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野生动物救护中的应用
野生动物救护的背景

党和国家的要求
2018年5月第八次会议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
法律法规的要求
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经1988年11月8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修订通过,自1989年3月1日起施行。
2020年10月1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进行审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国家林业局令第47号《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管理办法》是为规范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
自然环境和生态的要求
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宝贵资源,是值得尊重与关爱的生命。野生动物对于人类而言固然有其观赏、研究与利用的价值,但必须是建立在对野生动物的有效保护之上进行。野生动物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际社会宣传和影响的要求
走进自然,保护动物。不仅是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一项重要工作。世界动物保护协会 (World Animal Protection)、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野生动物救援(Wildaid)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TRAFFIC)。

野生动物救护工作内容
一个总体的野生动物救护流程,包括八项核心业务工作。野生动物救护管理流程,是从接受野生动物救护电话和信息开始,到救护工作的接收、诊断、医疗、饲养、移交、放归、死亡的全过程。
动物救护业务主要为在野生动物救护过程中的过程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包括救护登记、现场救护、现场处置、伤病诊断、伤病治疗、日常饲养、野化训练、野外放归、死亡处置等过程。救护过程中采集必要的数据,包括一些基本情况、分类、位置、照片、视频等数据。

信息化工作目标
主要问题
目前野生动物救护的实际工作,还依赖于传统手工管理的业务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野生动物救护信息采集工作,还需要建立手工台账管理,缺少必要的辅助手段。很多工作内容重复、工作量大、交叉工作沟通不方便并且效率低。
(2)野生动物救护记录情况和信息存放形式多样化、载体比较分散、查询查阅十分不便,各项工作的成果难以交叉比较、汇总分析和重复利用。
(3)野生动物救护工作未形成数字档案,和目前各行各业的现代化宣传手段不配套,不利于定期向社会、媒体、上级主管部门公开和宣传野生动物救护工作的管理模式、进展情况、工作成果等信息。
信息化工作目标
为了解决野生动物救护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切实加强救护管理和宣传工作。采用现代计算机软件、手持式移动设备及软件、人工智能算法、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等技术,建设野生动物救护平台。通过GPS定位、物联网、二维码、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化手段,辅助开展辖区的野生动物救助、诊疗、饲养、放归等工作。同时以时间线建立野生动物救护全过程数字档案,构建科学完善、手段先进的野生动物救护业务管理模式。
通过开展野生动物救护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有效解决改进以上问题。提高野生动物救护工作效率,推动野生动物救护工作业务模式的整体创新。一方面使社会公众对保护野生动物的意愿有一个满意的归属,另一方面又可以向社会传播和促进野生动物保护的理念。
信息技术的应用
可联网设备技术
在接到救护任务后,野外救护人员在现场可以通过野外数据采集设备和APP对待救护动物进行拍照、录像记录救护过程并标记经纬度。对放归动物也可以标记放归地点,记录放归过程。

在救护后的野生动物饲养过程中,笼舍安装联网的温湿度记录仪,自动记录温湿度,如果环境温湿度不符合该野生动物知识库的生存环境条件时,信息系统可以进行自动预警。

数据库技术
参考《GB/T 15628.1—2009 中国动物分类代码 第1部分:脊椎动物》建立动物分类基础库,按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等维护各种野生动物的保护属性,建立动物保护级别库,目前共有包括哺乳纲、鸟纲、两栖纲、爬行纲等在内的3600余种动物物种。

对各种野生动物逐步建立完善野生动物知识库,记录动物相关的生存环境、野化训练、救护知识,饲养知识,繁育知识等信息,为以后救护、饲养、放归该类动物时提供知识参考。

地理信息技术
在对野生动物进行救护、放归、知识参考、统计分析的时候,经常需要使用地理位置区域、地点经纬度信息,这些信息的使用必然要配合地理信息系统和软件。在获取大量地理信息数据后,可以使用IDW、Kriging、 Trend Surface等插值模型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图像识别技术是采用深度学习框架,进行图像识别的模型,通过逐步积累数据进行训练,模型大规模深度学习不断提高准确率。

二维码及智能语音技术
对救护场地笼舍和野生动物物种进行二维码标识,通过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可以准确了解笼舍物种的情况,也可以扫描单独一只动物的二维码,通过自动语音了解该种类野生动物知识。

在野生动物救护信息化取得一定工作成果后,可以通过数据可视化对掌握的数据进行分析。

多媒介接口技术
现在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多种传播沟通媒介层出不穷,例如新闻App、微博、微信、抖音等。利用多媒介接口技术可以开通多个野生动物救护工作的宣传教育的窗口。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介作为获取野生动物救护信息的来源。

结语
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衡自然、保护生态、维系物种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林业部门依法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和濒危野生动物繁育基地,保护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并对珍贵、濒危野生动物采取拯救繁育和放归自然等措施,使得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栖息地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受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野生动物仍然面临若过度利用和栖息地破碎化、丧失的威胁,野生动物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信息化是野生动物救护业务工作的内在需求,是解决野生动物救护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野生动物救护信息化与救护管理工作相结合是业务领域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