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婦女史的未竟之業,論李貞德、梁其姿主編《婦女與社會》之導論 筆札

2022-05-01 23:35 作者:軒然冉冉紫陳  | 我要投稿

    本次所选的论集是由李贞德、梁其姿主编《妇女与社会》,笔者选择原因十分单纯,因为里面比较多见过或在其他学者的文章有介绍过的研究者,并且这些中壮年学者们目前都在其相关领域中有很大的贡献,此外,本论文集所收录学者的学术背景受到西方史学理论的各种转向等,也刚好是笔者对于台湾历史研究发展的大致印象。

李贞德、梁其姿,《妇女与社会》 書影

李貞德、梁其姿主編《婦女與社會》導論摘要

    本论集是出自《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中十三个专题之一,该论丛主要是为了让中国大陆的学界看到近五十年来台湾史学发展的几个特色,一是走在马克思理论之外,二是学习在欧美流行的理论,并且精密分工且专业化,但也因此缺少较统整、贯通式的历史发展趋势,以促进学术交流。

    其中关于「妇女与社会」一书的编纂背景,则是延续自70年代妇女运动风潮,以及关于妇女的史料、研究集陆续出版位相关研究打下基础。同时学界对于妇女史研究方式也有所转向,从原先五四史观反封建的论调,转而观察妇女在历代社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女性身体不再是单纯被男性凝视的产物,或是落后的象征(如缠足),而是多了解构国族建构的新角度;以往热门的才女研究也变成着重作者、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对话;以及家庭与婚姻的观念也被赋予性别意识进行讨论;再加上文化史与医疗史等学科交织,将妇女放入社会史的脉络来理解,使得关于妇女的叙事也不再限于现代化框架与纯粹的男尊女卑。

    而此书汇集当时1990后台湾地區学界的中国妇女史的研究成果,其中参与学者共12位(陈昭容、刘增贵、李贞德、陈弱水、刘静贞、柳立言、周婉窈、赖惠敏、胡晓真、梁其姿、林维红、游鑑明),其中有三位是男性,即如导论所言此时的性别意识跨越从自身出发的自我认识阶段。

    本选集所涉课题与时空特色,举凡从家庭结构、家国关系、婚姻制度与其经济条件对于妇女社会地位的影响,如陈昭如透过周代铭文观察周代父系家族的确立;刘增贵考察汉代姓氏普及化后冠夫姓的出现;陈弱水则是以墓志碑铭讨论唐代妇女与本家的关系;柳立言则透过指出宋代妇女受困于为夫守节的礼法,导致地位陡降;赖惠敏运用内务府档案讨论清代旗妇的法律地位,尤其是妇女透过妇女无知的刻板印象,得以捍卫自身权利等;李贞德与梁其姿的文章则是以身体史与医疗史的角度,分别讨论六朝的乳母与宋元明清的女性照顾者;林维红研究清末的不缠足运动,将各方个观点呈现出来;刘静贞透过文本分析的方式讨论孟薑女的故事如何被诉说、阅读与解读;周婉窈透过对女诗人贺双卿真伪的严格的考证,其中涉及其交友圈,近一步观察男性文人身处现实社会中的两性关系;胡晓真主要研究清代弹词小说,此一文类出现代表着清代才女自我表达的声音;游鑑明则讨论清末民初以来报章杂志中的女性独身言论,来看女性如何面对性、身体、婚姻等问题,甚至变成传统家庭伦理、现代卫生观念、国家民族前途等各方面对于女性的挑战。

筆者反思與討論

    本文挑选的论集和《中国史新论:妇女史分册》,以及小濱正子的論文集《被埋沒的足跡:中國性別史研究入門》相互比较来看,或許能夠看出一些發展趨勢。

    首先是《中国史新论:妇女史分册》〈导言:妇女、性别与历史研究〉,本書主要是先将史料与当时主要的研究成果分开介绍,先介绍撰文者各自专业的断代中性质特殊材料,如何作为研究妇女史的素材,并且看出哪些兩性互动的面向,以及截至目前在性别史研究上的意义;后者则是在纳入性别角度的分析后,具有突破性发展的領域(如歷史书写、文学史、佛教史、家庭史、财产权等),并且得以讨论妇女在其中的处境与地位,而笔者也发现这些领域也是本周所选的论集(收入1990年以后的研究)内容进一步的深入讨论,或许从侧面证实相关议题在台湾蓬勃发展的轨迹,而《分册》不同于《妇女与社会》一书是偏向有关于妇女的论文集,分册本身的内容规划,也能从中看出性别作为一种讨论的对象的可行性,并对于后进者有所启发,比方说本学期阅读胡晓真的关于弹词文章,就说明了弹词作为一种史料的特殊性与其局限性。

    而在《被埋沒的足跡:中國性別史研究入門》〈它山之石,可以为错〉所介绍的论集,则能看出日本的中国女性史研究不同于台湾地區学界是在学院体制中有一席之地,而是在边陲区逐渐往中心的过程,并且强调性别这一个研究取径,这点就与《妇女与社会》关注的妇女议题不太一样,因为性别研究常关注男女生物性差异被赋予各种社会意义,并且透过文字构筑一套知识体系,以规范两性的权力关系,也被合理化无关男女的文化现象。此外,本书有一特点是关注共产中国的性别史议题,由于中国方面与台湾地區受限于政治因素,在历史领域少有研究。

    其次关于笔者从所选论集或整体来看,认为中国妇女性别史的研究成果在处理史料方面非常细致,并且能在生活层面将史料的特性活用,体现在各色非文字材料的使用,以及与其他相关领域研究相辅相成,这部分或许可以宗教中的性别史来讨论,比方说女神、女信众、女教主等,她们背后运作的机制为何?对于原先的社会秩序有甚么影响等都是能够深入讨论的面向;或是法制史研究中的女性,不论是财产权问题,还是妇女无知不究罪等,都是日常生活实践层面的问题,光是以法律条文来看,是很难看出法律在日常社会的影响,那也遑论更加理解古代的立法原理为何?不过妇女史研究也有一些弱点,主要是受限于史料针对对象的不连续性,以及不同阶层的女性是否能够化作齐同的客体一并讨论,因此若选定一个妇女史的议题就必须再对史料背后针对的对象进行评估。

    最后作為這學期关于妇女史研究的收尾,亦即婦女史的未竟之业,笔者或可以承袭上一篇婦女相關的文章文末提及商人的部分,赋予其更完善的论述,即妇女史中关于消费文化的讨论,或许可以与改革开放的历史一同比较,讨论性别的意涵被商品重新界定的过程。同时笔者也认为全球化与性别史之间似乎是晚近妇女史较少触碰的议题,比方说出嫁到外国的女性,面对文化的差异所做的选择为何?国外的华人社群的女性在家庭中是否有其他作用,提倡欧美的自由主义,还是依旧维持传统价值;同时中国、台湾地區等地迎娶开发中国家新娘的议题,是否能够也能当作妇女史的研究范畴,她们与夫家的互动接受传统价值观等议题,在晚近的社会学研究颇丰,但对于传统的界定似乎过度单一化,并且强调权力结构对人的影响,而缺少人在其中实际的作用或能动性。

题外话

在现在变化万千的网路时代,很多社会事件刚发生就很快被其他事件替代,笔者对此或许已非以历史角度来看未竟之业,女性在网路中能够获得较大的声援,并以此反抗如同棋盘的父权体制,在今年中国已经发生多起艺人形象崩坏事件,是否能当作女性捡起反抗的武器打翻棋盘,抑或是短暂的下赢男性,这部分则有待观察,但不能否定的是新科技给予女性赋权的机会。

取自台灣大學圖書館

圖片中的論文集、專書包含但不限於,

鮑家麟(游鑑明)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

杜芳琴、王政主編《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

李貞德、梁其姿主編《婦女與社會》、

陳高華、童芍素主編《中國婦女通史》、

鄧小南、王政、游鑑明主編《中國婦女史讀本》、

劉詠聰主編《性別視野中的中國歷史新貌》。  可以供對性別史有興趣的人自行尋書參閱。


後記

台灣最近的天氣變化有點大,心態也有點小emo,希望能撐過去,艱苦樸素,但至少週二能夠見到伊?明天還要早起趕到師大。

累哇歷史2022-5-1      桃園平鎮家居 夜雨綿綿 盼著天明     


婦女史的未竟之業,論李貞德、梁其姿主編《婦女與社會》之導論 筆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