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佛教逻辑1

2022-03-27 00:22 作者:BrightRivers  | 我要投稿

根据舍尔巴茨基《佛教逻辑》整理。


佛教逻辑


1 佛教逻辑

时间:6-7世纪

逻辑和认识论体系(实在与知识,可感知的世界,构造的世界,否定,外部世界的真实性)

创立者:陈那、法称

文献:佛教逻辑著作(酝酿中),注疏文献


出发点:感觉论——论证外部世界存在

外部世界与我们通过表象和概念对外部进行描述二者的符合

判断,推理,论证

辩论术


2 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佛教逻辑——印度逻辑的中间阶段

佛教哲学中佛教第三阶段的特色


印度佛教史三个时期——“法轮三转”

前500-一世纪

一世纪-五世纪

五世纪-十世纪


3 佛教哲学三阶段

第1阶段

佛陀时代,各种哲学思辨和对解脱的渴望

佛陀分析人的存在——善恶(sasrava-anasrava),染净(samklesa-vyavadanika),有助于解脱或有碍于解脱(kusala-akkusala)

染净之法(samklesavyavadaniko-dharmah)

清净的元素:导向静寂——解脱

染污的元素:人生纷扰

中性元素


没有容器——没有我——第1特点

我pudgala,流动变化成分的集合,没有持续稳定的元素


佛教前的派别:感觉材料永恒的原理呈现的变化的现象,即物质

佛教:物理元素是变化的、短暂的(anitya)——第2特点


取代灵魂、实体的是因果律(hetu-pratyaya-vyavastha)——第3特点

变化不是任意的偶然的,而是相依升起刹那(pratitya-samutpanna)


世界是急流:所见rupa,所闻sabda,所嗅gandha,所味sprastavya,所思ayatanani

伴随着感受、观念、意志所构成


分析的目的是弄清急流的条件,找出制止和减缓的方法,以求进入绝对寂静


最后一个特点:阿罗汉(圣者)理论

四谛:人生充满不安,根源于贪求,静寂是目标,存在着寂灭的道路


佛教第一时期——初转法轮

几乎不能说是一种宗教,解脱方式完全是人性的,人通过自己可以解脱,没有崇拜,僧团是修行者,每日两次聚会忏悔修行禅定和讨论


佛教逻辑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