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位商普up的气量未免太过狭窄
简单解释一下“商普”:很简单,就是“商业科普”的意思
最近有一个自称“@酷玩实验室”的up主,给一个所谓的“商业聚变研究项目”做了一期“科普”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2P411a77b
本人深感其中有多处谬误,遂做出如下评论:
有几个事实要澄清一下~
1、up提到:“一年只需84吨的聚变燃料,就可满足全人类”,这显然是大错特错~
事实上,仅氘氚聚变所需的锂6来说,仅为了在最终的数值上达到与全球发电量相当,其一年的消耗量就高达上千吨
造成这种巨大误差的原因,是up的计算过程出现了明显的错误:
首先,如果用发电功率和质能方程来计算亏损掉的质量,那就应该取到足够多的位数,否则极易产生明显的误差
如10^12焦耳/c^2=0.011111...克,如果取为0.0111克,则对应的氘氚混合物的质量就是3克了,故视频所说的2.7克是明显偏小的(表面上看起来差别不大,但因为这个质量在后续的计算中涉及一系列的乘法运算,所以误差会被明显放大)
其次,up所用的“10^12瓦”仅为全球发电总功率的1/3左右
最后,聚变反应放出的初始能量也会表现为热能---热电转换的效率通常为1/3左右
以上三项足以造成一至两个数量级的误差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的“全人类发电量”并非整个地球的全部能耗,因为就一次能源的消耗来说,大部分的化石燃料是被用于交通工具等非发电设备
另外,核聚变的“能量密度”高,是在“质量相同”这个理论假设之下,但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以单位体积为衡量标准的“功率密度”才具备较强的参考价值
就主流的磁约束而言,其功率密度要远远低于裂变堆,因为磁约束等离子体的“粒子数密度”只能处在极低的水平上(仅为普通空气的百万分之一)
2、up提到:“海洋里的氘多达7*10^17吨”,这显然是搞错了数量级---氘的理论总量大概处在10^13吨这个层级上,更重要的是:人工核聚变只能以氘氚(DT)反应为研究对象,换言之,其所用的燃料是两种氢同位素:氘(D)和氚(T),而氚(T)的半衰期非常短(约为12年),所以自然界(包括海洋)里并不存在这种氢同位素。事实上,氚(T)是在中子轰击锂核的反应中生成的,换言之,人工核聚变的资源量应该用锂矿储量来计算,而不是海水中的氘(D)含量。当然,除了氘氚(DT)聚变以外,还有其他的反应道,比如氘氘(DD)聚变,但这种反应所需的条件比氘氚(DT)反应高出很多:单从劳逊条件来看,DD反应的难度就比DT反应高出1000倍,这已经远远超出人类的科技水平了,因此所谓的“燃料量极其丰富”纯属聚变界的YY宣传,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3、视频在2分06秒的画面给出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反应:质子+质子=氦2
事实上,自然界根本不存在氦2这种原子核,因为两颗质子之间始终存在极强的静电斥力,故这种原子核无法稳定存在
不过两颗质子还是可以发生聚变反应,但所需的条件极为苛刻,远远超出行星文明的范畴---该反应需要其中一颗质子在碰撞的瞬间发生正电子衰变,转化为中子,之后才能与另一颗质子结合为稳定的氘核
由于该反应的截面太小(仅为10^(-23)靶恩),故实验室里连观测都观测不到,即便在太阳的中心部位,该反应的特征时间也长达数十亿年
显然,只有恒星级的巨大引力才能提供近乎无限长的约束时间
4、up提到:“烧石头那种聚变(即重元素聚变)都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这就属于不折不扣的科幻YY了
事实上,且不论任何一种重元素聚变都同时需要极高温、极高密度(两项相乘意味着极强的热膨胀压力)及行星文明根本无法实现的较长的能量约束时间,单就重核聚变等离子体的极强热辐射来说,就绝不可能出现在行星上---在足够高的密度下,物体的热辐射功率密度与其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这意味着数十亿度的重核聚变等离子体只需很小的尺寸(直径仅为数厘米或数毫米)就可发出与整个恒星相当的热辐射功率
显然,行星文明既不可能提供这样的能量,也无法承受其威力
5、up也提到了“氘氦3聚变”,这个反应的难度要远远小于质子聚变与重核聚变,但仍然是不切实际的:
氘氦3聚变的反应截面比氘氚聚变小得多,因此前者的功率密度要明显低于后者。另外,氦3带有两个正电荷,这意味着更多的电子数,再加上氘与氦3的反应需要更高的温度,故氘氦3等离子体的韧致辐射损失功率要比氘氚等离子体大得多。总的来看,氘氦3聚变所需的反应条件是工程技术达不到的。事实上,连氢弹都无法点燃氘氦3聚变
6、相对于核裂变来说,核聚变确实要清洁许多,但并非完全清洁
就氘氚聚变而言,因其产生的中子具有极高的动能,故必然会对装置的结构材料造成各种影响---感生放射性就是一种副作用
换言之,聚变装置仍带有一定的放射性
7、up提到:“只有当Q>1时,核聚变才能自发进行即点火”,这又是典型的认知错误
事实上,Q值的学术定义是:聚变功率/辅助加热功率,其中,“辅助加热功率”仅指中性束、射频波这样的外部加热手段,而建立、维持磁场所消耗的能量则并没有计算在内
Q=1仅仅意味着“科学意义上的得失相当”,即聚变功率=辅助加热功率
劳逊判据考虑了 聚变能量+已投入的能量 到 电能 的转化过程,故该判据意味着“工程意义上的得失相当”
由于热能到电能的转化率为1/3,故该判据相当于Q=3
点火判据要求聚变等离子体完全不依靠外界的辅助加热功率(即辅助加热功率=0),即仅依靠自身的氦核来加热冷燃料
再加上Q=聚变功率/辅助加热功率,故点火判据意味着“数学意义上的Q=无穷大”
但就工程实践来说,辅助加热功率不可能完全降为0,所以无穷大的Q值是不存在的
8、视频提到:“聚变功率正比于约束性能β(即比压)的平方,磁场强度B的4次方以及圆环半径R的3次方”
但事实上,聚变等离子体的功率密度仅正比于 β^2*B^4
换言之,圆环半径R跟功率密度并没有任何关系
ITER之所以要建得那么大,是因为磁约束的能量增益因子Q值依赖于离子温度、粒子数密度、能量约束时间,而离子温度和粒子数密度已经决定了聚变功率密度,再加上能量约束时间,才能最终决定Q值的大小
9、球形托卡马克确实具备较高的比压值,这是由其紧凑的几何结构决定的,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构型,导致其环向电流的产生比常规托卡马克困难得多---球形托卡马克的环径比过小,其中心螺线圈的可变磁通极其有限,故这种构型需要依靠非感应电流驱动,比如较为可靠的中性束驱动,但up提到的方案却放弃了中性束注入,这显然是极其有问题的。另外,该方案声称磁重联有助于加热等离子体,但实际上,磁重联现象早就在球形托卡马克的相关研究中出现过,且该现象在本质上是一种磁流体不稳定性,可导致等离子体的总储能的快速流失
再来说说聚变研究的真实情况:迄今为止,全世界所有的氘氚燃烧实验的Q值都小于1(最高Q值由欧洲联合环(JET)获得,约为0.67),即氘氚聚变释放的能量要明显少于燃料气体从外界吸收的能量(即气体升温所要吸收的能量,这并不包括约束高温等离子体所消耗的能量)。这个事实也许令很多人感到意外,但确实是真的。如果最终的研究结果证明能量增益Q值达不到实用要求,那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就必须有所改变了
值得一提的是,全世界所做的“燃烧实验”都集中于上世纪90年代,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各国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所做的等离子体实验都只是“不发生任何反应”的模拟运行,即能量输出都为0
以上评论引发网友热议,也获得了较高的点赞数,但今天突然被该up删除,不知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