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假期阅读反馈——《乡土中国》
读完《乡土中国》之后的读后感

中国的乡土社会真是人类社会上一个庞大、独 特的分支。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乡土社会特有的政治、文化及经济生活,实是发人深思,让人百看不厌。 全书开篇就向我们介绍了那些"土头土脑"的乡下人。说他们土,并不是因为他们智力低下,而是他们文化水平低。中国的乡土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人们世世代代依赖土地,"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人口流动较小,造就了他们的“土”气。这打破了我对乡下人的一贯的偏见,以前我总认为他们从生下来开始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
若将乡下孩子与城里的孩子送去同一所学校读书,城里的孩子思维敏捷,学什么都很快;而乡下的孩子学习能力差,怎么学都学不会,这难道就说明了乡下孩子与城里孩子相比一点优势都没有吗?其实不然,若让他们去田里抓蚱蜢,种蔬菜,那么城里的孩子也只有干瞪眼的份了。城里的孩子学习能力强,乡下的孩子生活能力强,二者各有长短,不可以否定任何一个。于是通过此观点,作者很自然地引出了一个概念:文字下乡,就是将文字推广到乡下,使乡下人不再那么的“愚”,可真的有用处吗?众所周知,人是靠象征体系积累经验而生活的,乡土社会要求人们循规蹈矩,“新闻”一词在乡土社会都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人们依靠的象征体系较为简单,况且乡土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安定的社会,故乡土社会的记忆范围小,乡下人仅用他们自己的、简单的、特殊的语言就可以传递世代的经验,文字就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
写完这些,作者笔锋一转,从乡土社会的社会格局入笔。“差序格局”,这是一个对我们来说很陌生的术语,作者给出的解释是:以“己”为中心,将一块石子投入水中,水的波纹一圈圈地推出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人们的关系就如这水的波纹,关系近的人就亲密,关系远的人则来往较少。这样的社会圈子是具有伸缩性的,会根据实际情况变大或者变小,人与人之间讲得是人情,这有别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在团体中,人们分工明确,界限分明,争的是权利。当差序格局的圈子愈演愈大,扩大到国家时,就产生了家国情怀,正如作者说过的:“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为了国家可以牺牲自己的小家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这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而它起源于中国的基层社会,着实令人惊叹。
西方社会的家庭,是以夫妇为主轴的,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中国的乡土社会不同,我们更乐意用“家族”这个名词。家族是由一个个基本的家庭构成的,具有长期绵续性,一个家族同时也承担着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主轴是父子、婆媳,所以乡土社会中两性之间往往比较矜持,这也是由乡土社会的格局决定的。家族与家族组成了氏族,再扩大就可以形成部落,这又让我仿佛窥见了华夏文明的起源。
“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社会性质,它有别于法治与人治,又与道德不同。道德是自发的,人的内心的觉悟,若失德,则违背道义;礼治是基于传统的乡土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礼”是千百年来中国祖先积累下来的正确的秩序与生活方式,若失礼,不仅不好,而且不成、不合,就像我们从小听到大的一句俗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就是礼治社会的一种反映。都说现在是法治社会,可如果法治在乡土社会运用得不好,只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因为“礼”才是深深扎根在乡下人心里的东西,也是他们认为的约定俗成的东西。
乡下人根据血缘联结起来,世世代代在神州大地繁衍生息,组成了中国绚烂的乡土社会,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真是一幅美丽的华夏图卷。
(后面还有一些内容我不打算写了,因为感觉自己也写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