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12.16 程颐

2023-08-08 08:17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16、程颐(1033—1107)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唯心主义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字正叔,号伊川,洛阳[i]人。曾任国子监教授和崇政殿说书等职。师事周敦颐,在洛阳讲学多年,其学派称为洛学。他反对王安石新政,诬“介甫之学,坏了后生学者。”[ii]

  程颐指出:“万物皆是一理”[iii]。“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谓道也”[iv]。程颐认为“理”或“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道则自然生万物”[v]。在“道”和“气”的关系上,他说:“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形而上者则是密也”[vi]。“密是用之源”。意即形而上的“道”是产生包括“气”在内的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所以他说:“有理则有气”[vii]。他还认为“理”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和社会永恒的最高准则。他说:“天下只是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viii]。“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之间,皆是理”[ix]。程颐提出一个总括天地万物之理的实际意义在于:巩固封建社会秩序,论证封建纲常的绝对性和永恒性。所以他说:“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x]。程颐认为“格物穷理,非是要尽穷天下之物”[xi]。“格物之理,不若察之身,其得尤切”[xii]。所说“察之于身”,就是注重自我的封建道德修养。“致知,但止于至善,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之类”[xiii]。程颐又提出性善才不善的人性论。他说:“性即是理”[xiv]。“性”就是“天命之性”,人生来具有仁义礼智信的品德,因此,它是至善的。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天赋道德论。他认为人之所以有不善,是由于人禀受气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才”[xv]所决定的。“禀得至清之气生者,为圣人;禀得至浊之气生者,为恶人”[xvi]。程颐以“气”来说明人的社会本质,无非是为划分“圣”和“凡”的阶级差别制造理论。在程颐看来,“不是天理,便是私欲”,只有做到“无人欲即皆天理”[xvii]。因此,他极力宣传“寡欲”、“窒欲”的禁欲主义。提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xviii]的说教,暴露了封建主义以理杀人的反动本质。二程的理学为朱熹直接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程颐的著作有《遗书》、《伊川文集》、《伊川经说》、《伊川易传》等,均收集在《二程全书》中。


注:

[i] 今属河南。

[ii] 《遗书》二上。

[iii] 《遗书》十五。

[iv] 《遗书》二十一下。

[v] 《遗书》十五。

[vi] 《遗书》十五。

[vii] 《粹言》二。

[viii] 《遗书》二上。

[ix] 《遗书》十九。

[x] 《遗书》五。

[xi] 《遗书》十五。

[xii] 《遗书》十七。

[xiii] 《遗书》七。

[xiv] 《遗书》十八。

[xv] 形质。

[xvi] 《遗书》二十二上。

[xvii] 《遗书》十五。

[xviii] 《遗书》二十二下。

《哲学小辞典》12.16 程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