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21-29
21.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按:本条论述太阳病误下后变证的治法。
太阳病当以汗解,今反下之,邪欲下陷而传里,正欲上冲以抗邪,正气欲伸而不得伸展,故脉促。邪郁胸中,阳气受损,故胸满。此皆是误下造成的后果。因正气尚有抗邪能力,还当从外而解,因此桂枝汤去芍药之酸敛阴柔,使得桂枝、甘草充分发挥温通阳气的作用,生姜、大枣护胃扶正以解在表之邪。
桂枝三两 炙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22.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按:本条论述太阳病误下后变证的治法。
本条是在第21条基础上,出现恶寒、汗出、脉沉细微,提示由太阳传入少阴,阳气虚而阴寒之气盛,机体功能沉衰,属表阳虚证,当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温阳解表。
桂枝三两 炙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附子一枚
☆心胸阳不足所致的胸中憋闷、或疼痛、常夜间发作较重,心悸、短气乏力、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沉、弦、寸脉弱。
临床应用:胸痹痰阻+瓜蒌薤白半夏汤。瘀血明显+丹参、川芎。
23.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按:本条论述太阳病经久不解的几种不同转归。
太阳病在八九日时,仍见恶寒发热,说明表证仍在。热多寒少,说明正气抗邪有力而邪气渐衰。其人不呕提示邪未传少阳。大小便正常提示邪气未传阳明;以上确实了太阳病未经误治和传变,正胜邪微,病未传里,可不药而愈,亦可用小剂量桂枝汤调和营卫。
23.2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按:若发热恶寒兼见脉微缓,本为脉浮紧,现转为脉微缓,说明外邪已衰,正气渐复,疾病向愈。
若恶寒多发热少兼见脉微,恶寒是表虚,脉微是里虚,故曰阴阳俱虚,轻者可用新加汤解表兼补益气血,里虚严重者当按少阴论治。切不可再强发其汗,或攻下、或催吐等克伐正气之法。
若太阳表邪不解,阳气怫郁不得宣泄,欲汗不得汗,出现面红,无汗,身痒,此时应当小发其汗,使表邪有所出路。无汗不可用桂枝汤,病久用麻黄汤又恐耗伤正气,故二方合用,各取其用量的三分之一,谓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汗以给邪出路。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一两 炙甘草一两 生姜一两 大枣四枚 麻黄一两 杏仁二十四枚
24.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腑,却与桂枝汤则愈。
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针药并用的治例。
太阳病中风证,应当从表解,投予桂枝汤解肌发表为正治,服药后应汗出身和。
但病者反而出现微烦热,表证仍在,未出现里证的表现。究其原因,并非药不对证,乃是风邪太甚,药不胜病,故先针刺风池、风府穴以疏散风邪(现多改用大椎穴退热),再配合服用桂枝汤解肌发表,病可愈。
25.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按:本条论述服桂枝汤后两种不同的证治。
胡老认为,此处“脉洪大者”疑为传抄错误,应为“脉浮者”,这不难理解。但脉洪大也可解释,服用桂枝汤后,太阳中风证仍未解,脉象由脉浮缓变为脉洪大,脉象虽变,但未出现阳明里热证口干、烦躁、大热的症状,此为药后大汗,阳气浮盛于外,与邪气相争的反映,邪在肌表,故仍服用桂枝汤解肌发表。切不可过早误用白虎汤,遏郁表邪而病生他变。
本太阳中风证,服用桂枝汤后,若病者出现寒热如疟而无汗,一天发作两次。说明营卫之间仍有轻微表邪未除,但相较于桂枝麻黄各半汤的“一日二三度发”的程度较轻,且已经发过大汗,故以桂枝二麻黄一汤轻散表邪。
☆应用与桂枝麻黄各半汤相似,但桂枝麻黄各半汤多用于皮肤病荨麻疹,而桂枝二麻黄一汤多用于发热。
26.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与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按:本条论述太阳病误治内传成阳明病的证治。
太阳病使用桂枝汤发汗太过,导致津液亏虚。过汗后胃中津液耗伤,津伤化燥,里热炽盛,此为太阳病内传为阳明病。胃热盛而气津两伤,故烦躁、口渴欲饮水。热盛鼓动气血,故脉洪大。治以白虎加人参汤,既清解阳明之热,兼益胃生津止渴。
石膏一斤 知母六两 炙甘草二两 人参三两 粳米六合 一般无粳米用山药30g代替
适用于阳明气分热盛兼气阴两伤所致的烦渴、汗出、喘息、舌红有芒刺苔黄、脉数。
临床应用:① 小儿高热加金银花、连翘、芦根、茅根。②小儿肺炎咳嗽加炙麻黄、杏仁、桔梗、川贝母。③糖尿病属阳明热盛兼气阴两伤加玄参、麦冬、生地黄、西洋参。
27.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按:本条论述表寒里热轻证的治法。
桂枝二越婢一趟是治疗表寒里热的轻剂,大青龙汤是治疗表寒里热的重剂。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发热恶寒,说明仍有表证未解;但是热多寒少则提示虽外有表邪,但里有化热内传阳明的趋势,可与桂枝二越婢一汤轻散外邪,清解里热。此外,还可见微烦、微渴等症。
若病人脉浮紧,结合病人体质,提示正气尚可,可选用大青龙汤。因此,桂枝二越婢一汤与大青龙汤的病机虽同属外寒内热,颇为相似,但不同是的前者表里证较轻,而后者表里证较重,临床上若用大青龙汤感到药力过峻时,可先试投桂枝二越婢一汤。
若脉微弱,提示阳气衰微,不可用麻黄汤、大青龙汤等强发汗剂。
28.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兼有水气内停的证治。
太阳中风、伤寒都有兼夹水气内停的可能。本条是中风兼有水气。
外有表邪不解,故头项强痛、翕翕发热。阳不化气,津不外达,故无汗(欲汗不汗)。水停心下,气机不利,故心下满微痛。膀胱气化不行,故小便不利。此外,临床还可见舌苔白腻,脉弦滑。
此为外有表邪未解,里有水饮内停,属表里同病,单以桂枝汤解表故病不能解,又因心下满而用下法,则一误再误。当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外解表邪,内化水气,表里两解。桂枝可不去,留用助解表邪。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白术三两 茯苓三两
29.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按:本条分五段分析。第一段脉浮、自汗出、微恶寒是病在表,属太阳表虚证。里阳虚而不能摄阴,故小便频数。阴虚虚火内扰,故心烦。阴虚筋脉失于濡润,故脚挛急。综观之,此属阴阳两虚之人感受风寒之证,当以桂枝加附子汤扶阳益阴解表,切不可单独用桂枝汤发汗解表。
第二段是阴阳两虚证兼表邪不解之人,单独用桂枝汤发汗,导致津液进一步丢失,阳气随津液外出,加重阴阳两虚,阳气虚不能温煦四末故四肢厥冷,阴液虚不能上濡故咽中干燥,心神失养故烦躁,阴寒犯胃,胃失和降故呕逆,当阴阳两虚之时,有形之阴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应先救其阳,用甘草干姜汤温中复阳。
第三段是若阳气得复脚温之后,再与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滋阴养血,使筋脉得以濡润,孪急得以缓解,脚即可伸。证实了仲景在治疗阴阳两虚证时,注重先复阳后复阴的治疗原则。
第四段是若病者素体阳气充盛,易邪从燥化转入阳明里实证,燥热上扰心神故谵语,饮少少调胃承气汤微泄胃中燥热,切不可过服。
第五段是若病者素体阳气亏虚,多次误用强发汗剂、或烧针等方法后,导致津液及阳气耗伤,邪气从阴化寒,真阳衰微,病势急迫,需用四逆汤回阳救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