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长干货 | 要以不变应万变(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
Hello!
学弟学妹们大家好!
我是你们的柴柴学长
今天来给大家分享
南京师范大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备考经验帖干货!
学姐/学长信息 /Profile/
柴柴学长
专业方向:国际汉语教育与文化交流
初试380+,复试前五高分上岸!
我为什么想读研?
读研对我来说是为了全方面的提升和历练自己,它包括但不限于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能力的增强,专业知识的丰富,离自己热爱的学科更近更贴,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眼界的开阔,高级人脉的积攒,良师益友的结交,社会层级的跃迁,甚至生存和生活适应能力的锻炼。
”
选择合适的专业和院校
首先,在坚信“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的同时,要时刻记得,脚踏实地和仰望星空两者均不可偏颇。
第二,在充分考虑现实因素的前提下,尽量从自己真正的兴趣出发,选择专业和学校。如果你不知道,那么去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什么时候都不晚。
第三,充分搜集各方面的参考信息。更多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问题,基于此做出的决定,往往在现实和未来面前更站得住脚。
第四,给自己的未来做一个3-5年的短期规划(5年以后太过遥远,变数太多),基于这样的规划选择目标院校。如果是全国统考的学校,考卷内容不受学校的限制,可以边学习边确定最终的考试院校。
初试
复习时间线安排
●整体复习规划●
首先,以不变应万变,押题,充其量也只是让我们的成绩锦上添花,但本质上,还是打牢专业基础。
如果备考时间比较充裕,比如,一年,那么,比较理想的时间分配是,前半年,干掉英语一,后半年,专注专业课的升华。最后剩两三个月,用来巩固英语和专业,集中学习政治理论。
基础阶段,可以学习和记忆单词,分析比较难的句子,单词和句法基础打得差不多了,就可以开始研读真题了。专业课方面,其实不用太着急。不过如果是跨专业,甚至跨学科门类的话,还是要早点开始第一轮专业课参考书的学习的,起码先建立起专业知识体系,在心里有个框架。所谓入门其实是第一难关。
巩固阶段,英语还是刷单词和长难句。专业课可以边做真题,边学习专业课参考书,这样主动的主动学习,其效果和效率会更好。而且在做真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就能把常考点和重难点摸清个大概。
冲刺押题阶段,刷单词不变,重点是研读真题,总结命题和解题规律。专业课刷题和刷课本。加上政治科目的学习。
最后,考研这一年最好一切以考研为中心,有些不重要的学校专业课可以视情况做取舍。
公共课、专业课备考建议
政治
政治科目的参考书直接用前一年的《大纲解析》就行,每年大纲的变化不会太大,放心用。前期注意理解,特别是马原哲学部分,如果能有个老师帮助你去理解抽象的哲学,帮你具象化是再好不过的了。近代史和思修可以当小说看。毛概就是纯政治的东西了,也可以自己编小故事看,增加趣味性。前期除了哲学部分,政治科目最好不要花太多时间,因为政治挺不能拉开分数的,所以投入产出比不高。
英语
英语一的备考一开始还是对单词的理解。考研英语单词其实就是从四六级词汇中抽出一部分组合起来,但是考察的深度会更深,广度会更广。具体而言,只要是英语词典里会出现的释义/义项,就必须知道,因为考察熟词僻义是很常见的。但是,最开始背单词的时候肯定要广撒网,求全。换句话说,先把每个单词最常用的词义记住了,然后再记忆这些单词第二常用的义项,以此类推。
打基础的时候考研长难句也很重要。所谓考研英语,得阅读者得天下,而考研阅读文章中充斥着大量比较长、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如果这些句子不能很好的理解,是非常影响我们做题的正确率或速度的。加之,翻译部分也常常出现复杂句子,这都需要我们的长难句功底作支撑。至于长难句的参考书目,我觉得看一本就够了。比如,徐凯文老师的那本考研长难句小册子。当然,也可以报个班。不过,报班的目的是让我们有个值得信赖而又能解答疑惑的私人顾问,而不是找个保姆手把手教学。无论是考研还是未来的硕博阶段的研究学习,都是很强调独立学习的。
基础打好了(词汇/句法结构),真题就可以开始做了。其他的参考资料可以放一旁,真题足够用了。资料,特别是高水平、高营养成分的参考资料,在精不在多。况且,真题做多少遍都不为过,所谓书读百遍才能其义自见。另外,如果备考比较早,时间比较充裕的话(比如一年半或以上),可以拿个新概念英语教材或者四六级考研真题,把其中的阅读文章都扣懂后,背到烂熟于心,这才是提高英语技能的本质方法。英语技能水平(这里主要指的是阅读水平)上来了,考研英语自然就变得容易多了。
汉语基础
参考书以黄廖本的《现代汉语》和邵敬敏先生的《现代汉语通论》为主,其他的教材或学术专著只做参考即可。黄廖本的特点是经典、全面、较权威,适合打基础。邵敬敏先生的《通论》,其特点是在内容上更加与时俱进一些,有些知识已经超出了传统语言学的范畴,读起来颇有心理语言学的味道。而且,《通论》是南师大的考研指定教材,所以如果这两本书在术语的使用上存在矛盾的话,肯定还是要以《通论》为标准的。例如,黄廖本叫做“定中短语”,而《通论》叫做“定心短语”,答题时如果遇到,我们肯定要写“定心短语”的。
此外,胡裕树老师的《现代汉语》、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语法答问》等等,这些现代汉语语言学方面的参考书都可以在备考前期的时候拿来学习的。因为对于同一个知识点,也许这本教材的讲授方式让你觉得晦涩难懂,但当你在另外一本教材中阅读同样的知识点呢时,却发现非常好理解。而且,就算很好理解的知识点,不同的教材有它不同的知识传递的角度,多角度理解同一个问题,有助于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个更全面或更深刻的认识,也因为更深刻,所以更不容易遗忘。
下面以《通论》这本书为例,以六个章节(包括导论)为主线,从考试的角度,简要阐述下知识学习的要点或特点。
首先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南师大的考题虽然以客观选择判断和填空题为主,但是它考察的内容,特别是填空部分,常常非常细致,能用书上的原话,就不要用这个词的同义词。比如,“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就不要把“交际”写成“交流”(《通论》,第二版,p1)。此外,全书所有加黑加粗的地方,毋庸置疑肯定是要重点理解重点记忆的了。
导论部分重点放在第一节即可,第二节讲的是现代汉语课程的意义的特点,从应试的角度来看,学习的意义不大。在第一节中,像语言是什么,语言的功能是什么,语言的特点是什么,语言的本质是什么,具体来看,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定义是什么,世界语言谱系分类法说的是什么,世界范围内都有哪些语系,现代汉语包括包含在哪个语系中,现代汉语有哪些方言,代表方言是什么,现代汉语的社会变体是什么意思,包括什么,等等,这些是整个导论章节的重点。
第一章,语音。语音部分除了黑色加粗文字部分以外,还需要重点掌握的有这些。一,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正词法,要求能准确地给汉语标准汉语拼音,不能只知道个大概,要保证一个也不能标错。二,汉语的元音和辅音,涉及到音素分析法,声韵调分析法,元音/辅音的发音原理,还有如何从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的角度对一个元音/辅音进行描写,甚至如何用国际音标标注汉语(尽管国际音标不是重点考察内容),都需要我们在深刻理解的前题下,记忆,并活学活用。三,声调的调值,调类是重难点,而古今四声的对比,全浊和次浊,古今声调的历时音变,方言在声调上的异同点则都不是考察的重点。但共时的语流音变/轻声儿化则是包括南师大在内的所有高校考察的重点。
第二章,汉字部分的重点主要是落在了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的特点属性上。此外,还包括:汉字的四种基本造字和两种用字(转借/假注)方法、汉字的结构及其构成成分、汉字的笔画和笔顺等内容。其中,现代汉字的信息处理不是很重要的内容。与之相对,汉字的笔顺是非常重要的考查内容,一定要把教材和真题上能找到的汉字的笔顺都练习到,通过反复书写,达到自动化的阶段,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纠正自己以前错误的笔顺。
第三、四、五章讲的主要是词汇、语法和修辞,这是重中之重,几乎虽有内容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在此不再赘述。需要注意的是,与大多数院校考察的内容不同,南师大比较注重呢语用学的考察,因此不要因为真题中语用题目不多见,或者黄廖本中鲜有涉及语用知识就大意了。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汉语国际教育这个科目融合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语言教学/中国传统文化等内容,可谓较为庞杂。不过需要我们特别学习和记忆的参考书并不多,就三本,分别是:刘(王旬)老师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程裕祯老师的《中国文化要略》,以及这几年增加的一本《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周小兵、李海鸥,中山大学出版社),最后这本书以前是作为复试参考书存在的,现在复试笔试删去了语言教学的考察,变成只考察纯普通语言学的内容了。
总的来说,能把《引论》和《文化要略》里面的内容吃透,都记住,基本上就没什么问题了。复习的时候可以自己先看一遍,了解个大概,然后通过总结成自己的笔记的方法对这两本书进行全面的复习。《引论》主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要略》的话,文化知识比较庞杂,所以对记忆的要求会比较高,最好能把零散的文化知识要点总结成成体系、有结构的知识脉络,这样可以减轻认知记忆负担。
《入门》这本书是从汉语教学实践的角度全面而较为详尽的介绍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听说读写技能和语音词汇语法汉字四要素上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不排除以简单题的形式进行考察,因此最好还是自己总结成成块的笔记进行学习记忆比价好。
其他建议
每一个选择考研、坚持考研、怀揣一个研究生梦想的少年都是值得被人钦佩的,而无论他考的是哪里的研究生、无论他选择是跨专业还是不跨、不论他是一站、二战,还是n战,甚至不论他最后是否成功。我很喜欢一句歌词,“重点没有成与败”,所以既然年轻的你有理想、有目标,就全力以赴、放心大胆的去追吧,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不要担心未来怎么办,更不要想最后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你要相信自己,哪怕你曾经多么不相信自己,也不管别人怎么评价你,你要记得,你的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只是回报的形式也许不同。
可能早一些,可能晚一些,可能你意识到,也可能你没有发现,可能以你想要的样子出现,也可能伪装成不看不出来的形式。说了这么多,就是相对每一个选择考研、努力备考中的你说,你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的!
其实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学习方法的优化以外,整个备考过程中还有两个经常被我们忽略,但其实更为重要,也更为基础的点,一是强健的体魄,二是良好的心理状态。你有没有发现,晚上是你整个人的状态在一天中最不佳的时候。白天一会就完成的任务,到了晚上可能要用双倍的时间完成。白天清晨的集中力最好,可到了晚上总容易走神。白天你不怎么费力就能控制住自己的负性情绪,比如愤怒,可是到了晚上你总是容易一点小事而发火。这一切可能都是因为你或工作或学习或娱乐玩耍一整天,到了晚上你的身体状态在一天中最差,最疲劳,身体的疲劳会影响到你心理的种种机能。比如,疲劳状态或生病状态下,你脑子更不好使,更容易无法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更难以凭借意志力坚持一件事情,注意也更难集中,等等。
但相反,如果你身体强壮,刚刚睡饱,正值清晨,你会发现,你不仅心情是好的,脑子也非常清醒,注意也更容易集中,疲劳时难以坚持的事情,你也更能坚持,阅读材料更容易记住,进而,你的学习效率会高很多。这就是身心相互影响的道理。所以考研不仅需要我们全力以赴吸收知识,像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一样,也需要我们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来实现这人生的飞跃。
除了身体的健康需要保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也是非常重你要的,特别是在高强度极重你学习中,比如高考和考研。而保持情绪的稳定,心情的愉悦,则是我们保持良好心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心情好的时候可能就愿意多记几个单词,不想做的题看起来也就不那么讨人厌。稳定的情绪让我们能够更好的思考问题,学习书本知识。这里分享几个对我个人来说比较行之有效,甚至立竿见影的情绪/心情调节方法。
第一个就是运动。当我心情不好,或者在奋进的路上受挫的时候,我喜欢出去跑一跑步。当我咬着牙跑完给自己规定的路程后,慢下来的那一瞬间会体验到你不跑,不忍受最后几分钟跑步给你带来的痛苦,而体验不到的愉悦感。这个现象很神奇,心理学管它叫做情绪后效应。而且跑完步后,整个人的状态都充满着活力,心情也会好很多。一些跑前消极的想法,在跑完后,仿佛伴着汗水都流走了。当然,除了慢跑还有其他的运动可以选择,可以让我们尽情挥洒汗水,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比如,游泳,快步走,撸铁。双人的,如乒乓球,飞碟,羽毛球等等。
除了运动,我还喜欢疯狂的看积攒了好久的娱乐节目。注意是疯狂的看,因为狂看之后,往往就不想看了,于是就迫不及待的想去看看书了。然后还有找一找张在自己审美上的明星啦,网红啦,养养眼,也挺享受的。或者我喜欢柴柴犬,所以即使没有时间养或者去宠物店撸,但是在小红书上看看别人家柴柴犬的小视频,都能被可爱到,治愈到。
除了这些单人活动项目以外,我还喜欢找聊得来的朋友聊天,或者找他们倾诉加吐槽。如果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朋友,因为朋友也有自己的生活,你可以注册个交友软件,随便唠嘛。还有我身边的朋友有喜欢出去嗨,逛街,狂吃,甚至旅游的,我觉得都好。当然,别人的建议都仅当参考,最重要的是我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