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后期工作流程 第一章 附录01 Part.A 色深

本篇为第一章 Capture 拍摄 的
附录01 什么是编码
Part.A 色深
封面为Blackmagic Design 的 Ursa Mini Pro

第一章附录01:什么是编码(Codec)?
编码,作为工作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中,非常重要的核心技术,因此任何参与进电影后期工作流程的人都应该明白编码的基础知识。
编码,是告诉你的计算机和录像设备如何处理你的媒体文件,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数字视频素材。编码 或 编解码器(Codec)其实是一个组合词(在英文中),编码器 - 解码器(compressor-decompressor or coder-decoder)的缩写。正如其名,编码就是把你所捕捉到的视频电子信号,利用编码器,压缩成适合存储的格式(有的可以有比较高的压缩比,采用帧间压缩,让视频文件更小);事 后,把压缩后的信息,再利用解码器把图像还原回来,以供播放。
【注意:视频由编码和封装组成。封装指的是把用某个特定编码压缩后的视频文件,以某种格式包装起来(举个栗子,你们常常看到的.mp4这样的后缀,然而其实在不同的mp4文件内部,编码可能会不一样),所以不同种类的封装有的可以和不同种类的编码进行搭配(不过很多编码只支持特定的封装格式)。实例:H.264为编码,而.mp4或.mov是封装;Avid家的DNxHD编码,封装会是.mxf;苹果家的Prores编码,封装用.mov;GoPro的Cineform编码,封装是.mp4等等等等】
来自 影视飓风 对编码和封装的详解,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康康~

我们需要编码是因为未压缩的图像文件,实在是太 大 了。比如,仅仅是一分钟的4K视频素材,如果没有编码,仅仅是未压缩的图像信息,甚至会有十几个GB的大小(译者注,一些非常老旧的编码有的也类似这样的未压缩的情况,比如微软家的.avi封装格式下的未压缩编码,文件极其巨大)。所以,拿未压缩的素材直接开始干活,会花费更多存储空间的成本,而且会给工作流程添加不必要的负担。
许多编码解决了这一个问题,简化了工作流程和存储成本。但是图像信息被压缩了,所以不同的编码几乎都会对画质有一定的损失。不过有一些编码能够给你更加流畅的剪辑体验,并适当压缩文件体积,还不会对画面有太大的损伤(比如苹果家的Prores系列编码,GoPro的Cineform,Avid的DNxHD)。
(译者注:这里先给大家分个类,编码分为帧间编码和帧内编码。通俗来讲,帧内编码就是每一帧画面都是被记录下来的,文件一般更大;而帧间编码,包含B帧,I帧,P帧等等;简单来讲,是设定几个关键帧,关键帧之间有好几个中间帧,这几个中间帧不需要记录图像信息,只需要记录画面上特定的像素移动等等变化的信息;然后下次播放的时候,会把这些记录的信息交给特定算法,让算法通过关键帧和这些信息计算出来中间帧的实际图像信息。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文件大小,不过也对CPU的性能也有一定的要求。具体想了解可以到我下面注释的部分有B站其它影视大佬的视频,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极客湾 做过一期很棒的H.264等编码的介绍视频,给大家指指路,也为下一期要讲码率等内容预预习什么的~

因此,选择工作流程合适的编码是很重要的。如果选错了编码,可能会对后面的剪辑调色等工作有非常不良的影响:画质的损失,特效的绿幕抠像不干净或者让特效显得很假,调色出现色彩断层,剪辑的时间轴拖动卡顿等等。另外,如果视频文件几乎没有经过编码压缩,那么处理起来就会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比较高:传输文件速率等等。不同的编码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同理,没有一个编码是万用万能的。
选择某个特定类型的编码,会决定你接下来的后期工作的上限和复杂度。一般推荐采用更快,更安全,更便捷的编码,能够直接嵌入你先前已经计划好的工程中,而不是即兴选一个编码然后设计一套专门针对这一编码的工作流。在后期工作中最烦的事情就是,编码不适用于我们使用的软件或者硬件。所以在后期工作开始之前,最好仔细测试一下编码的兼容性。
当然,在选择适合的编码之前,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他们中的那些特性会影响视频的质量。虽然在编码的背后,有极其复杂的数学公式和计算机科学的算法,但是这里只需要你了解其中几个简单的,关于编码的概念。

Part.A 色深(Bit Depth)
首先,你得了解色深/位深(Color Depth or Bit depth)。一般指的是视频中能够出现的色彩的种类,比如从红到蓝,细分出了多少种颜色。最常见的应该就是8-bit色深(1677多万种颜色),10-bit(10多亿种颜色),12-bit(680多亿种颜色)等等。
【计算方式:一共有三个色彩通道:R红G绿B蓝;每一个通道的色彩数,2的色深数次方;8-bit色深的一个通道,2的8次方,256种颜色;那么三个通道合起来,总共有256色的三次方,一共1677多万种颜色。】
有更高色深的编码,能够存储更多的,更细分化的色彩种类;那么视频一般会看起来更加平滑,更加细腻。直白点说,色深越深,图像质量就越高;但是文件相对也就更大了,甚至较低端的前期录制设备也可能吃不消。但是更高的色深,对视频的质量,后期调色的空间,以及特效有很大的帮助。
详细点说,你想象以下日落,但是,你仅仅只有16种颜色的蜡笔去把这种日落,余光洒出来的渐变效果画出来。真实的日落中,这渐变效果中,有无数种颜色种类,从亮黄和橙色,到暗红和紫色。如果你仅仅只有16只蜡笔,你是无法画出这么细腻、平滑的色彩渐变效果的。你可以画得出来,但是这一渐变过程会有一层一层的断层,显得就不是那么好康了。
但是如果你有了32种蜡笔?渐变的过渡会变得自然一些,但是还是不会显得那么真实。但是如果有1024种呢?这个时候,你已经足够能够画出一个好康的、过渡自然的日落了。除非你想画成宛如照片中那样的日落,你得加更多种的颜色来进行还原。
这个栗子看起来其实还是比较简单,但是确实能够让你理解色深的用处。简单来讲,色深越深,颜色种类越多,画面就越自然。

1. 色深是如何计算的呢?
为了真正了解色深,我们必须深入理解数字图像是如何工作的。
你应该已经知道,数字静态和动态画面(图片和视频)是由像素组成的,而每一个像素是由RGB 红绿蓝,三个色彩通道组成的。
每一种由电脑生成的颜色,都在其每一个色彩通道中,都有特定的值。三个通道的值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特定的颜色。而正是这个值的最大取值,决定了我们能够得到的颜色的种类数量。而最大取值正是由色深决定的。
一个bit,即比特或位(是字节Byte的八分之一),是一个二进制单位,用数字表示即0或1。为了记录更复杂的信息,计算机就等使用更多的bit位数。比如1-bit只有一位:x,只能记录两个值,0和1;但是2-bit整数就有四个值了(00,01,10,11);3-bit有八个(000,001,010,011,100,101,110和111)。每次提升一个bit位数,那么其能够表示的值的种类就越多!(比如3-bit就是2的三次方,即八种)
那么,我们提高了每一个色彩通道的色深/位深,比如从8-bit的256,提升到10-bit的1024;那么就从(红通道256种)x(绿通道256种)x(蓝通道256种)=16777216种颜色,提升到10-bit的每一个通道1024,那么直接1024的三次方=10多亿种颜色,差距甚远。
(译者注:这里顺带介绍几个常见的概念:我们常见的软件里头,在RGB颜色里,有个#FFFFFF或者#AB564F这样的值。这个就是16进制数,每一个16进制位,相当于四个2进制位。而16进制中的11,12,13,14,15分别用ABCDEF表示。而上面的#XXXXXX中,其实就是分别指RGB三个通道的值了。一组XX表示一个色彩通道,那么一共有三组,按顺序分别为RGB。原本用八位二进制即8-bit每通道的值,现在用两位16进制数表示。那么其实显而易见,这个#XXXXXX表示的其实每个通道只有256种,也就是说,这种RGB颜色,只有8bit色深。但是其实这样的色深大小,对某些领域来说,已经是完全够用了)
2. 8-bit 和 10-bit
我们最最常见的视频的色深,一般都是8-bit。这一标准已经被沿用了几十年之久,无论从广播电视行业到电影制作中。DVD和Blu-rays蓝光以及现在你们看到的大多数直播平台,大多都是用8-bit的色深。甚至是最前沿的高端摄影机也保留了8-bit色深的视频录制。其实,我们最终看到的成品视频,也是8-bit的。这里我们想要强调的是,8-bit色深用于基本图像显示、视频播放,其实是完全够用了。
但是,尽管如此,在专业影视的制作流程当中,我们还是需要更高的色深。为什么?因为8-bit色深如果用于专业影视制作,有非常多的短板。
最基本的问题,就是8-bit色深,颜色其实还是太少了。虽然你可能觉得1677百万中颜色好像很多。但是其实,每一个通道仅仅也只有2的8次方=256种光影层次。如果需要展示同一种颜色的渐变的时候,哦豁,完蛋。

这个让广大调色师气到咯血的问题,叫色彩断层(Banding)。当展示特定颜色从最亮到最暗的渐变过程的时候,中间的光影阶层太少了(8-bit一个通道才256层,而10bit有1024层)。如果像是如此宽的范围的渐变,但是同种色彩的种类又太少了,渐变间就会出现这样明显的分界线。这些问题在低反差的场景特别明显,比如那些在昏暗的房间或者阴影中拍的小片片。

8-bit色深的编码的弊端,在整个后期工作流程非常明显,但是都不及在调色和特效中因为色深不足导致的极其严重的后果。8-bit色深可能会严重限制你调色的上限,尤其是在一些需要重度风格化或者戏剧化的调色场景,你将无法赋予画面该有的细致色彩,因为画面可能会因为断层而变得一塌糊涂。而在特效的Chroma-Keying (Green Screening),即绿幕或蓝幕抠像的时候,8-bit色深会留下锯齿状或者不明边缘,使得被摄物体的边缘无法被抠干净,会使加上去的特效变得特别的五毛。
虽然,在过去的30多年的历史中,8-bit色深的素材被广泛运用,但是现在,更高色深的编码选择已经可以选择。
10-bit色彩深度,跟8-bit类似,但是它拥有每个通道1024种颜色,这个接近4倍的提升,到了最终通道合并的时候就会提升到了恐怖的1,073,741,824种颜色 (红1024x绿1024x蓝1024)。
10-bit色深已经是高端电影后期制作的首选长达数十年,不过现在消费级的摄像机,甚至单反/微单也拥有了记录高bit色深的能力。甚至是小部分中端单反/微单,也拥有了10-bit编码的支持。
10-bit色深带来的好处远超于额外的存储成本和计算成本,如果你有调色和特效的需求。你的画面质量会更加细腻,你的调色惠更精确,你的特效会更真实。即使最后转换成8-bit编码作为成片放送,10-bit编码带来的处理上的优势也是非常大的。
(译者注:当然,如果你有机会记录Raw编码文件,你甚至可以记录超过12bit,16bit的色深。不过这些只有高端电影后期工作流中,才会大放异彩)
关于色度采样和色深,影视飓风 也有一期超棒的科普。色度采样我后面也会讲,别急~

下期的内容:附录01 Part.B 色度采样
※ 所有内容的版权都属于原作者:workflow.frame.io
※ 希望大家多多投币 点赞 收藏 转发,你们的支持是我更新的动力~ 你给力我就不咕咕咕。
※ 本系列涵盖电影后期制作流程中的:1. 视频拍摄 2. 准备工作 3. 剪辑 4. 套底 5. 特效 6. 调色 7. 音效 8. 成品 9. 实例 。对影视制作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闲暇的时候多看看,涨姿势。
※ 本篇我仅搬运第一章Capture,关于前期拍摄,往后每一章的翻译不定期更新。
※ 因为内容繁多,其它的第一章的词条还没有解释完,请点一波关注,收藏~ 我会不定时放送搬运。
翻译:Heric (索饭君)
英文原文:https://workflow.frame.io/guide/
修改于:2021-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