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少将】巴恩斯—“谢尔曼”和“潘兴”之父,坦克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双重英雄

作者:@御刃社-M26潘兴
当我们打开网页,查找M4谢尔曼和M26潘兴等美国坦克的设计师时,得到的结果往往是“不详”。这着实令人疑惑,如此著名的坦克竟然没有一位著名的设计师?
我们只得翻开厚重的书页,一份1951年的陈旧档案静静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这是一位64岁老人对自己传奇一生的回忆,平平无奇的文笔中洋溢着自豪之情。这不禁让人好奇:他究竟是谁?
他的名字,是马库斯.巴恩斯(1887-1961)。他的辉煌,要从美国那平静的1940年说起。
当时的巴恩斯,刚被调至哈里斯将军手下,作为军械局总工程师,负责军械局的所有研制工作。

当时,美国正对M2A1中型坦克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是一种小巧的坦克,装备37mm火炮。

M2A1中型坦克四视图
巴恩斯在了解这种坦克后很快向上级报告,他敏锐地指出37mm火炮未来注定会面临火力问题,并强力推荐75mm火炮。然而,在当时步兵主力论泛滥的美国,他的观点并不被看好。即便如此,巴恩斯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直至上级做出妥协,决定在新一代坦克的车体上安装75mm火炮,这便诞生了M3“李”中型坦克。后来北非战场的实践证明,巴恩斯没有错。75mm火炮的确是一款强大的武器,足以极其轻松地摧毁除虎式外的所有德军坦克。

然而,巴恩斯认为还装有一门37mm火炮的M3并未彻底摆脱火力问题的魔咒。于是,他立刻投入到一种只装备75mm火炮的新坦克的研发当中,M4谢尔曼由此诞生。

M3和M4在北非英军手中表现良好,巴恩斯对此感到非常高兴—他的心血得到了回报,实战送了他一份大礼!
当然,胜利并未冲昏他冷静的头脑。在陆军需要重型坦克的情况下,他又积极参与研发M6重型坦克。这一重型坦克装备的正是美式3英寸火炮。因为,早在虎式参战之初,巴恩斯就已经注意到75mm火炮已经难以击穿虎式正面的大部分区域。这一点无疑为他敲响了警钟,他立刻设计了3in M7火炮,并将其装备到了M6上。

谢尔曼随后也开始换装3英寸火炮系列的分支—76mm M1系列火炮。同时,新研发的4磅重弹芯HVAP—M93也在迅速量产,并通过空投直接向装甲师进行补给。以上举措无疑大大增强了谢尔曼的火力。

巴恩斯依然担心M6作为重型坦克,使用3in火炮会出现火力问题,便为其研制了无比强大的90mm T7(M3)火炮。

虽然M6因种种问题,最终走向失败,但这门90mm炮却留了下来。
在M6被放弃后,随着T20系列的迅速发展,重型坦克计划再一次被提上日程。巴恩斯承担了一种装有90mm M3的40吨级重型坦克的研制工作,而这正是未来的M26潘兴。
其时,以麦克奈尔等人为首的保守派力量依然强大,他们坚决反对潘兴等重型坦克出现在美军编制中。巴恩斯不断向上级报告,一次又一次地指出新坦克的重要性,同时安排了一次打靶测试,希望能以此证明新火炮的实力。
马歇尔将军等人受邀前来观看这次打靶。打靶中,3英寸和4英寸装甲板被30度放置,其中4英寸板的目的正是模拟摆一定角度的虎式首上。
军官们被在100英尺(34.8米)外观看打靶。谢尔曼率先开火,成功击穿了3英寸30度靶,但对4英寸靶无可奈何。新坦克(未来的潘兴)随后开火,轻松击穿了3英寸和4英寸30度靶,且炮弹全部成功起爆。
(笔者有幸找到了一次与巴恩斯少将描述较为相似的实测打靶。下图截自那次打靶,90mm M82早期型于1210码和1640码两次击穿30度放置的虎式首上:

实际上在潘兴真正参战之前,M82早期型就被淘汰掉了,其替代品是通过增加发射药将初速提升了150fps的M82后期型。
心满意足的巴恩斯登上了返回华盛顿的飞机。飞机上,美军甲弹对抗最臭名昭著的保守者,麦克奈尔中将恼羞成怒地对巴恩斯说:“我永远不会允许美国陆军装备重型坦克!”

图为麦克奈尔中将
然而,马歇尔将军在观看打靶后非常满意,批准了T26E3的量产。面对上级的指示,麦克奈尔也无可奈何。在巴恩斯的努力下,T26E3终于修成正果,成为了著名的M26潘兴。

在巴恩斯的坚持下,20辆潘兴被迅速运往欧洲战场。巴恩斯率领一支技术团队,和他的坦克们一起开赴欧洲。斑马特遣队,正式成立。

对于实战的结果,巴恩斯非常满意。“德国虎式只要遇到我们的新坦克,就会被敲掉......所有军官在看到我们的坦克对虎式形成优势时,都感到无比震惊。”
随后,巴恩斯又设计了T26E4、T30、T34等著名的美国坦克。在二战结束后,巴恩斯也逐渐离开了坦克设计第一线。
然而,真的到此为止了吗?
对计算机感兴趣的朋友一定不会对ENIAC这个缩写感到陌生。这是世界上第二台电子计算机,第一台通用计算机。而ENIAC的研制,正是巴恩斯在二战后期启动的。巴恩斯认为,大型电子计算机对炮兵部队会有很大帮助。即便在研发过程中困难重重,资金不断上升,巴恩斯却仍坚持这一项目,绝不放弃。最终,在1946年2月15日,巴恩斯亲手启动了ENIAC,开启了信息技术的全新时代。

图为视察ENIAC的巴恩斯和相关人士,巴恩斯为左一
巴恩斯,毫无疑问是一位优秀而称职的工程师,一位洞察力极强的人才,更是一颗不该被遗忘的明星。此后,我们不希望在谢尔曼和潘兴的介绍中,“设计师”一栏依然是敷衍的“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