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从中传毕业后......他们现在工作怎么样了?

毕业季还未走远
还有好多故事来不及诉说
她说,心存怀疑,保持好奇
他说,抓住机遇、自我成长
他说,接受自己、无悔前行
她说,打破旧我,追寻所爱

中传四年,百味其全
烦恼、甜蜜、欢笑、泪水
你愿意听他们说吗?
和传传一起来听故事吧~
(๑>ڡ<)☆


故事讲述者
@郭明星
电视学院 2015级广播电视学专业
毕业后从事纪录片行业
所谓“兵荒马乱”的毕业季,郭明星大概能为这几个字做出很好的注解。当你以为她想考研时,她笑着宣布:“我要去参军了”;当你以为她直接工作时,她说不会放弃考研;当你以为她要留在北京做新闻时,她告诉大家决定回家乡省台;当你以为她离开北京了,她又回到北京开始拍纪录片了。
可你从来不用怀疑的是,这个明媚的女孩子总是在做——此时此刻她最喜欢的事儿。
以下是她的自述
"如果发现自己完全没有办法接受每天生活在重复和已知中,那就保持敢于尝试和犯错的勇气吧,好奇心强不是什么错。经历了多少就会获得多少,结果如何或许只占收获的1%。"
“故事是什么?”“你要表达什么?”这是最近这些天脑袋里来来回回循环的两句话。毕业之后,还是比预定计划提前了一些迈进了纪录片行业的大门。说实话,此前的绝大多数努力都是为了未来能成为一名新闻记者。为了彻底实现这次转变,花了近有一年的时间来下定决心。

前几天,久不打开的QQ空间突然提醒我说,“那年今日”我发的是被我校广播电视学专业录取时的截图,一下子回想起了当初被第一个志愿第一个专业录取时难以掩藏的开心。那时候怀着对毕业后从事职业的畅想,刚一入学就一头扎进了中传电视台,在新闻部一待就是四年。拥有了“学生记者”的身份之后,做过打印店盗印资料、东门故事、西街拆迁等等各种各样的选题。《中传新闻》第一次让我对“记者”这两个字有了实感,后来几乎所有的实习也都与新闻密切相关,所以一直以来都希望毕业以后能找一份当记者的工作。但是最近一位做热点运营编辑的朋友问我离开新闻行业会不会不舍的时候,心里却是真的坦然了。

毕业的当口面临太多的选择,而且往往面临的所有选择都不是非此即彼的。有时候,或许只是一张车票就完完全全改变了未来要走的路。
大三快结束的时候,依据“在自己最迷茫的时候应该寻找初心”的方法论做了一个大多数人不能理解的决定:去当兵。22岁,按照年龄限制,这是我能实现从军梦的最后一年了。算是做了万全准备,但最终还是没有能通过体检。后来的一段日子是抱着一个没有真正了解过军队便无从下手的毕业论文选题度过的。在这之后一年的所有变动里面,只有论文是贯穿始终的。
回想起来,去年的八月到九月初可能是大学四年最平静又充实的日子了。每天作息规律,一大清早抱着书去自习室或者图书馆找一个位置坐下开始读。直到大四正式开学,学校重新开始了喧闹。然而,由于自己最初设置的目标和所剩无几的时间实在是冲突,换个简单点的来考又于心不甘,终究是不想只是为了有书读而读书。推开了来自老师家人包括自己的巨大阻力,最终决定先工作再考虑读研的事。虽然不知道这样选择是好是坏,但是反正人生又不是赛跑。
决定了暂时不考研之后的近一年时间里,分别去深度体验式尝试和试探性尝试了去几个地方实习。参与比较深入的是新京报“我们”视频、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融媒体工作室、山东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而这些试探性尝试的工作都与纪录片有关。现在来总结的话,其实是:早就对纪录片动了心,却一直在圈子的边缘徘徊。

那就不得不说起那一点点动心的来源了。入学一系列“认识你的大学”活动的时候,印象最深的一场是看了师哥师姐的作品《再见好年华》,大概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看到了关于未来的另一种可能。而持续增加了这种可能性的是另外一件在我的本科四年极其重要的事情:半夏。我永远记得大一那年半夏听到获奖的师哥在舞台上说了一句“曾经我也是一名半小夏”时得到的巨大鼓舞。在和半夏有关的三年里,从经历的酸甜苦辣的故事里,越来越感受到纪实影像的魅力。但是自己却越来越不能满足于只是看到别人在记录,特别是到第三年的时候,一个活动幕后统筹的心里冒出了一个越来越强烈的念头:我要拍片子。

大概就是这样,之前所做的一切一步步引导自己走上了现在的路,曾经梦想的和未来期待的交织在了一起。以刚刚毕业的粗浅见解和个人感受来看,做新闻还是做纪录片是完全不一样,但是又完全不冲突的。如果开个玩笑来说,做新闻要早起,做纪录片就晚睡吧。
不知道我经历的迷茫和纠结能不能给师弟师妹们带来些许参考或提示,但毕竟每个人要走的路都太不一样了,旁人只能给你参考,终究还是要听从自己本心的呼唤啊。

如果一定要把想对师弟师妹说的话浓缩成一句,那就是:
心存怀疑,保持好奇。



故事讲述者
@裴桐
广告学院 2015级网络与新媒体(新媒体网络经营)
毕业后入职腾讯
裴桐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靠谱、认真、沉稳、优秀。翻开他的简历,你更会惊叹,他到底是如何在短短的大学时光中,用那么多丰富、高质量的实践活动充实提升自己的!?
但在被问及他关于“平凡”的看法时,他说:所有人都是平凡的,我自己更是。
好奇吗?来听听裴桐
自己的故事吧
我不太会给人划分类别,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事标准,我会倾向于认为所有人都是平凡的,我自己更是。只是选择不同,无从比较,大家都是平凡之人。
要讲一个关于我的毕业故事的话,其实可能在他人眼里我的大四是相对顺利的:在大三结束的八月份左右的时候就已经拿到工作offer了,上学期在挪威交换,下学期在岗前实习,所以没有所谓升学、求职困境等一系列的困扰。但其实这一时的顺利也是用大学的前几年不断克服困境去争取而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很多觉得自己“不太行”的时候,原专业学习不适应时,许多课程让我感到吃力,这时候我觉得自己“不太行”;找第一份实习的时处处碰壁,简历海投却毫无响应,这种时候也我会觉得自己“不太行”......但越是这种时刻,越是转变和迅速成长的契机。
如果说最让我意外的一次,那可能就是“论文二辩”了吧哈哈哈,那次确实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因为平时无论是在理工学部还是广告学院的学习中,我的专业课成绩通常都在90分以上,论文也有写得很用心,并得到了指导老师的认可,但初次的答辩结果却不太理想。究其原因是选题和论述方式,因为我选择了一个比较实践性的课题,从自身工作研究了“影游联动”的相关内容,因为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尚不丰富,所以在写作时理论基础上的工作还不够扎实。尽管我学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仍然要通过论文去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学术性。尽管让我有些意外,但这次经历也完善了我的研究和学术能力,在大学生涯的最后打牢了基础。
面对困境,我倒没有一个特定的时刻会感到焦虑,更多的考虑是如何解决它。不过有时持续高压的状态会带来焦虑的感受,比如长期夜里、周末加班,是会有些令人崩溃的。适当的充实感会帮助自己找到状态,但过度了就会影响身心了。
归根到底,我还是很感恩大学的四年时光的,我觉得在中传的四年是像梦一样的时光这段时光里,我自己也收获颇多。
首先是学习能力和方式。因为转过专业,所以有了广播电视工程和网络与新媒体两种不同的学习经历,不同的思维方式也有助于我在互联网领域具备一定的复合型工作能力,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图谱和技能树。
然后还有格局和眼界。中传是非常棒的一个平台,是国内传媒领域的最高学府,中传学子的光环足以带来广阔的视野和资源,运用好这些可以帮助走得更快更远。

当然,还有一些专属于毕业的感悟。我原本性情更加平静冷淡,在刚刚过去这段日子会显得更加感性一些。在毕业季时,有再次和许多同学、师长和朋友相聚又离别的欣喜和别愁,有与许多习惯的东西说再见时的感慨,同时也伴随着初入社会的漂泊感。
再回到现在,我目前的职位是腾讯影业的电影宣发项目经理,会负责国内外各种类型电影的营销传播工作,基于我目前的工作状况,我希望能够通过不断地积累项目和行业经验,思考和沉淀所思所学,从而成为电影营销传播方面乃至电影行业、新文创领域的专家。
我就职的腾讯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把它当做人生的第二所大学,希望能在公司给予的成长和发挥能力的空间之上,去努力的拓展自己能力的边界。

走到现在,如果说要我谈谈最为什么选择腾讯影业的话,可能我觉得相比“走出”舒适区,更重要的是“找到”和“拓展”自己的舒适区。毕竟做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情更容易成功。我会要求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和位置,在这一领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能力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做到最好。我曾经做过很多份实习,横跨媒体、医药、IT、社交、NGO等不同的行业领域,也尝试过运营、编辑、销售、编导等各个岗位。最后选择了电影行业的市场岗位作为我的起点和发展通道。

我给师弟师妹们的tips:
1.养成独立思考和决策的习惯和能力。
2.职业规划要趁早,尽可能早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
3.行动力太重要了,想做的事情一定立刻去完成。


故事讲述者
@夏煜
人文学院 2015级汉语国际教育
入职新东方教育机构
大学四年,特别是大四这一年,夏煜走得特别坎坷。当被问到“这一年有没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挫折”时,他笑着摇头:“那可太多了。”
采访中,他格外坦诚地将自己在这一年里的所遇所获、所思所感娓娓道来。原以为这一份洒脱是来源于夏煜现在称人心意的工作,但仔细想想,里面蕴含着更为发人深省的原因。
来听听夏煜分享的故事吧
我对平凡的释意很简单:并不完美的自己。要学会接纳自己的平凡:如果用尽全力,就去接受每一个“just soso”的结果。否则,我们哪有那么多勇气和力量站起来爬起来继续战斗?
我想讲的故事,要从我虽有遗憾、但无愧疚的考研经历展开。在我看来,考研是一个非常长的拉锯战,你时常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或是迷茫。它就像你在一个黑房子里面和所有人一起洗脏衣服,由于黑暗,你在洗的过程中无法知道衣服到底有没有洗干净,而你唯一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的时候,就是在你上考场的那一刻。考研于我来说,就是从在黑房子里洗衣服开始的。
更何况,我的选择是跨考北京大学的传播学。这个学科涵盖的知识面特别广,而我又需要重新架构起一个全新的知识构架,所以那段时间真的很辛苦。在备考时期,早上8点,我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轮班在图书馆“占领领地”,9:00左右人陆续来齐开始早上的学习,12:30吃午饭,中午喘口气继续学到闭馆。日复一日,风雨无阻。

经历了才知道,考研真的很残酷。就算你辛辛苦苦学了很长时间、就算你一分一秒都没懈怠,最后的结果就是那么不留情面、无法辩驳地摆在你面前:考不上就是考不上。而“在这之后要怎么办”的难题,就会突然被交到你手上,不给你调整心态的机会,强势地要求你自己去解决。看到自己考研成绩的时候虽然十分沮丧,但我清醒地知道自己这种状态不能持续太久:再这样下去就来不及了,做任何事都会来不及。
回到寝室睡了一觉,我开始逼迫自己做出下一个决定。
但抉择终究是艰难的。二战吗?二战就意味着还要再来一年,这一年如果去做其他的事情,成功的可能性会不会比考研更大?工作吗?实习的公司的氛围和模式我很不喜欢,难道要屈就?还是去找下一家?那个时候秋招已经过了,我真的很着急,这个时候再不赶紧的话,就可能错过招聘的所有的机会。

虽然现在来想可能都已经过去了,但在那个时候我还是很崩溃的,情绪比较糟糕。有时,我晚上睡觉睡到一半会突然清醒过来,想:明天怎么办?万一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包括在等某个公司的offer的时候,只要结果没到手,我就会不停地盘算:如果不给我offer我要怎么做,如果给了我offer我又要怎么做?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其实我还是很害怕、很焦虑的,那时也常会收到数不尽的拒绝。之前在腾讯已经到三面了,但最终还是和他失之交臂。
从考研失利到找工作时的焦心着急,面对这一切,我只能说“尽力”,我做到我能做到的最好,不论结果、问心无愧。你说这是“丧”吗?这不是。“丧”可能是还没有出发或者说走到一半就已经停下脚步。我只是能够接受我在特别努力之后,不是满分完美的自己。
虽然这期间经历了很多,但最终拿到offer的时候还是很开心的,投出这份简历的时候那也没有抱百分百的希望,只是逼迫自己去试了一下。拿到结果真的很惊喜,我不停想:这样吗?这么好吗?可他就是发生了,我要去新东方当一名老师了。

我对未来有一点期待也有一点慌张,不知道以后自己会把小孩教成什么样,所以现在还是想把英语再往前进修一下,不能“误人子弟”。也还不确定去哪个城市,但是想要在工作的城市尽量租一个可以单人单住的房子,要好好打理一下自己的生活。不管如何,未来可期。
其实广院四年走来,我觉得自己成熟了不少,心态逐渐走向平和。我曾经会对很多事很介怀,现在学会了慢慢接受它们。世界上人太多了,你不必苛求自己outstanding。大学告诉我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接受一个平凡的、不是十全十美的自己,再在这个基础上尽全力做自己能做到的事。

在路上的师弟师妹们,你们在困闷时可以多和自己对话,然后一定要学会接纳。只有接纳自己,你才能接受,有一些事情真的只要做到不是特别糟糕,其实就已经可以了。最后一句,一定一定不要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类的大人。


故事讲述者
@吴敏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2015级英语专业
考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
中传保研失败后,只剩三个月时间准备考研北大。在大家看来,吴敏的经历不可谓不幸运。可她却坦言,正是过往的种种不如意造就了这一次的幸运。在她的故事里,你能看到存在于许多人身上的迷茫、困惑、纠结、怀疑,原来我们都一样。
那么,祝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吧。
以下是她的自述
我们过去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可能是片面的,所以请多去尝试,去不断打破自己的认知,去探索自己内心真正热爱的事情,然后,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当师妹向我发出采访邀请时,我内心是犹豫的——我可以作为一个毕业生选题的采访对象吗?我是否真的独一无二到能够成为毕业生故事里的主角?脑海里瞬间冒出一长串的问题。但细细思考,又觉得有了答案:我何必追求所谓「独一无二」?能踏踏实实地讲好自己的故事,路过的人也许见不到我心中的那团火,但能在故事里读到属于自己的烟,不也是很好的事儿吗?
师妹说着其他人“不忘初心、坚守理想”的故事,我笑着说:“我的是一个和‘初心’分手的悲伤故事。”就我的经历而言,可能“保研失败,备战三个月考上北大”这样的词句更夺人眼球,但我想分享的,其实是「我如何打破固有认知,追寻更好的自己」。

同许许多多考来中传的同学一样,我也是怀揣着“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新闻理想来到广院的少女。大一时坚定地加入了电视台新闻部,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学生记者——高中最崇拜能出镜、名字能出现在“本台记者”的那种。我曾经这样和我同学说,“如果没有加入中传电视台,会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那时候真是有使不完的劲,学校一有活动就跑过去了,两个女生一人肩扛摄像机、一人手提脚架也不嫌累,白天跑完新闻晚上还得熬夜剪视频。我觉得自己在做一直以来觉得“很酷”的事。
但慢慢地,任务的机械和重复性让我不再抱有热情,再加上学业方面的考量,几经权衡后我退出了校电视台和其它的所有社团。不过,我还是想要更多地接触新闻媒体,大二暑假,我有幸去到了新京报评论部实习,这是我真正意义上接触到社会媒体。我当时主要是负责“新京报评论”和“沸腾”这两个公众号的日常推送,当时看了不少评论员老师和专家学者的评论文章。我开始意识到写评论需要对事件拥有全面的了解和不偏不倚的态度,要尽可能不掺杂自己的主观情绪。而回过头来再看自己之前在学校里写的一些评论文章,不免觉得自己十分稚嫩。

我发现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对热点事件的分析能力非常不足,也对是否要选择从事新闻行业产生了怀疑。劳累的工作、不高的薪水,既没有满腹才华,也没有足够的热忱,我好像没办法坚持下去。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陷入了自我怀疑与纠结。那时候,每天早、晚高峰挤八通线,在那个炎热的夏天,沙丁鱼罐头般的地铁车厢、拥挤逼仄的空间、充斥着汗味的黏重空气······那是我第一次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逃离北京。在很多个在车厢里被人簇拥双脚离地的瞬间,我开始感到迷茫,原来自已曾以为拥有的“新闻理想”只不过是年少时的一时兴起,只看到了这个职业带来的新鲜和刺激,却没有体验过背后的困难与艰辛。
百般纠结,不知路在何方,但也许是内心的小火花还没有耗尽,考研的时候我还是选择了新闻与传播,也许它是文科专业里面“最适合我”的那个吧。我开始了解许多新闻传播理论和学术热点,“后真相”“信息茧房”“中央厨房”“万物皆媒”......这些词就像小精灵一样在我的眼前跳动,这是多么精准又生动的语言啊。原来还有这样一批学者,他们在用冷静的眼光审视着、刻画着当今传媒行业正在发生的新变化。我内心的小火花好像又燃了起来。记者、评论员、学者,还有很多我并不了解也未曾接触过的工作啊,还是不要为了所谓的“不忘初心”,把自己束缚在原地的好。我想,人总是在接触了更多之后,有更多新的思考,才能找寻到最适合自己的东西吧。

此刻的我,似乎又能张开手臂,满怀热情地去拥抱每一种可能的未来了!

故事讲到这里,
算是要告一段落了
回过头来,我们都只是默默努力编织自己的故事的平凡人罢了但即使是茶米油盐酱醋茶只要用心和努力也能烹烩出可口的佳肴

亲爱的CUCers你们正创造着怎样的故事呢?在你的故事里又有怎样的情绪和想法呢?快把你的故事留言给传传吧~


转自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记 者 | 张菲垭 王伊妮
编 辑 | 张菲垭 王伊妮
责 编 | 刘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