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印度:纸上谈兵的工业化,没有实力的“大国梦”

2021-01-15 23:12 作者:天业路商业观察员  | 我要投稿

2020年9月,印度外长苏杰生在《印度时报》发表言论,称中印两国是唯二能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国家。

作为昔日的金砖国家,我能理解外长此举是为了增强国内信心,但很显然目前印度宣扬的工业4.0,还只存在于媒体报纸上,因为它连第二次工业革命都仍处于起步阶段,就好比你走路还没学会,咋就想着跑了呢?

那么印度的工业化进程到底出了啥问题?除了老生常谈的种姓、土地,还有什么在制约着印度的发展?

不拾人牙慧,今天冷先生带大家换个视角看印度,一窥南亚次大陆的工业化困局。

1929年,30多个梅县人乘坐“德生船”,不远万里从中国广东来到印度加尔各答讨生活,在李泮源的带领下,开起了第一家华人制革厂。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加尔各答的华人制革厂进入全盛,六万多华人竟在这里开了二百二十多家皮革厂,光身家过亿的就有十几位。

然而时至今日,繁荣鼎盛的华人制革业严重衰败,仅剩下李志雄一家“合盛皮革厂”在苦苦支撑,因为来自意大利的皮革产品,时刻冲击着印度本土市场。

衰败,没落,倒闭,事实上在印度,生存不下去的中小企业远远不止皮革行业,以九十年代为分界线,印度的经济模式,或者说工业化进程,要分两段来写。

01

我们都知道,印度的工业基础在建国之初远好于中国。

根据中印官方发布的数据,1949年中国粗钢产量15.8万吨,印度137万吨;焦炭产量中国54万吨,印度191万吨;原油产量中国12.1万吨,印度25万吨;发电量中国43.1亿度,印度49亿度;载重汽车产量中国为0,印度9000辆;铁路总里程中国21800公里,印度54754公里......

可以说无论哪一项工业硬指标,印度至少都和中国拉开了一到两倍的差距。

印度工业底子比中国好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它没有经历二战的破坏,另一方面英印殖民政府为了更好地倾向商品和资本,有意地建造了部分基础设施,间接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

1945年英国人走后国大党接盘,印度作为一个名义上的“主权国家”,它开始行使自己的主权。

这里咱先说个题外话,一个国家想要进行工业化进程,它需要哪些要素。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五点,土地,资金,市场,技术,还有自由劳动力。

尼赫鲁一手拉起的国大党想要推进工业化,就一定绕不过解决上述五个问题。现在一个个来看尼赫鲁是怎么干的。

土地和劳动力方面,自1950年起,在国大党中央计委的决议下,印度各邦陆续立法废除具有人身依附性质的“柴明达尔土地制度”:

这是一项传承了六百多年的土地世袭和包税制度,严重束缚了大量自由劳动力,现在规定私人土地占有上限和地租上限,大地主多出来的地由国家出钱购买,完了再以较为低廉的价格卖给佃农。

市场方面,学习苏联模式,但又不完全照搬苏联。独立仅仅一年后,尼赫鲁政府就立法通过了《1948年工业政策决议》,把全国工矿企业分为四大领域,并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列,最重要的经济命脉由国家成立国营公司经营,而细枝末节则交予民间资本和市场进行管理;

接着是制定五年规划,这项市场制度很像今天的咱们,但为啥玩不下去了,冷先生先卖个关子,后面揭晓答案。

资金和技术方面,印度是体量庞大的新兴国家,美苏为了拉拢印度给了巨额援助。

仅以苏联为例,1956年印度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苏联直接给了10.2亿美元的援助,这个数字和美国“马歇尔计划”中对德国的援助大体相当,比中国的“一五”计划整整高了1倍。

截止到苏联解体前,苏联累计援助了印度102项大型工业项目,例如著名的比莱钢铁厂,地位堪比中国的鞍钢。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基础比中国好,环境比中国好,援助还比中国多,那究竟是哪一环出了问题让印度的工业化举步维艰呢?

种姓?不不不,中国曾经有着比印度更森严的士农工商,这只是表象。问题的根源不在工业化实施阶段,而是在工业化准备阶段,换句话说,印度压根就没有做好工业化的准备。

02

让我们继续拆解上面的几个要素。

第一,土地和劳动力。大家都知道,任何一项政策最终的落实都离不开基层官员。那么在印度,自然由多数派的国大党基层党员来实施。

印度的国大党早年是英印政府联合本土势力镇压农民运动的产物,它的党员必然由:大地主,大买办,阶级构成。

现在尼赫鲁要求进行温和的土改,一定会动大地主的奶酪,尽管可能明面上认可决议,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会被大地主们用各种方式敷衍,歪曲,甚至阻挠下去。

因为一个阶级不可能集体背叛自己的阶级利益,更不可能做出我杀我自己的事情。

当年蒋介石政府为何在内地无法进行土改,跑台湾就成了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那群民国大师们,在内地有土地,而在台湾没有土地,慷他人之慨的好事,蒋记国府一向最喜欢做。

第二,市场方面:苏联和中国,实施的是纯粹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是因为市场经济没有任何优点,而是国家经济基础太薄,家底太差,必须要精打细算的过日子。

所谓计划经济也不是单纯的行政层下达指令,而是经过高度严密,拥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变量层层加码,经过线性规划得出的最优解。这样做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国上下一盘棋。

现在印度实行抓大放小政策,如果把印度比作一个人,那么作为头部的国有企业给作为身子骨的民营企业下指令,信号却连血脑屏障都穿不过,那调控政策完全是飞机上打电话——空谈一气。

中国改革开放后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前三十年以国家力量搭好了经济骨架的大背景下,往里面填充血肉,如果反着来必然要出大问题。

第三,资金和技术:工业化是个资本增值变密的过程,苏联人和美国人给了最珍贵的启动资金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花这笔钱。

像中国一样举国在东北建设重工业基地?那可不行。印度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每一个邦都是权力相等的政治实体,你给了A邦项目,那是不是B邦也得上一个?

举个例子,苏联人援助的哈德瓦重型电机厂项目,地处靠近中印边境的北阿坎德邦,那个年代这里要铁路没铁路要公路没公路,要资源没资源,这事儿放国内,无论如何也通过不了。

但在印度,你还非得在这个地方上马项目不可,要不然就是不尊重联邦政体的违宪行为,咋地?歧视我们北阿坎德人?

看到这里可能有观众明白一些头绪了,印度工业化的顺序本身就是错的。

它披着的是资本主义的外衣,内核却是封建生产关系那一套,换句话说,印度的上层建筑完全不适应于现代工业社会的经济基础。

你国会里面全是地主买办代言人,本土资产阶级被国内外反动势力打压的气儿都喘不过来,还怎么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呢?城内的市场如此,城外的农村和土地也是如此。

正确的做法要么先把这群工业化的“原罪”阶级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要么把这群人用比如“羊吃人”的方法,“转化”成现代资产阶级,再来谈发展工业。

因为只有当统治阶级的利益与国家目的相符时,政策才能真正实施下去。

03

事实上,尼赫鲁作为20世纪的风云人物,我们今天所说的一切弊病他都能看到,并且尝试过改变。

他深知,一个靠着妥协而不是斗争得来的国家,命运很大程度上不在自己手里,而是在少部分既得利益者手里。

那么如何让既得利益者吐出利益,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便是通过暴力的形式凝聚威信,进行集权。于是乎,他在1962年发动了一场豪赌。

那一场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惨败,紧接着便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国会对尼赫鲁不信任案的提出,预示着尼赫鲁政治生命走到了终点,而印度国家的命运,也随之迎来拐点。

1964年,尼赫鲁在郁郁中死去,3年后,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出任新一届印度总理。

在此后的二十年,这位印度“铁娘子”的政治作为远大于经济作为,继续实行他爹在位时的混合市场经济,一直到九十年代,这个模式玩不下去了。

和巴西一样,印度最初遭遇到的问题来源也是石油危机,与此同时苏联的解体让印度直接失去了一大援助来源,那么债台高筑政府濒临破产就成为一道现实问题。

然而不同于巴西的去工业化政策,印度选择的新路叫做经济自由化。

1991年,时任印度总理的纳拉辛哈·拉奥宣布,取消实行了近40年的“牌照制度”,国有企业打包出售给私人资本,大幅度开放商业限制,把一大批原先需要政府审批的项目一股脑丢给了市场,私有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主题。

这么做有两点好处,第一:政府不必每年再维持巨额国企开支,企业自负盈亏,你想干啥干啥。第二:盘活市场活力,在新一代印度领导人眼里看来,原先的经济体制被国营资本压抑得太久,需要释放活力。

事实上,那时印度的经济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自2000年起,印度的GDP一反过去只有3%的颓状,常年高达5%以上,2007年和2010年甚至一度达到了10%,放眼世界这个成绩不说第一,那也是顶尖的存在。

但是,凡事就怕一个但是,印度这么一通操作下来,因为关税被压得极低,所以赚钱的都是外国资本和买办阶层,国内的小企业由于没有成体系的工业做支撑,单打独斗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生存状况每况日下,所以我们能看到开头的华人制皮厂濒临倒闭。

在千禧年之后的一段时间,咱们中国人提出了一个口号,要做“世界工厂”,在相近的时间印度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目标,做“世界的办公室”。

为啥?因为印度政府心里面门清,GDP的高增长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政策红利,而不是印度自身经济发展的成果。

说得再直白点,印度压根就没有一整套支撑得起它供养十三亿人口的工业社会模式,那么既然工厂做不得,解决一部分人就业的办公室还是好做的。

从明面上看,印度人坐办公室的确比我们搞工业、搞制造业要体面,但实际上,印度的这一套增长模式是无根之萍,甚至是空中楼阁。

冷先生老和大家说,一个国家的上限可能是由精英人士决定,但一个国家的下限绝对是由你我普通民众决定。

你社会精英们可以天天坐办公室喝着星巴克吹着空调搞搞IT,搞搞金融,但这毕竟是小行业。现在是21世纪,普罗大众的吃饭问题不可能永远指着望天收的黄土地。

咱也不是乱说,去年12月份印度有条大新闻,30万农民拖家带口涌入新德里抗议莫迪农业政策,顺带着把进出城的铁路公路还给封了,社会矛盾已经激烈到难以调和的地步。

而根据1月7号印度中央统计局发布的预测来看,2020财年印度的GDP将萎缩7.7%,成为三十年之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印度的经济形势会更难。

总的来说,印度错失工业化的命运在它立国的第一天起就已经注定。纵使尼赫鲁有天大的本事,他一个人的力量也无法和一个阶级的利益共同体相抗衡。

错误的立国之本带来的是错误的工业化道路,而一次又一次碰壁的背后,我只看见了渐行渐远的时代,还有苦苦挣扎的印度底层。

那么印度最终会实现工业化吗?冷先生认为会的,因为它的体量在此,只不过错过了机遇期的它会经历漫长的工业化之路。

一如两百年前的英国,从轻工业再到重工业,从地主阶级转变为资产阶级,从农民转化成工人,或痛苦或压抑,或枯燥或残酷,但这一切都和完成了工业化的我们无关了。

因为历史是公平的,我们经历了109年的近代探索史,你靠天灵盖得来的印度,凭啥和我们平起平坐?


印度:纸上谈兵的工业化,没有实力的“大国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