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快乐是“正和博弈”(5/1)

2023-04-03 04:37 作者:bili_99540940346  | 我要投稿

上一篇文章我们详细解释了“准许为人”的内容。也就是作为成年人,我们需要给自己体验负面情绪的“准许”,而不是一味地压抑它,因为压抑一种天性只会让它变得更加强烈。在第五课一上来,塔尔老师简单阐述了快乐不止让自己感觉好,而且能够让周围的人也受感染甚至有益于社会的观点,如果快乐能够被传递的话。并且,他强调,积极的情绪能够帮助我们克服消极的情绪。让我们先看看消极情绪是什么样子的呢?

当我们体验消极情绪的时候,我们的意识和想法会收缩收窄。这并不总是坏的比如面对——他举例说——一头狮子的时候,那么想什么都是多余的,就只能将意识收缩到关注狮子并且“逃跑”上面。但收缩收窄超出问题本身,并且在不断循环,也就是收窄的思维导致比如悲伤,而悲伤加剧了注意力的收缩,这样的循环很可能导致抑郁。这也是很多被别人PUA的人所经历的事情:那些伤人的话语反复反复在脑海中浮现,不断带来负面的感受和自我否定,似乎很难靠自己的力量改出来,最终导致抑郁。而积极的情绪以相同的原理产生了相反的循环,也就是拓展和建设带来良好情绪的循环。事实上这个良性的循环能够带我们走出那个收窄的坏循环。

说到这里,塔尔老师又举了一个例子,在内科医生中做的一个实验。把医生们分成三组,ta们都需要解决相同的关于某病人肝脏的复杂病例。第一组是对照组,就单纯解决问题;第二组观看了一段医学的人文价值的视频;第三组给了一些糖果,让ta们有一个轻松的心情。而结果是第三组“糖果”组给出了更多的想法并且更好地解决了病例。更多的研究告诉我们,拥有积极情绪的人能够更好地建立人际关系,获得满足感,更容易达成目标,甚至更加长寿。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处理自己的快乐和别人的情绪呢?让自己有点意外的是,没想到在美国这方面的文化也跟我们一样:很多人在追求自己快乐的时候会感到内疚。甚至很多时候这种不能或不敢追求快乐成为了不快乐的头号原因。不知道跟ta们的宗教有没有关系,但是当世界上那么多人还在受苦的时候,我怎么可以去追求所谓的快乐?

塔尔老师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很精彩:快乐是正和博弈。也就是说,既不是快乐只有那么多,我的多了别人的就一定变少,也不是我需要从别人那里去夺来快乐,而是我的快乐多了,就更有可能传递感染别人也拥有更多的快乐。塔尔老师引用佛家的话“一支蜡烛可以点燃一千只蜡烛,而这根蜡烛的生命并不会变短。快乐从不因为分享而减少。”快乐的人倾向于更能与人沟通合作,更加宽容与接受别人以及ta们自己,这也是快乐的人更能帮助别人的原因。所谓“自助者,天助之”。也包含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循环。与此同时,当我们欣赏这种循环的时候,就像我们在最早的文章里面说的,这种循环本身就会增值。那么我们会继续追问,实现这种循环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呢?回答是:去为自己的快乐努力。

说到这里,塔尔老师跟大家做了一个游戏,或者说一个玩笑。他让同学们用拇指和中指搭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圈(做的同时还说这个可能比较难等等分散大家的注意力),然后嘴里说着“把这个环放到你的脸颊上”,而自己示范着把自己的手(形成的环)放在了下巴上。结果,课堂里传来了笑声。我们不知道多少学生也听着“脸颊”两个字,却学着塔尔老师把手放到了下巴上。但后来学生自发鼓掌的声音,听上去人数不少。

“你们看,大多数人是照着你做的去学,而不是听你说的!”——所以,“传播快乐的最佳方式是努力争取自己的快乐”。

这篇文章我们以塔尔老师讲的一个笑话作结吧:

圣雄甘地的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万里迢迢去找甘地寻求帮助:

母亲:我们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因为我的孩子吃太多的糖,您能告诉他不要再吃那么多糖吗?他非常崇拜您,他一定会听的。

甘地:夫人,请您一个月之后再来好吗?

这个妈妈非常不解,但是还是照做了,一路赶回去,一个月后又长途跋涉来见甘地。

母亲:您还记得我吗,我一个月前来求助过?

甘地:我记得,夫人。

母亲:那您现在能告诉我的孩子让他不要再吃太多糖了吗?

于是甘地注视着孩子,告诉他“孩子,不要再吃太多糖。”

这个妈妈非常感激,但是还是困惑,鼓起勇气问“为什么您一个月之前不能告诉我的孩子这句话呢?”

甘地:夫人,因为一个月之前,我自己也正吃太多的糖!


快乐是“正和博弈”(5/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