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何根除错误的奏箫习惯?

2020-04-14 06:06 作者:根宁说箫  | 我要投稿


纠错是常态

对每个学习者来说,或多或少地,学习乐器都是一个不断探索和纠错的过程。

人毕竟不是为奏箫而进化的——不论是气息还是口法,初始的身体条件和肌肉运用习惯都未必适用于乐器的演奏。在学箫过程中不得要领,或产生偏差,从而需要纠错,这是常态。

很多箫友发现自己的错误习惯根深蒂固,在试着纠错时,进展缓慢,即使在长时间努力之后有所改观,还常常会故态复萌,痛苦不堪。

比如,腹式呼吸方法的掌握和巩固(内化);内唇风门的形成和巩固;别扭指法(如叉指和高音)的掌握和熟练等,在习箫者中普遍存在着各种难以改变、根深蒂固的错误习惯。

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从一开始就建立正确的习惯,这样,所遇到的错误最少,克服起来当然也就轻松很多了。

但是,在没有老师现场指导的业余学习条件下,养成错误演奏习惯的机会无疑是很大的。

两种方式

对于改变习惯,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

前一种,是大家熟悉且最常用的,跟从直觉的方式。这种纠错方式貌似合理,实际的效果却很糟糕;

后一种,是反直觉的方式,很少有业余学习者了解这种方式,虽然该法显得有点儿难以置信,却从根本上有效得多。

现在我们来仔细讨论这两种方法,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直觉方式

我们通常是如何纠正演奏错误的呢?

就拿正确风门的形成来举例吧。一般的做法是这样的:

第一步:对当前的风门形态作出评价——如,今天才听说,嘴角向后拉的风门,低音弱,高音难,杂声多,难怪我的箫声一直都这么烂……,都学了这么多年了,怎么连风门都还没弄对,我太笨了!

第二步:尝试改变,按着各种教程、视频的做法去改变风门形态——开始漫长而充满挫折感的模仿加自我否认的多次循环;

第三步:由于改变风门习惯本身对时间的要求(唇部肌肉的动作习惯和变强壮都需要时间),以及风门改变并非一个孤立的问题(腹部支撑不到位,风门无法成功地调整),等等,学习者发现自己面对的是非常艰难的问题,这时候,很多人选择的办法是——死磕,就是强迫自己往教程、视频所演示的正确风门去靠。绝大多数情况下,越是死磕,越感觉到难以改变,往往劳而无功,铩羽而归,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巨大怀疑;

第四步:暂时,或永久放弃。或将错误诉诸环境:如,可能是这把箫不行,也许换把性能好的箫就能脱胎换骨,羽化升仙……我要开启剁手模式了!

暂时放弃的,还有下一个纠错的循环在前面等着;永久放弃的,只能说非常可惜了。

反直觉方式

所谓反直觉的方式,其精髓在于:在纠错的全过程中,不对练习效果做任何价值判断,从而也不产生情绪,而是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对自己演奏过程的观察上。

l  第一步:观察当前的风门形态(可以对着镜子),但不做任何主观评价——也就是说,当前的风门也好,以后改正后的风门也好,演奏家的风门也好,初学者的风门也好,我不关心其“好”或“不好”,而只关心“其形态是怎样的,以及相应的,所发的声音是怎样的”;这一步的关键在于,要以一种超然于价值判断(好,或不好)的态度,对技术细节进行观察;

l  第二步:让要达到的目标具象化——对风门的改变来说,这可能要结合多种手段才能完成,如:仔细观看和聆听最佳演奏者的演奏视频;按照教程或视频中的描述,在自己头脑中想像理想的风门应该是怎样的——越细致,越具体越好,例如,考虑到风门与气息的密切相关,从正确的腹式呼吸开始,想像吸气后胸廓下方向四周膨胀的情形,想像横膈下降后腹部向四周膨胀的情形,想像肺部充满气息的情形,想像腹壁控制隔膜稳步上升以呼气的情形,想像自己的上下内唇微微撅起后形成微小风门的情形,想像气息从这个微小风门中穿过时,那种集中、整齐的情形……等等。这一步的关键在于,要尽力把要达到的目标具象化,越细致越好,直接去想像要达到的最终效果,而不是去考虑如何纠错;

l  第三步:相信自己的身体,持续练习,等待奇迹(必然的奇迹)发生——在进行了上面两个步骤之后,放松心情,不要带任何价值判断,坚持进行相关的练习(如筒音长音练习)。要坚信,人的身体会在对现状进行细致观察,以及设定目标之后,通过练习,渐渐地自行调整到最佳状态去(信任身体,把纠错的过程完全交给自己的身体,让身体自行去完成)。在练习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自己风门形态以及所发声音的仔细观察上,不要掺杂任何“好或不好”的价值判断——让身体自行调整就好……静待花开;

l  第四步:当“必然的奇迹”发生之后:依然保持对演奏形态的仔细观察,不掺杂价值判断。不要因为风门形态的改善而自鸣得意,否则,很可能会发现,时不时地,错误的风门又回来了!

学箫请看 → 根宁说箫视频教程1-60期

如何根除错误的奏箫习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