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纺织面料市场中的困局及我们该如何破局?

2020-12-27 22:37 作者:冷芸时尚博士  | 我要投稿



冷芸时尚圈讨论是就行业问题的讨论及总结。这些分享属于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并不代表冷芸个人观点)。希望通过此种方式能让更多行业人士受益!


引言


课题:纺织困局中的思考
参与:冷芸时尚圈5群群友
时间:2020年11月28日


讨论提纲

一、纺织面料的三大版块
1.依托萧山绍兴的柯桥纺织市场
2.依托苏州、吴江的盛泽纺织市场
3.依托广州佛山的中大纺织市场

二、大时代后的现状(纺织面料的“战国”)

三、突围

四、总结


庄主、跟庄副庄主简介



前言

蒙古族有句谚语:“草原上:狼有狼的道理,羊有羊的道理,草有草儿的道理。”如果这个隐喻刚好可以对应时装行业的营销、生产和物料,那么无疑纺织作为物料属性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本人从事纺织面料行业15年,一直从事时装面料的销售和生产,希望这次交流能让大家对这个行业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发现隐藏着的价值和机遇。





1.依托萧山绍兴的柯桥纺织市场

浙江地区自古富庶,且手工业兴起较早。在农业社会为主导的过去,当地手工业多为家庭为单位的作坊式为主,真正产生规模已经到了清末民国的实业救国理念形成后,引进纺纱设备开始工业化生产。抗战中期,淞沪会战结束后上海、嘉兴、湖州等地相继沦陷,纺织交易转移至绍兴,绍兴一度成为全国茧丝原料的主要供应地,从而再次受到瞩目,直到1941年沦陷。

两次发展机会与绍兴擦肩而过,皆因时局动荡而停滞。改革开放后,市场需求放开,由于丝绸的产能低,价格高,棉纱又要受政府宏观限制,只有人造纤维没有客观约束,头脑活跃的绍兴人再次发现了机会,开始生产以化纤原料为主的纺织物。作为棉、毛、丝的替代材料,它们具有价格适中、更好打理的特性,很受市场的欢迎。绍兴人抓住了发展的商机,也为后来到产业奠定了基础。

今天的柯桥纺织市场就形成1980年代后期,主要为化纤混纺产品,依托萧山、袍江等地大大小小的染整厂,逐渐形成规模优势,很快的在纺织品领域占领大量份额。其中的TR类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一直是国内最具竞争力的生产基地,柯桥也是亚洲最大的面料交易市场,工贸一体的营商环境,至今有许多欧美、日韩、中东等地品牌厂商来此订货。


2.依托苏州吴江的盛泽纺织市场
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中描述到:“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

据书中记载,早在明代当地丝织行业也初具规模,湖州、盛泽、杭州、苏州素有“四大丝都”之称。著名的南浔古镇,紧靠盛泽,曾是江浙富甲一方的宝地,更是红顶商人胡雪岩收生丝的主要战场。

国内梭织品的坯布,70%的来自盛泽,大部分为化纤类羽绒服面料、功能性面料。在梭织提花面料、真丝面料的生产上,盛泽更是具有垄断地位。当地在织造领域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染整行业是地方的瓶颈,由于苏州地区环保审批严苛,染厂一直和制造数量不匹配,大部分都是就近外发代工完成成品。


3.依托广州佛山的中大纺织市场
作为旧中国首先开埠的广州十三行码头,这里一度成为清末对外的唯一窗口。列强对中国丝绸的渴望,全部要通过广州洋行贸易,大量的丝绸从内路运往港口,成就了漕运漕帮,也成就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这段历程带动了广东普通大众较早的商业思维,尤其是潮湿地区的海上私运发展,开通了民智也积累了财富。再加上改革开放前后,港台商客在信息上技术上对内地的碾压,广东作为一个对接端口,优势也是得天独厚的。

早期的广州轻纺市场是作为贸易型市场定位的,主要依靠地利优势,经营内路地区的成品和外贸订单。随着时间的发展,后面跟进的一些老板们看到了现货市场的爆发力,开始在江浙地区包机台定制仓储。在佛山地区做针织产品,慢慢形成了针织类产品的优势,再加上近年来观念的变化,更加注重衣服的舒适度的设定,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增加针织类的使用。针织品也有研发费用相对较低,操作灵活等特点,受到市场欢迎。同时受时装风格的影响,一开始广佛的纺织就集中在休闲风格这一版块,牛仔、织产品比较擅长。




在设备领域各地也都有技术流的企业,前几年行业发展迅猛,很多设备都是采购国际上最新代的产品,进行了设备的升级。提高了产能和稳定性,使得技术上和欧美日韩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硬件大多是超越的。

当然,全国的纺织行业也不止这三个版块还有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如南通的色织、建长乐的蕾丝、泉州的运动瑜伽、东潮汕花边等等。在某些领域都有各自的优势。之所以总结了上述三个版块的概念,主要更利于我们去记忆和理解。

纺织业行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有着瞩目的生产能力,虽然各地各有千秋,但难免产能上还是有竞争关系。现在我们已经可以达到国内外的订单需求的,剩余的产能储备,也为市场的变化增加了变数。这是学者们研究的课题,而对于时装产业,我们更关心时装面料的变化。

时装面料作为单独种类时间并不算长,前段时间风口浪尖的女装品牌艾格在中国破产。这个1994年进驻国内的品牌因破产而再次备受行内瞩目。

其他国内知名品牌比如欧时力1999年进驻,播 2002年、MO&CO 2004年成立, 可见时装面料的细分市场并不久远。针对品牌的面料销售应该是在2000年左右,刚刚有意识做些特色的品类,在当时的市场销售上,是和今年的口罩行业一样疯狂的场面。

早期国内的时装纺织面料多是代理模式。代理商代理韩国、台湾、日本和欧洲的产品,再把卖得特别好的产品拿到有开发欲望的国内工厂分析、织造,一时间纺织品变成了仿制品。由于往往国内品牌需求价格接受度更高,也激活了国内纺织跟进的动力。期间也有不少国内的布商崛起。

这是一个庞大的纺织产业,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更多的是时装面料的分类。例如早期的“宇华”纺织就在锦棉面料领域赚到了一桶金,后面众多企业的觉醒,把这一领域的市场分化了。但我们追溯历史,包括今天柯桥众多四川籍的老板在市场上的出现,很多都与这家公司有些许渊源。这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必然,包括服装企业,互联网企业等等。很多创业者都就职同过一家公司的经历,总有些企业要在历史中扮演行业“黄埔军校”的位置。

但就好像赫拉利于《人类简史》中讨论的非洲起源一样,时装行业这条DNA序列,虽然会给行业带来新的血液,也会有些先天缺陷式的弊病,影响着企业的健康发展甚至寿命。

在资源当道的社会里,谁控制了资源,谁就得到了机会,如果很多年轻的群友没有办法理解渠道的力量,不妨想一下年初时熔喷布市场的火爆程度。曾几何时时尚纺织面料是不愁卖的!

而随着这几年用工成本上升,租金压力、仓库消防严查、订单缩减等问题的凸显,体量的优势也变为大规模的消耗的理由。在这样气象变动的氛围下,体型庞大往往更容易感受到危机,就好像恐龙和鳄鱼和老鼠们在变化中的表现,并非以体量论输赢,而是要看谁的适应力更好。在这2020年百年不遇的疫情环境中,旧格局被不断打破。传统纺织公司在原有项目上受到挑战,发展良好小企业要晋升,建立新格局,在市场上的斗争就更加惨烈。

受金融盈利思维影响,会有商家通过渠道垄断的方式,从而操控定价权。在今年双十一涤纶丝疯涨的背景下,我们就可以看到资本的影子,这在当前、无异于是一掷万金的豪赌。在广州国际轻纺城频繁的更新商号的动作上,市场的动荡可见一斑:10年前任何楼层都是一铺难求的,好多找中间人排队。而现在,几家欢喜几家愁,商家开始注重装修和陈列,门头、招牌、射灯都成了影响成败的因素,变化着的档口商号无形中都在意识到这种竞争。而这种竞争下,带来的也是成本的增加。这种成本变化本身也形成了一种淘汰机制。

当下纺织市场主要的问题如下:

1.产品同质化严重
信息不易封存的今天,产品热销后其他工厂跟进快,市场同类新品增加。

2.价格混乱、偷空减料
相同产品为提高竞争力而彼此拼价格,实际出货时则缺斤少两。

3.开发悖论
有一种南美植物叫“薇甘菊”,开黄色小花,适合生长于广东、广西、海南等温热地区,可做蜜源。此生物生长能力非常强,常爬蔓其它植物,让周围植物无法光合作用,最终被淘汰,所以在国内这种植物被列为重要的外来物种入侵,没有天敌的野蛮生长,注定会破坏当地生态。

时装面料上也有这样一种生态。健康的品牌公司在这一类产品的选择上都是相对开放的,会以开放的姿态让更多的纺织资源进入。但也有些品牌公司会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他们会把订单放在相熟的供应商那里完成,导致深度合作的供应商有依赖性,或以赊账的形式让品牌商感到无风险无压力。双方长时间渐渐形成合作的舒适区,这样的合作状态,有能力的面料商都是会避而远之的。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一类的合作破坏了服装公司的生态,也容易滋生内部的腐败。

(图片来源:Pexels网站)


今年接触到很多品牌,都在以贴牌的模式和独立设计师合作,在这种情况下,看似选择更灵活,也许降低了库存风险,但是否也以为品牌商能控制的选项变少了呢?这种操作在商务男装领域2005年左右就已经规模化形成了,当时兴起的众多洋品牌男装,现在有很多已经退出舞台了,这种模式下是我们的选择原来越多?还是我们能控制的越来越少?

作为材料商,我们购物完全是以材料为优先选择的,其实很多品牌在材料选择上对比电商并不存在优势。虽然面料解决不了所以问题,只能在一部分产品上使用,提升品牌价值,大部分还是要考虑大多数人审美,但目前看来,国内还是比较缺少有识别度有影响力的品牌。




显然,当前市场的分割并没有尘埃落定,不同于康师傅于方便面或是太古于白砂糖,很多商号虽然在某一领域形成了优势,但大部分商家仍没有办法在众多同行对手间脱颖而出,甚至被记住。在没有结束前,大家也都留下发展的机会。但我们也能从市场目前所展现的、大家对于招牌的设计感、陈列、色彩搭配的越发注重感受纺织同行们的努力和进步。我想,无论行内行外,大家都希望能够通过外在的改变,实现个体能力和文化的输出。

所以纺织面料商该怎么做呢?

1.确认细分领域
就好像服装品牌的客户侧写一样,纺织行业也在行业细分。

2.寻找对手
我们应当在自我定位上找到更加准确的领域,找到这个领域内可能存在竞争的对手,如果还没找到对手,说明还没有锁定领地。

3.同频跨界
探索建立时装纺织的开发与使用者间的深度配合,各自在专业领域发挥到作用,寻找共同开发意愿的上下游合作联盟。

4.稳固自身
增加自身公司结构的稳固性,在原有家庭亲友的结构性上加强公司制度的完善,包括股权的分配和分工,控制成本,守正出奇地等待时机。

我了解到现在已经有电商品牌在和纺织公司合作的案例了,而且目前看来也很成功。随着服装设计师的概念不断推广,面料设计未来发展也会更加“接地气”。而在此过程中,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借助电商和批发市场的推广,使得产品很快能够被传播。其实也就是面料商和电商和批发市场销售之间如何建立联盟,从而限制了其他对手追赶的通道,可以对市场直接产生影响力。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找方向,找共同价值的专业人士共谋发展,才能够化解问题,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尺薄织锦
飞针万米长
经纱结纬线
卷扣系红娘
转经筒 锭丝桩
千吨水 过轻狂
洗尽铅华色
寸寸透棉香
肌理藏匠气
护色驭洪荒
玄色乌胜铁
白缕镜折光
深降紫 淡鹅黄
柔若絮 挺似钢
素坯添彩梦
帛纺变霓裳

———庄主创作


庄主总结

一、纺织面料的三大版块
1.依托萧山绍兴的柯桥纺织市场
2.依托苏州、吴江的盛泽纺织市场
3.依托广州佛山的中大纺织市场
三大版块各自有大环境下的发展契机,也形成了自己不同的产业优势。随着物流的便利,三地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物流专线快递专线把流通中的成本变低,各地都有能力各自完成生产,也都互有交流。相对于广州和盛泽,柯桥的产业更加完整,效率更高,价格更低;广州作为最先面对市场的角色,品种更丰富,颜色更多,起订量更灵活;而盛泽地区的织造,在丝绸领域是垄断地位的,在常规产品中是有绝对优势的。

二、大时代后的现状(纺织面料的“战国”)
每一米面料的背后,都有纺织人的共同努力,希望这份努力能够为这条供应链的企业带来价值。最后请珍惜每一位正在追随你的供应商,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从迷雾之中找到出路,突出重围,找到属于自己的领地。

三、突围
身处市场之中,谁也没有办法脱离市场,也许几年之后,市场会更加明朗,简化掉一些竞争对手,树立某几个领域的标杆出来。但在这之前我们还是先保证自己的生存状态,寻找能够合作的伙伴,跨领域的联盟,形成自己更多的竞争力。


文字整理 : 张怀楷
审核 : Cherika Chen
版式设计:Alex Li

End


冷芸时尚圈讨论是就行业问题的讨论及总结。这些分享属于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并不代表冷芸个人观点)希望通过此种方式能让更多行业人士受益!

新书上市通告


感谢你的阅读,期待讨论!


纺织面料市场中的困局及我们该如何破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