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鸿渐杂谈(女儿写的文章)
“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钱钟书曾借赵辛楣之口,这样评价过《围城》中的主角方鸿渐。留洋归来却又一事无成的知识分子,他或许是当时读书人的缩影,又大概只是一笔不黑不红的杂色。 他只能是方鸿渐,一声轻微的叹息,一颗惊不起涟漪的石子,只划下了一个不圆满的弧。 初读《围城》,只觉意兴萧索。“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满怀傲意,原来不过是一盏杯中残酒。何必谈什么浪漫,提什么闲愁,再挦扯些风花雪月。揣着爱意的彼此,在交换过无名指上的枷锁后,都不是从前的人了。过往都是回忆,酿成了几许苦闷的酒,回不来了。 方鸿渐的半生,有了太多如果。如果他不误落情网,半腔诗意错负鲍小姐;如果他不藕断丝连,看破自己内心却又躲不开苏小姐;如果他没有认错人,所有怒气都撒在唐小姐身上......哪怕他再勇敢一点点,也不会猝然结婚,落得个孤身一人冰雪路的悲苦与彷徨。明明,明明啊,他只要再执着一点,就能让幕落得华美灿烂。于是人们看却《围城》后,都笑谈纷纷:终究是错负了。 杨绛曾言,唐晓芙是作者专意偏爱的人物,所以没有把她许给方鸿渐。只剩个孙柔嘉,二人牵起的手并不如意。可我总觉得,若是方鸿渐真的娶了曾经的所爱之人,一腔孤勇亦是坦坦荡荡。西湖月老祠前的对联不是还在吗?“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也不必提什么高松年、汪太太、曹元朗、回国路上的鲍小姐、苏小姐,若是真如此,可有多好! 再读《围城》,才明白那不过是年少轻狂。方鸿渐如果不是因娶妻早逝,也不会踏上现实主义的游轮。这一串永不止息的圆,就这样画到了结尾。书中人或许是累了,不曾再去追求或挽留。只剩看客们叹息阵阵,因为他们最清楚故事的走向。也许,那些人已经拼尽了全力,只是围城太高深,又太牢固,他们打不破。 老钟敲响了多少次,没有人能记清。围城是每个人逃不开的命运,赵辛楣、苏文纨、曹元朗、高松年......这个回环往复的楼梯,无人走下过真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