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ChatGPT洗稿了我的课件(真的。

2023-02-10 01:30 作者:秃头研究所新传考研  | 我要投稿


@秃头研究所Monsters(公众号)

◼️ 被称之为21世纪预言家的凯文凯利做出过很多精妙的预言,他就像另一个时代神叨叨的麦克卢汉一般,在1994年出版的《失控》中念叨着:“「机械」与「生命」这两个词的含义在不断延展,直到某一天,所有结构复杂的东西都被看作是机器,而所有能够自维持的机器都被看作是有生命的。除了语义的变化,还有两种具体趋势正在发生:其一是人造物表现得越来越像生命体,其二是生命变得越来越工程化。”


◼️ 三十年后,从最初打败了李世石的AlphaGo(阿尔法围棋)到在荷兰登记结婚的人工智能助手、越发智能的Siri、小爱同学和今天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广泛讨论的ChatGPT:人造物表现的果如凯文凯利所言——越来越像生命体;而生命体一如我们,却因为社会制度的框架、资本劳动的约束,而越发的像一个庞大工业化机器上的螺丝钉,重复着相似的工作,甚至相似的人生——越来越工业化。


◼️ 当人们惊慌地发现凯文凯利之言已成现实之时,对人工智能的恐惧便远远大于了兴趣:半个月前我写下「不要回答!不要回答!」的時候,就试图探讨了人工智能伦理,与人类对人工智能天然的恐惧——但如果说那种关于「人工智能会在某一天统治人类、消灭地球」还尚有些科幻和虚无缥缈;那么,在某些瞬间你发现「人工智能远比你聪明,也能完美地处理你正在做的工作」时那种作为一个工业零件随时被替换掉的恐惧,才来的更加真实。


◼️ 没错,ChatGPT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取代我——这是我看着它自动生成的新传论述题时,脑海中蹦出的第一个想法。


◼️ 第二个想法:等一下,这个答案有点眼熟。



🦾

02/09/TUES.


秃头所打击盗版新增对象

学术裁缝:ChatGPT

@TuTouSuo™️ 


这件事情不参杂一丝一毫表演成分的绝对真实:起因是当ChatGPT以创造性的文字表达带来了整个行业地震时,这番地震的余波自然也影响到了以文字表达为核心创造力的秃头所:我和班班试图用一道题来证明我们永远不可能失业,于是我们问ChatGPT:


“结合媒介技术学派谈谈对元宇宙的理解。”

ChatGPT用时4分钟,共计1027字,生成了下述文章——从开篇概念解释、到足够的引用说明、到技术学派的理论应用,甚至关于“媒介化社会”“传播学反思”这些视角的应用——只能说,ChatGPT去教新传的话,应该没我和班班什么事了。


*ChatGPT的答案


但当我们再一次细细读来时,一种熟悉感扑面而来:味太冲了,秃头所的文风、我和班班常用的表达习惯。我阅读之流畅,仿佛每一个字都是ChatGPT借着我的脑子打出来的——直到我看到了最后一段:“实际上,从媒介环境学派视角研究元宇宙的背后,或许是一次传播学自内而外的反思与重塑:大众传播学研究范式式微的当下,传播学亟待解决的并非是如何赋予旧理论以新解释,而是如今日传播学研究者们倡议的那般,以媒介的、社会的、现象的视角,赋予整个学科以新研究范式。”


桥豆麻袋——


*秃头所23冲刺班传播学讲义


真有你的啊ChatGPT!上文ChatGPT写的结尾与我冲刺班讲义给大家写的传播学万能结尾!一!摸!一!样!,甚至ChatGPT还非常聪明的把万能结尾中的替换词「xx理论」换成了题设中要求的「媒介技术学派」——智能成这个样子我是真没想到的。


而我之所以如此笃定,也完全是因为「现象学」这个表达完完全全是我自己发明的,更专业的表达应该是「行为学」:所以ChatGPT就是一字不落地洗稿了我的课件,并发挥其人工智能的主观能动性,赋予了其与题目意思相当的贴合性。

暂且搁置对这种「洗稿」本身合法与否、是否存在侵权、是否构成学术不端、是否具备一定的学术洞察力等问题的探讨,毕竟在之前的「不要回答!」中,我已经试图从伦理、法律与思想性层面概括了人工智能的一系列伦理危机:而今天感谢ChatGPT的非法行为和洗稿行为,你既为我们活生生地展现了人工智能是如何在法律的灰色地带来回试探的,也用这一篇还算高明的学术裁缝作品,展现了人工智能内容生产背后的算法逻辑:

第一步:海量抓取数据,类比于大家在复习中的用时五个月甚至更久的基础书目阅读、理论学习、论文阅读和所有知识的理解性记忆——ChatGPT会将自己信息库——约等于整个互联网,我们推断它是从cctalk中,或者是有姐妹复制了课件/写了相关的答案上传在了互联网中被精准捕捉到——上所有与这个话题相关的信息与数据进行查阅和筛选,并甄别出一些适合这次设问的相关内容。

第二步,构建内容模版,类比于大家在复习中后期通过至少2个月的不断练习而形成的答题框架和答题模版,开头写概念、中间分小标题等等,并把上述抓取和筛选后的信息填入模版。


第三步,也是ChatGPT较之传统siri等人工智能助手不同的地方——其作为GPT模型为代表的“自然语言处理”应用,用其创作者的话来说,GPT模型能有效揣摩提问者的真实意图,比如你在问一道菜的时候,它会“想”,你是不是在要搞一个party;当你在搜索一篇学术论文的时候,它会“想”,你到底是为了应付交差一个常规的论文作业,还是要认认真真地做一项学术研究——类比而言,就是你要通过一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练习,让自己在考场上不仅能回答这道题,还能理解出卷老师想要借助这道题考察你何种能力并予以展示,这或许也是ChatGPT答案中的传播学反思、人文主义的表达。


第四步,ChatGPT会将筛选的信息、合理的模版、揣摩好的意图整合成一篇基本上符合你要求的文本——无论是对话聊天,还是新闻或论文写作,于ChatGPT而言就是一次程序化的运作。


这一切,仅需要4分钟。

4分钟,ChatGPT就足以取代一个努力了一年甚至更久的人类以达到研究生初试考试要求的水准:这怎么能不让人感到恐惧?这又预示了什么样机械化、智能化的未来生活?


当然,做这种大规模学术裁缝活动的下场也很凄凉:在答案生成后ChatGPT宣告死机:累了累了让我歇一会,休息一分钟就可以了。


而我们,可能要从圣诞节休息到情人节。


*死机了的ChatGPT


*人工智能艺术家DALL·E作品:“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隔间里,用键盘打字,压力重重的样子 - 文艺复兴绘画风格”



◼️ 迭代中的AIGC 

@TuTouSuo


毫无疑问,ChatGPT的应用热情,已经被点燃;应用场景也不断拓展。但ChatGPT的内容生产并非一蹴而就,以更广阔的的视野来看,这背后也恰恰是AIGC(AI 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内容生产)“智慧涌现”的曲折过程:


所谓AIGC,就不单单是指能够完成一定机械化指令的机器人,而是一定的机器功能被赋予了属于人类的价值判断能力,并经历过“模型突破-大幅提升-规模化生产-遇到障碍-再模型突破-大幅提升”等循环发展而呈现出来的、近些年行业内普遍关注的技术变革:


从最早期的新华社的快笔小新等一系列机器人新闻到从书写到表演的AI虚拟主播,再逐步深入到艺术创造领域,开始出现的AI绘画和今天的ChatGPT:纵向而言,AIGC的智能化程度逐步加深,横向而言,AIGC涉及的范围——从模版化的新闻报道到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极强的个体对话——也越发广泛。


而当下ChatGPT中迭代出的最新AIGC,其使用的核心技术之一是Transformer。Transformer技术是近几年人工智能技术最大的亮点之一,来自于Google于2017年提出的一种采用注意力机制的深度学习模型,可以按输入数据各部分重要性的不同,而分配不同的关注度。Transformer的精度和性能上都要优于之前几乎所有的人工智能学习模型,大幅提升了模型训练的效果,让人工智能得以在更大模型、更多数据、更强算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能力,以至于在语音、图像方面都显示出了优异的性能。

当然,AIGC已经在算法、数据、5G等数字技术的驱动下,完成了文本生成(OpenAI的GPT-3模型是AI生成文字中最成熟的模型、自动写邮件的OthersideAI,自动写广告文案的Copy.ai和Jasper.ai)、图片生成(StabilityAI发布的Stable Diffusion)、音频生成(AI播客Podcast.ai)、视频生成(Google发布了Imagen Video和Phenaki);在多重媒体的基础上,AIGC也正在进一步走向三维空间,AIGC的3d建模正在成为可能。


试想一下,如若人类可以用AI来完成大规模的3D渲染与建模,那么我们离元宇宙中所畅想的那个虚拟化、数字化、拟身化的时代也不再遥远了。

但也正是一切内容生产正在全面的交接和让渡给AI,让不具备算法写作能力,纯粹的内容创作者,包括新闻记者、广告人、作家、画家、配音演员等职业,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 新闻人的新一轮危机

 @TuTouSuo


新闻人的写稿危机已然到来:因为我们试图让ChatGPT完成一些消息的撰写,而它表现的比想象中优秀太多:


要求:根据材料,分别撰写三则「标题+导语」:一则为「主题+副题」+「直接型导语」;一则为「引题+主题」和「提问型导语」;一则为「主题」与「描述型导语」;所有标题不得超过16个字。


1分钟后,ChatGPT交出了老师满意的答案。



老师很满意,人类很满意,新闻记者前所未有的不安:


关于新闻工作者成名想象的消失和存在合理性被剥夺的讨论已经延续了十年之久,自第一个机器人新闻写作稿件在几秒钟内被生产出来开始,唱衰记者的声音就不断出现。而媒体融合又再一次将记者和编辑的角色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处境:记者不再需要负责一整个新闻流程,新闻人变成了新闻生产流水线上的了螺丝钉:只负责某个平台、只撰写某一类稿件、只关注某一种新闻——至此,新闻记者沦为「新闻民工」。


其实在行业普遍的唱衰之下也不乏积极的声音:机器取代的是繁复的工作,时间会被真正让渡出来留给更有价值的事情——比如一篇特稿的写作、比如一次新闻访谈。


其实,这背后纵然有几份来自人类的优越性,但其特定的逻辑也在逐步彰显:人工智能的工具理性与人类本身的价值理性:


“不客气地说,能够轻易被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所高效替代的人类工作,无论是学习还是研究,只能证明这些事应该被替代。这里面可能绝大部分都是无用功,为了做论文而做论文、为了毕业而应付一篇论文,为了评职称而应付一篇论文,诸如此类。”


而AI在人类的创造性面前,可能暂时也不过是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真正有创造性的工作,比如对传播学的反思、对元宇宙的认识、还需要交给人类的大脑,用漫长的时间,换取一瞬间闪光的思考。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2024/TuTouSuo」


追逐自我/畅意自由

保持灵魂对Freedom的渴望


「2023/TuTouSuo」

つ♡⊂


将书籍与宇宙一同

随身携带


🐼🐡


ChatGPT洗稿了我的课件(真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