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微论-迎春

迎春可以说是四春当中最可怜的一位了。迎春和自己这边的亲情是很淡漠的。她父亲是贾赦,但是从未看到一次贾赦对她有所表示,贾赦一直都是情义很淡的;她的亲母是贾赦的妾,嫡母是邢夫人,邢夫人除了因为抄捡大观园而对迎春有所表示外,平日里也没有对迎春嘘寒问暖的,和迎春也谈不上什么感情的;贾琏是她哥哥,凤姐是她嫂子,或是因为迎春是庶出而不那么热心的,从不见贾琏夫妇对她有何关心。而凤姐是欣赏有才干的,探春她是欣赏和喜欢的。而迎春自己难有作为,自然不被凤姐所重视。

虽然,迎春作为贾府中的小姐,日常的生活用度上面并不因为她是庶出而有所亏欠,但是在感情上,几乎没有人对她有所关爱。迎春最后是死于家庭暴力。贾赦将她作为筹码,作为抵债品给了孙家,她不能有所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才是根本,她不能有所抵触。在府中,对迎春好的,在感情上对她有所关爱的,或许就只有王夫人了,但是王夫人长久以来被当作是残酷的封建卫道士,被当作是大观园的罪人。但是迎春出嫁后回到府中,能说上话,能倾诉的对象,恰恰就是王夫人。某种意义上迎春是幸运的,因为她还有一片可以得到安详的港湾,但是她又是不幸的,因为血缘上的亲情,她是没有享受到的。在四春四位贾府的小姐中,她和元春、探春都是荣国府中的,她和探春也都是庶出,她没有在经济上被差别对待,但是她又是确实被区别对待的。几位其他王府中的诰命要看看府中的小姐,她被排除在外了;刘姥姥进大观园,去了探春的屋子,惜春被吩咐要画出大观园,迎春什么事情都没有,好像是不存在一样的。后人都说黛玉是寄人篱下的,但是相比起来,黛玉比迎春待遇好多了,虽不能说黛玉是被众星捧月的,但是确实黛玉在贾府中是受到重视的。明明迎春才是贾母嫡亲的孙女,但是比不上黛玉这个外孙女。确实,迎春没有什么才华,既不擅长诗词,也不擅长书画,几乎就没有特长。都说迎春太懦弱了,被人欺负——被下人,被丈夫。但是,从迎春打小就受到的这种不疼不爱的待遇来说,这也是造成她这种人生态度,这种性格的主要因素。因为司棋被逐出大观园,迎春被认为是无情的,但是站在迎春的立场上,首先司棋的错误是极大的,是不能被宽恕的,迎春即使是求情了,能有多大的余地呢?第二,迎春本就是不惹事的人,她是惟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司棋是有错在先,她作为主子,至少是有管束不严的责任,此时正是府中要规正纪律的时候,迎春此时去求情也是不合适的。迎春是不是对司琪太无情了呢?有些的。但是贾府中,谁又是对迎春有情呢?宝玉以及一干姊妹或是有情的,司琪等仆人也是有情的,但是迎春自己的至亲呢?邢夫人以及凤姐或是准备轻罚司琪的。不过在迎春看来,或是更添加了自己的卑情,感觉自己是受到了怜悯。此时她不能像探春那样铮铮的显示自己的清白,那么也只有靠着无情来表现自己。自己时常被拿出来和探春相比,以前都是自己认输了,此时,借着这个机会也是一种反击和抗争。迎春固然是无情,但是这种无情也是被逼出来的。她好容易有了一次反击,但是却是一种悲情的反击,没有赢家的反击;第三,迎春本就不是探春那样受到府中长辈喜欢的,贾母不大喜欢她,虽然王夫人或许同情她,但是司棋这次犯得错实在是太严重了,抄捡大观园本就是王夫人的意思,迎春会去忤逆王夫人——这个平时或是唯一对她有所关心的长辈?所以不要责备迎春不去求情。迎春和探春都是庶出,两人在才干上和性格上有很大的差异。探春是因为自己是庶出,所以显得更要强,更想展示自己。而迎春则是相反的,因为自己是庶出,所以就更加显得畏缩一些,更内向一些。所以即使是自己的仆人,也可以变着法子糊弄她,她一点没有主子的派头。迎春是万万做不到像探春那样给出一个大嘴巴的。在探春那里,虽然自己是庶出,但是基于礼法,自己也是主子,和仆人之间还是有天壤之别的。而在迎春那里,自己不过是庶出,爹不亲,娘不爱,就是哥哥嫂嫂的也是没什么提携的。所以或是她自己归结起来就是因为自己是庶出,因而自卑自怜。
从结局上看,迎春和元春或都是死于非命的,但是迎春的死,多了几分的悲伤。迎春的死是遭受了身心的折磨的。迎春虽然是生于王侯之家,锦衣玉食的,相比起来她的命比香菱好多了,但是最后运,她们确实相似的。侯门贵胄之家并不能给她带来高人一等的运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少女们,她们的出身有高低贵贱的不同,但是命运的多舛确是“平等”的。

谈论迎春,探讨迎春个性,有个十分好的样本,就是迎春看的《太上感应篇》这本书。我也读过一些论迎春的文章,但是很少有提到这本书的。欧丽娟几乎是其中唯一论述到了这本书的。什么是《太上感应篇》呢?这本书的注解有云:
太上者,道门至尊之称也,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应善恶感动天地,必有报应也。
这本书开篇名义道: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简单说,这本书就是告诉你,哪些事情是好事,可以积德的;哪些事情是坏事,是缺德的。积德还是缺德都是要受到报应的,而这种报应,不是下辈子,而是现世,是和你的未来的命运息息相关的。所以它叫做《感应篇》,讲的就是天人感应,因果报应。实际上,它就是劝人为善,道德教化的行为指南。
迎春看这本书,正如欧丽娟所说,在整本书的文本中,这是迎春唯一所看的书。迎春这样看重它,正是因为迎春命运不济,但是她又有些不甘心,所以她有所寄托,想要对命运有所改变。迎春懦弱,迎春被称为“二木头”,她不强势,她不反抗,就是在于她要行善,要通过退让而收获德行,从而可以改变自己的不济的命运。后人都认为迎春是一味忍让,一味隐忍,懦弱胆怯。但是迎春一样又在抗争——她要搏一搏自己的命运,要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自己的命运。她不是没有作为,而是在行动。但是很显然一本《太上感应篇》这样的道德指导书是解救不了迎春的。因为在那时,能左右她命运的不是她的道德,而是贾赦、邢夫人、司棋、她奶妈等人的不道德。
关于《感应篇》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第十一回,贾敬过生日,贾蓉去看过贾敬回来转告贾敬的话,说要赶紧印制一万张《阴骘文》散发出去。什么是《阴骘文》?《阴骘文》又名《文昌帝君阴骘文》。其实是和《感应篇》一样类型的东西,都是劝善之书,都是指导人什么是积德之为,什么是缺德之行的书。所谓“阴骘”就是阴德。贾敬要子弟们这样做,当然是为了自己积德然后升天。不过是不是这里和后面的迎春看《感应篇》有所呼应呢?凤姐在和平儿计算未来府里的婚丧嫁娶的花费时曾经说过(55回),二姑娘(迎春)是大老爷那边的,也不算。我怀疑,这里的大老爷指的不是贾赦,而是贾敬。因为凤姐算的是荣国府中的事情,不会是不计算迎春的。她计算中是没有排除惜春的,而惜春是宁国府的。惜春的出嫁自然是宁国府负责的。但是凤姐单单把迎春剔除了,为何?因为在这里,迎春才是宁国府中的,是贾敬的女儿。这样才能说通。曹公在数次的删改中,更改了人物的关系,使得迎春变为了贾赦的女儿,但是此处没有修正,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不合理之处。假设迎春在原来的设定中贾敬之女,那么迎春看《感应篇》就和贾敬要印制《阴骘文》呼应了。父女两人合一了,都在谋求改变命运。
此正是:
草轻无意示妖娆
风雨阴晴寄飘摇
任我凋零肠断处
东西南北尽萧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