节目本身而构建起来的,所以当ZYX试图以一种“职业”的态度进入角色设定的时候就会显得非常的“浅薄与虚假”。

站在MM角度因为与PP的感情交流时深邃而真挚的,当遇到ZYX那种执行任务走形式的“职业套路”的时候,可能出于对于工作的尊重会努力克制自己的抗拒,但是却并不影响MM内心本身的“否定而不认可”的真实意愿。

最终导致了,你走形式,我也走形式。大家客套对客套,礼貌对礼貌。双方越是礼貌周到,言谈得体,就意味着双方实际对于关系的认可程度永远止步不前。

本来如果三兄妹之间,三个人都是三分真七分假的“朋友扮亲人”大家一起演也就算了,镜头前安排足够互动任务剧本也算有个交代了。

可是你架不住,“李鬼”撞“李逵”,“假意”遇“真情”啊。这边ZYX与MM两人是“工作需要”,那边PP与MM两人是“真情流露”。两组关系放在同一条赛道里进行比拼,你这样压根就没办法玩。毕竟相形见绌、一击即溃的。

所以讲到底笔者在向往中对于ZYX没什么恶感,因为根本没报希望,没有希望自然就不会有失望,说白了“对于一个“非常见外”的人,你还能有什么要求嘛。”

你们总不会对一个只不过是每期都出场的“飞行嘉宾”报以什么“归属感”方面的期望吧。人家除了出场多一点,其他也没什么存在意义了,至于有没有如计划一般给节目带来新的“经济利益增长点”那我就不知道了,因为笔者看节目也不是看ZYX的。

“因为没兴趣,所以也无所谓”。

至于“哥哥、妹妹”之类的称谓,一个称呼而已,MM也有自己对于PP专属的称呼区分方式。至于ZY哥这样的称呼,其实跟YD哥一样,小姑娘很有礼貌,蛮好的。


最后的废话:

这一期里节目组对于PP与MM镜头的的处理行为很像是这一季到目前为止的一种缩影,毫不掩饰的试图隐藏两人亲密关系的“直接画面”,却极度矛盾的不愿意否认PP与MM之间实际存在的亲密无间。

其实节目组只要把VIP部分中,MM的那一声呼唤给处理一下,那么PP存在身边与否的情况下,MM处理同一件事情之中所出现的明显反差就不会显得如此“清晰明了”。

要知道上一季PP离开后MM的行为模式的变化,节目组的处理风格还是相对模糊一些的。而这一季反而直接扔出这样一个“完全同类情况相互对比”的明显对照组。这让笔者觉得节目组对于镜头语言的选择无形之中散发着一种“矛盾感”。

似乎在淡化掩盖的主旋律下,又不时的表现出一种奇怪的坚持。

而对于笔者自身来说,其实更让笔者在意的是PP与MM在一些“显性的直接关系印象冲击”被淡化与掩盖之后,不经意之间更凸显的一些“更让人充满期盼与向往”的细节。

一:两人之间一种让人难以解释的“行为同频”现象。

同频-01
同频-02

因为随便说几句,所以图片就随便放一些就好,能表达意思就行。

与那些更依赖于个人主观印象的所谓“眼神拉丝”或是“对视”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客观行动出现“行为趋同”几乎是一种无法通过刻意的安排实现的行为拟态现象。

这是一种解读起来会更加客观的行为。因为二人行动的选择与频率相同是一种“直观的印象冲击”,行为本身不同人主观解读的影响。

例如图一中,PP与MM二人的“进食动作评率接近完全同步”,这样的默契不根本几顿饭或是一年之中十天半个月的相处可以建立的。

这与一般所谓的口头禅与兴趣爱好不同,不能因为简单的短时间刻意模仿对方,就可以快速形成同步的。是一种需要长期且相对密度比较强的共同行为经历,而且必须双方意识认知里,去潜意识的主动关注对方的行为频率之后,才会逐步去有意识调节自己的行为选择,进而出现的行为同步习惯。

归根结底这样的同步除了当事人的主观意愿互有好感愿意相互关注之外,时间的堆积也是必不可少的。

由公开的可观测资料显示,两人本身并不具备这样行为的形成时间。因为至少公开资料显示二人一年之中只有拍摄综艺节目时时在一起生活的,而且用餐时的座位安排也经常并不相邻,理论上并不便于双方互相观察对方的行动以形成行为上同步默契。

甚至于即使两人在公开资料之外还有私下的相对更为密集的“相处时间”,以两人近几年的工作频率来看,理论上也不会太多,应该相当有限。

除非两人在有限的相处中,潜意识里极度关注彼此的行为模式,另外双方之间可能存在比常规范畴之内更多的“视频交流”。

因为相对打字或是语音通话交流,视频交流才会出现具体“肢体印象”以便于当事人意识认知的观察与模仿。

而现实生活中,两人互相之间出现的行为趋同,主观原因一般都会归结为,双方潜意识里有“相互欣赏、相互了解”的意识需求,所以才会在潜意识里通过模拟对方的行为模式来拉近彼此的心里距离。


二:一件平常小事中暴露出部分“事出有因的真实情况”

另外从“治伤取药”的行为来看,PP与MM在行为选择与决定上过于“果断”,缺乏常规友谊中应该出现的“尊重对方的决定”的意识。

反而更彰显出一种“非此即彼”的简单二元选择,单纯的说取药本身确实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可是无论是PP还是MM的行为选择都透露一种自信与依赖。

PP看似有些鲁莽且有些不尊重MM选择延迟取药的决定,却偏偏正中MM想要PP为自己去取药的下怀。

理论上讲正常情况下,PP应该对是否尊重MM的“表态”放弃立刻取药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迟疑与犹豫,毕竟需要用药的当事人在“明面上的表态”并不打算立刻亲自去取药的意愿的情况下,自己擅自做主由自己替对方完成取药工作,正常情况下,至少应该给对方一个思考是否愿意配合自己决定的选择时间吧。

而实际上,PP的果断与直接恰恰暴露PP并不是第一次用类似的处理方式(即你不做,就我来替你做)来处理MM对于自己要求表现得“不够积极执行态度”的情况。

而MM对于PP处理方式所表现出来的顺从与配合,也同样暴露了自己对于PP的处理选择并不意外,且MM主观意识里也并没有感觉PP的行为在冒犯自己先前做出表态决定,反而有一种“正对自己真实意愿”的感觉。(即你替我做,就对了,正合我意)

综上所述,PP与MM二人之间暗含着的那些“不可思议的默契”、“诺隐诺现的真实相处模式”与节目组第六季忽然大幅变化却又隐含矛盾与含糊不清的镜头选择之间,似乎有某种“奇妙的因果联系”。这样的联系让笔者有些好奇,又对于两人的未来多了一些期盼。




当“平常”遇上“特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