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治李村沟壁画墓清理
山西长治李村沟壁画墓清理
选自《考古》1965年07期,王秀生
一、发掘经过
1964年10月下旬,在长治城北13公里的李村沟东约500米,在地面下0.8米处,发现一座砖建墓顶,发现后墓顶封顶石被揭开,墓内被塡满石块。当山西省文管会晋东南工作组得悉后,派人前去重新作了淸理。惜部分建筑,如昂、耍头、椽、瓦等多数贱破,壁画亦大部漫源不淸。据原发现人说,原有八个黑、白瓷碗分置于要头上,现巳殛碎。因该墓较深,室内涌积泉水,水面至地砖深0.38米。将整个墓室清理一遍后,未发现随葬品。仅有腐朽棺板数块,系柏木做成,厚约5厘米。铁棺钉一枚,白瓷片一片。现将墓室结构与墓内璧画分别叙述于下。
二、墓室结构
此墓为带墓道的砖砌单室墓。建造在一长宽各约3、深约4.5米的竪穴土壤内。所用墓砖大小略同,长34、宽16、厚5.5厘米,砖面拍有手印。墓向正南北。分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墓道为长方形竪穴,在墓室南端。长4.5、宽1.1米。北端接拱形甬道,长1.09、内宽0.72米,错挞平砌至1.1米处,外伸3厘米起券,通高1.4米。甬道内封堵条砖二层,下部用卧丁砖,上部则用横、竪砖混合封起。甬道与南壁券门衔接,直通室内。基室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各2.6米。自砖地面至顶高3.6米。墓底平铺毎边长34厘米的方碑一层。墓门开在南壁正中(图版柒,5)。
地面上顺墓室北壁横砌棺床,宽1.32、高0.3米。券门两侧各砌一小型棺床,东侧的宽0.8、高0.16j西侧的宽0.76、高0.18米。三壁棺床相接,总平面呈“凹”字形。棺床亦铺方砖与铺地砖同(图二)。
墓室四壁,除南壁普柏纺以下不同外,东、北、西三壁砌法相同。自墓底起错缝平砌,至0.4米处叠涩作须弥座式。须弥座上四隅砌复盆柱础和断面四方抹角倚柱。柱间联以阑额,上为普柏纺。纺上转角处砌转角铺作(图一),转角间各砌补间铺作一朵,各铺作间砌拱眼壁。转角与补间铺作皆为单昂四铺作。其作法为:横斗十字开口,横向出泥道模,向前伸出琴面式昂,昂背置交互斗。因叠砖不便外伸,交互斗与泥道棋所托之散斗同承慢棋。慢供正中出耍头。其上砌素材、榇檐纺各一层。株檐材上砌方形檐様和连树。再上浮雕仰复板瓦,板瓦以上四面向外凸出孤度砌四面结式墓顶。
普柏纺以下每壁各砌一假门,门两侧砌窗。门上额与砖柱浮出壁面3—4厘米,里侧抹棱,内作门额、立颊。立颊下砌门砧两枚。据原发现人说,门上原砌有半掩门,门上墨绘门钉,现已残毁不存。仅存东壁门内竪立三砖。三门大小略同,面宽56、进深18、高40厘米。窗的砌法同门。窗额与碑柱浮出壁面2厘米,里侧抹棱,内砌竪砖作二直桥,宽52、高40厘米。
三、墓的装饰
(―)壁画
墓室四壁砖砌部分外,均涂白灰一层,厚约0.5厘米,上绘彩色壁画。从人物周围所留痕迹观察,壁画的绘法似是先用碳块起稿,再以墨线勾出轮廓,线条精炼、流畅,而后涂色。
壁画的题材,南壁以生活用具和家畜为主。东、北、西三壁皆绘人物,共十二人,六男六女,每壁四人,全为侍从。分别绘于假门和窗两侧的空隙处,门右侧均绘二男侍,左侧均绘二女侍。现分述如下,
南壁,
可分为砖砌与壁画两部分。壁正中略偏西开券门,为墓室入口(图三)。门上影作门额,墨线勾边,内绘黄色卷草。两边以墨线勾边,内绘朱色卷草。券门两侧各用砖砌桌子一张,桌面边沿与支柱均有抹棱,二桌腿间联以横木。东侧一张宽80、西侧一张宽74、高均为58厘米。浮出壁面高度:桌面7、支柱3厘米。桌以上壁面凹入,砌成两个长形壁瓶,深9-12、高23厘米,内绘生活用具,象征桌上陈设之物。
东龛左起有维一,蓝色,罐内斜插车尾,下绘一器物下部。盏一,附托子,均黄色。盏后置一注子,颈与腹部饰卷草两周。炉一,黄色,腹饰八卦纹。盒一,淡赭色。盒后绘二蓝色腕,口微敛。笼后下角绘一卷,卷面原有墨书七字,现剥落甚重,不可辨识(图版柒,3)
西龛左起有双耳杯一,黄色,腹下绘仰莲,颈部绘卷草一周。曲口盘一,蓝色,内置一黄色碗,碗腹下饰仰莲。盘后置一梅瓶,肩部饰复莲,腹部饰卷草二周。大碗一,蓝色,内放黄色羹匙,尾部穿一圆孔。长颈瓶二,前后放置,腹下皆饰仰建,颈与腹部饰弦纹。前面一瓶作黄色,将后面的瓶遮去大半。素面梅瓶一,黄色(图版柒,4)。
东侧桌下绘一狸猫,项系黄带,下垂铜铃一枚。身朝券门,两目炯炯,回首转顺向室内而望,作蹲卧状,高27厘米(图版捌,11)。
西侧桌下绘一犬,已漫海不淸。项系黄带,伸头扬尾,面向券门作吠哮状,长55厘米。
东壁,
左起第一人为男侍,帽上似饰红樱,穿圆领窄袖蓝袍,外着交衽短袖黄长挂,足穿乌靴。双手持黄长棍,左臂搭白长巾。面北而立。高33、棍长39厘米(图版捌,1)。
第二人为男侍,巳漫渔不淸。穿圆领蓝袍,腰系带,似拱手胸前,足着乌靴。面北而立。高35厘米。
第三人为女侍,双髻垂项,穿圆领窄袖蓝长衣,内穿皂边黄袍,外罩对襟短袖黄衫,尖鞋。右臂搭白长巾,袖手面南而立。高32厘米(图版捌,2)。
第四人为女侍,发式同前,穿皂边黄袍,罩对襟窄袖蓝衫,蓝色披肩,黄色尖鞋。双手捧黄色圆盒,面南而立。高32厘米(图版捌,9)。
北壁
左起第一人为男侍,分发长辩,系黄带。穿圆领窄袖蓝袍,窄腿白裤,足穿乌鞋。双手握竹节长杆,上端弯曲。面西而立。高31、杆长43厘米(图版捌,3)。
壁正中假门上绘黄色卷帘,两侧绘朱色幔饰一道,撑金黄幔柱,悬蓝色帷幔,赭色组绶。
右侧幔下立一男侍,分发长办,系黄帯。穿圆领窄袖蓝袍,腰际系带,窄腿白裤,足穿朱鞋。双手托黄色盘,内置黄色莲瓣碗,面西而立。高30.5厘米(图版捌,4)。
左侧幔下立一女侍,头梳髻,束黄带,穽窄袖赭色长衣,内衬皂边黄袍,罩短袖蓝衫,穿黄色尖鞋。持黄色带盖长颈瓶,左手握颈,右手垫白巾托瓶底。面东而立。高35厘米(图版捌,5)。
左起第四人为女侍,头梳髻,束黄带,穿窄袖蓝长衣,内衬皂边黄袍,外罩对襟短袖黄衫,黄色尖鞋。左臂搭白色长巾,袖手面东而立。高34厘米(图版捌,6)。
西壁:
左起第一人为男侍,分发长瓣,系黄带,穿圆领窄袖赭袍,外着交衽短袖蓝长褂,穿乌靴。双手持黄色瓶,右手握颈,左手托底,面南而立。高33厘米(图版捌,7)。
第二人为男侍,已漫海不淸。穿蓝色长袍。
第三人为女侍,双髻垂项。穿窄袖蓝色长衣,衬皂边黄袍,罩短袖蓝衫。双手垫白巾托朱色长方盒。面北而立。高34匣米(图版捌,10)。
第四人为女侍,发式同前。穿蓝色长衣,皂边黄袍,罩对襟赭衫,穿黄色尖鞋。面北而立。高34厘米(图版捌,8)。
(二)建筑彩画
墓内仿木建筑部分,除供眼壁涂白灰一层,上绘花卉外,皆刷土红色,施简单彩画。
彩绘如下:柱础白色,柱身黑色,柱头朱色,勾白绿道。阑额朱色,近柱处画黄白相间如意箍头。普柏祐箍头较阑额简单,中部相背二箍头间画半方胜(?),内绘半柿蒂(?)o素纺、撩檐材两端和中部画有白色曲线。昂面画黄白相间的如意头。
斗、昂、棋、纺、椽、连檐均刷土红色。除泥道桃所托之散斗施黄色,栌斗、泥道栱、慢桃、散斗、交互斗皆勾白绿。
栱眼壁皆勾金黄绿,南、北壁绘牡丹,粉晕花瓣,黄色枝叶,墨线勾轮廓(图版柒,1、2)。
西壁左侧与东壁对应绘黄色卷如意,墨线勾输廓(图五)。右侧与东壁对应绘荷花,粉晕花瓣,黄枝叶,墨线勾轮廓(图版柒,6)。
(三)其它装饰
北壁须弥座束腰嵌镶四块刻花砖,减地造。左起顺序为:狮子、牡丹、荷花、菊花。主体布在菱形图案纹内,四角塡以菊花和五瓣形花择。其中尤以狮子雕工精细,姿态生动,口衔胜球系帯,上飘流云(图四)。
四、小结
此墓中无墓志记载和题记,又无出土器物。南壁东侧笼内卷面墨书七字是墓中唯一的文字资料,但又剥落不可辨识,故此墓的绝对年代与墓主人的社会地位无据可考。
由这座墓的仿木构建筑形制,尤其是壁画的作风,可以推知是金代的墓葬。墓中壁画人物的衣饰发式也具有少数民族习俗特征,如男侍的发式为前面分梳三片,向后结成长辩等,都是値得注意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