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尺八及现代洞箫和唐尺八关于管长律制计算的区别
刚才有一个算法上的发现,这个计算比例出自古代对于长笛的记载,长笛的全长就是靠三分损益律计算的,以同样的三分损益律比例来计算现代洞箫,设定为现代黄钟即C,代入计算,F调筒音59厘米上下,#F筒音55上下,G调52上下,bA调49上下,A调46上下。偏差不超过五毫米。而正仓院诸多唐尺八,以44上下为黄钟长度计算亦基本符合此比例,可见唐尺八和洞箫虽然间隔1000年,但筒音取音比例依旧一致,而并非以如今日本尺八一寸一调来取音。所以这个一寸一调的取音方法极大可能是日本人独创的,所以说即便“尺八”是中国所传,但“尺七,尺六”等可能就并非中国所创了。
再以管径来看,正仓院唐尺八最长猜测黄钟管,也仅2.3厘米直径,宋尺八虽无实物,但其后的明箫都极细,目前搜集到的样品看,外径都在2厘米上下,民国彭芷卿改良的八孔琴箫,更是把内径缩到了一厘米出头。即便是古代的南音洞箫,也与如今日本尺八不同,南音洞箫的内径依然大体使用明清紫竹洞箫的内径。而日本尺八则是内外具粗,即便是古一节切,根据文献和实物看,大多也仅24毫米上下的外径,但醍醐天皇的一节切外观就非常粗,只不过不知道其内径是否一致。所以个人猜测这种粗内径是日本的审美取向,是尺八日本化过程中出现的,可能非宋五孔尺八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