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关于我们所熟悉又陌生的硝烟

题目是出自鲁迅先生的名文,其实只是想推荐几部纪录片,来自了三个系列:淞沪会战、中国远征军和抗美援朝。它们各自侧重点不同,有着很好的代表性。
上次我们站在德粉的角度看二战,这次站自己的立场来看看抗战及之后的抗美援朝。

上海!上海!

(走访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台北学者及旅日抗战史专家等等,我见过最好的淞沪会战纪录片)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面对日军挑衅,十九路军奋起反击,在之后火速驰援的中央军第五军(张治中,87师88师及教导总队)的协助下,击退来犯之敌。明明是胜仗,国联的停战协定却要求中国军队不得在上海驻军及构筑防御工事。
直至1937年8月,87、88师已经整顿为德械师(或者戏言德盔师),张治中早就准备好了夺回上海的作战计划,就等蒋介石一声令下(仍对国联抱有幻想)。
虹桥机场事件后形势急转直下,在日军增兵之前,张治中强攻未果(5年经营,日军堡垒加战车还布满障碍物,时间紧张也来不及逐屋推进),最后演变成百万军队绞肉机

很多人都在问:淞沪会战真的有必要打嘛,海陆空三方面装备都是差距悬殊,兵员素质差距也大(日军出动甲种师团,中国方面只有第五军称得上是精锐德盔师),只有人数占优,所以只能拿命填。上海日军的制高点和登陆点都没拿下,而野外之前不准构建防御工事,长三角平原又是冲积平原,一铲子下去全是水坑,这样的临时工事面对飞机舰炮坦克,根本打不赢。尤其87师、88师可以说是教导师,只是装备差而已,一个教官能教一堆学生,为什么要上去当炮灰。退到舰炮的轰炸范围再打不迟嘛
放弃上海?300万人口的大都市甚至东南的经济命脉,不说自己脸疼不疼、良心痛不痛,单纯跑路百姓转移和安置也需要时间,因为海陆空全方位劣势打不起就不打了?舰队一样能开进长江,江阴南京是不是也不要了?更夸张一点,整个中国第一阶梯,除了东南丘陵之外,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三角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几乎无险可守,岂不是都可以送了……你看,光保住湖南这个粮仓不也勉强能耗赢持久战嘛……可以问问张学良,抛家舍业、背井离乡什么感受……而且时间仓促,教官也来不及教啊,学生上去也是炮灰,教官上尚能一拼,最后拼出了二战整个中国战区最大也是最惨的国力之战。
仅仅三个月,中国投入148个整编师、62个旅,张治中、陈诚罗卓英甚至是后来沦为笑柄的胡宗南,个个毁家纾难,输的倾家荡产,赢得的却是全民上下一心。

滇缅!滇缅!

时间跳到1943年,中国战区独木难支,所依赖的国际补给线有两条:驼峰航线翻越喜马拉雅山高危且杯水车薪,只剩滇缅公路这一生命线。“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第一次入缅投入10万青年军,英军弃疗甩锅,最后远征军不得不两路撤退,损失惨重。第二次经英美整顿后反攻缅甸,一路横推,反攻解放云南。

德械师和远征军(英美),一个主动决战,一个被动卫国,可以算是中国抗战前期和后期脊梁的缩影。

朝鲜!朝鲜!


(题目打错了,档案是北京电视台BTV的节目)

(63军1951年铁原战记)
1950年起,出于家门口的压力,在朝鲜的“请求”下,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打赢了一场不可思议的战争,一战立国威。
最后就推荐个鬼畜好咯,其实没写完,先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