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微信上的两刻钟,与诗文的感动。

2021-10-31 13:13 作者:南風GT  | 我要投稿

这两件都是昨天,儒鼎學群的事情,加以补充,完整说明,让事件有教育功用的内容。例一对成人例二对童子

例一:

汉书,中有云:登高能赋,谓之大夫。写诗文就会有兴观群怨。身临其境就容易触景生情,这是时空变化下,也能容易感触的状况。虽然,千江有水千江月,但是一经读来共一心。那是可以实现和古人对谈的。

学伴(深圳,邵老师),感于生活,贴图于微信。有见水中倒影,忽然感悟的兴比。虽然忙碌也不忘温情,身处流俗也不失宁静。其所贴的图景,细看之下乃地上水渍。生命,谁人不活泼,生活,谁人不知难。此情此景,有镜花水月,一时清晰之意。岂不同于烟云浮夸,一时卸除之感乎?


再者,物境为看客,人生为情主。语言者静落为文字,生动为乐音。苏子有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动态才是生命的真实。只能静者?必也迷离于虚情。若能舒真意,有何不对应?动静皆宜,来去自如,不亦自得乎?


无论学文,或者行事,皆是如此。

迷人且自迷,清者且自清。从来不能假,难也玉无瑕。

便即興創作一詞,並且自然有旋律的演唱出來。

(微信裡的早上九點)

有那麼一瞬間,溫暖讓人淚流滿面。

在你感到困難的時候,還一直在你身邊。


天氣晴朗又清風涼爽,我登高樓也看見遠方。

地上池塘映照著天光,隨時美麗的自然,也就在你身旁。

成人的世界中,何時崩潰不知道?

是因為有了寄託,才強壯?還是夠健康,才能撐下去?

一時舒心的正能量,一直都在。就看能不能感觸的到了。



例二:小子学诗一首。 (番禺,程老师与其子)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再者,远处白云人家,近坐枫林晚色。已从白天至晚间,方有晚可言。有寄托沉心静久的时光感触。


三者。对比一下这两首诗的异同处。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此诗在鹤行上激动。山行一诗者,以色变为惊喜。而两诗都有突出的新意。秋风萧萧,非也萧条,亦可进退自由。山石黝黑,冷景白皙,枫林却红花,亦有对应心境,不同颜色。。


四者。学诗文,还原出情境,自然帮助印象。写景诗,寄寓情趣。是领先知识的一种力量。


说教学上。

A。童子心智活泼,不耐于枯燥。因为青春正洋溢,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有些故意勉强的教学作法?真是坏人心智,掩人灵光。


B。述而: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孔夫子说:“有一种人,不了解情况就冒然行事,我不会这样。多听,向先进人物学习;多看,把细节牢记在心。就是掌握知识的最好方法。”而图像化显然比文字,有更多讯息。也直观。


C。对于用诗衍化出图像。其一可以按照诗文中,景色出现的顺序来作画。二可以尽量仔细,物品情景等等都有带到。三者精要的诗眼和用意,一定要彰显出来。


D。诗以言志,就是讲性情。性情上动静进退,高低精粗等等多样,也就是抑扬顿挫,清浊快慢。这会表现在行歌上,也就是乐音的状况。


E。诗可以兴观群怨。这是根本要义。不能如此,而言诗教的?那是多余无益,误人子弟。目标不对应,费人力气的东西。让人兴感,有益观察,使人呼应,舒畅心情。这四项是简约的旨意。


说教材内容。

(甲)、实行教育的出发点,会决定教材内容的选编。


(乙)、童子的教材其实是被嚼透了,才会有吸收的产生。就像婴儿食品会更纯净,儿童食品要少添加物一样的意思。


(丙)、脑筋是灵活的,童子的志向是还没发生的,要保持一个多元的可能。


(丁)、学习要多形态,是要避免出现学习疲乏。接受义务教育的时间长达九年十年,一但厌学,那通通不用讲了。到了非义务阶段教育,没有志向?那也是糊涂的一朵空花。


(戊)、留下童子的学习档案,以便追踪性情,发现志向的痕迹。


(己)、有效的儿童教材,一定要出现以下,其中一种内容。人伦健康,德性光辉,现下的客观社会状况。

微信上的两刻钟,与诗文的感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