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上的德国历史:概述
概述
德意志(Deutsch)这个词大约见于公元8世纪时期教宗哈德良一世的一份文献中的狄奥迪西库斯(Theodiscus)一词,意思是“方言”或“人民的”,开始仅指在法兰克王国东部地区使用的一种不同于罗曼语和凯尔特语的方言

德意志作为中欧一个独特地区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凯撒大帝,他将莱茵河以东未被征服的地区称为日耳曼尼亚,从而将其与高卢(如今的法国)区分开来。凯撒大帝大外甥奥古斯都曾尝试在日耳曼地区扩张,但并不成功。公元9年,日耳曼部落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取得胜利,从而阻止了罗马帝国的进一步吞并。后者将势力撤回到了莱茵河西岸,建立了罗马的上日耳曼尼亚省和下日耳曼尼亚省。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人征服了其他西日耳曼部落,并越过莱茵河,进入了罗马帝国腹地。8世纪和9世纪之交的查理曼(卡尔大帝)具有承前启后大意义,他通过惨烈的萨克森战争将德国基督教化并纳入了他的“西欧帝国”,公元800年,查理曼在罗马加冕为帝,由此接续了罗马末代君主罗慕路斯被罢黜后中断324年的法统。843年,加罗林帝国被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瓜分,东部归属日耳曼人路德维希,是为东法兰克王国。962年,奥托一世加冕成为了中世纪德意志国家神圣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
到了中世纪中期欧洲之内的德语地区,是经历了数次极为重要的历史发展。首要一个是名作汉萨同盟的贸易综合体系被建立起来,其由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诸德意志港口城邦所组建。第二个则是德意志基督教世界之中所滋长的十字军思潮,由此诞生了条顿骑士团国,其曾横跨波罗的海沿岸现在属于爱沙尼亚、立窝尼亚和立陶宛的地方。该十字军政体为该地域带来基督化,同时也是向东部传播了日耳曼文化和语言。也在这段时期里,神圣罗马皇帝为多项政治问题而卷入了与教廷间的冲突之中,并由此导致持续百年的叙任权斗争——萨利安王朝与罗马教宗之间陷入“授神职权之争”同时,德意志境内一批新兴领土诸侯趁势兴起。新兴的德意志贵族们利用帝国皇权无暇顾及内政之际,大幅扩张及巩固自身统治权限;为扩张自身实力以与其他帝国内外政敌、乃至德意志皇室中央相抗衡,便戮力横越易北河而向东扩张,占据西斯拉夫领土以图强化各自政权。
中世纪晚期,地域内众公爵、亲王和主教以牺牲皇帝为代价而汲取到权力。1517年后,马丁·路德在天主教会内领导了新教改革,北部和东部各邦改宗新教,而南部和西部大部分邦国仍然是天主教占主导。神圣罗马帝国的两个阵营(天主教和新教)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中发生冲突,这对居住这片土地的两千万民众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三十年战争给德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德国各邦国有超过1/4的人口死于这场灾难性的战争。
由《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终结的战争,为神圣罗马帝国所控制的诸领地带来了高度自治,同属日耳曼语系的尼德兰和瑞士借机脱离帝国独立,而另外一些领地也开始在帝国之外掌握起自己的外交政策和土地主权,它们中最强大的几个是奥地利、普鲁士、巴伐利亚和萨克森。随着1803年至1815年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封建制度因改革和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而衰落。此后,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与反动力量发生了冲突。1848-49年的德国革命失败了,但同时期的工业革命使德国经济现代化,导致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德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以柏林为首都的普鲁士逐渐强大起来。德国的大学成为世界级的科学和人文中心,音乐和艺术蓬勃发展。现代德意志(不包括奥地利、卢森堡和瑞士德语区)的统一是在普鲁士总理奥托·冯·俾斯麦的领导下实现的。普鲁士在三次王朝战争中击败了丹麦、奥地利和法国,为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扫清了障碍。德意志统一最终采取的是小德意志解决方案(德语:Kleindeutsche Lösung),而不是含有奥地利的大德意志解决方案(德语:Großdeutsche Lösung)。新的帝国议会是一个民选议会,在帝国政府中的作用有限。1890年代后,德国与其他大国一起在非洲和太平洋进行殖民扩张,并迅速成长为仅次于英法的殖民帝国。
到1900年,德国已成为欧洲大陆的主导力量,其迅速扩张的工业已经超过了英国,同时还引发了一场海军军备竞赛。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中领导同盟国对抗法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和美国。1918年,德国战败并被部分占领,被迫根据《凡尔赛条约》支付战争赔款,被剥夺其殖民地和本土领土,军队规模受到严格限制,并被禁止与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合并。1918-19年的德国革命结束了联邦君主立宪制,导致了魏玛共和国的建立,这是一个不稳定的议会民主制国家。1930年代初,全球大萧条对德国造成了沉重打击,失业率飙升,人们对政府失去信心。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他的纳粹党迅速建立了一个极权主义政权,纳粹德国提出了越来越咄咄逼人的领土要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威胁发动战争。1936年莱茵兰重新军事化,然后在1938年通过慕尼黑协定,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德语区,并在1939年进一步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1939年9月1日,德国在欧洲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入侵波兰。1939年与苏联达成协议后,希特勒和斯大林瓜分了东欧。1940年春天的“静坐战”后,德军迅速征服了丹麦、挪威、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和法国,并将英国远征军赶出了西欧。1941年,希特勒的军队入侵并占领了南斯拉夫和希腊,并发动了对苏联的战争。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纳粹政权的核心特征。在德国本土,但主要是在德国占领区,纳粹大屠杀系统性地杀死了1700万人,其中包括600万犹太人(占1933年欧洲犹太人口的2/3),以及波兰人、罗姆人、苏联人(俄罗斯人和非俄罗斯人)、残疾人、LGBTQ群体、德国持不同政见者和其他群体,他们或被关入集中营或被大规模杀害。1942年秋末,德国对苏联的入侵逐步陷入僵局。同年年末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精锐的第6集团军30余万官兵被苏联成建制消灭,此役成为了二战的转折点。美国参战后,德国本土城市成为盟军大规模轰炸的目标。据估计在盟军的轰炸袭击中,共有约353,000名德国平民丧生,900万人无家可归。在盟军登陆诺曼底(1944年6月)之后,德军在各条战线上被击退,直到1945年5月最终崩溃。在盟军的占领下,德国东部领土被割让,西部领土被一分为四,奥地利再次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去纳粹化在盟军占领区实行,冷战导致德国分裂为资本主义阵营的西德和共产主义阵营的东德。同时,根据雅尔塔协定,奥德-尼斯线以东的德国领土不再归该国所有。数百万德国人从战前的德国东部、苏台德和整个东欧被驱逐出境,许多德国人也从共产主义的东德逃往西德。1950年代,西德在北约的支持下重新武装起来,但不允许开发和使用核武器。1950年代,在两国高层的努力下,法德这对宿敌得以和解,这帮助了德国重新融入欧洲,并构建起了欧盟的基本框架。
1989年柏林墙倒塌,东方集团瓦解,1990年东德与西德重新统一,首都由波恩迁往柏林。1998-1999年,德国参与创建了欧元区。德国目前是欧洲乃至世界的经济强国,贡献了欧元区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左右。在2010年代初期,德国在试图解决不断升级的欧元危机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是涉及希腊和其他南欧国家的危机。2015年后,该国主导欧盟应对欧洲移民危机,并成为了叙利亚和其他动荡地区寻求庇护者的主要接收者
内容来源于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