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入门书单】Vol.6 剪辑(蒙太奇)

写在前面:(为了不影响大家阅读决定从简)
这个专栏是为了鞭策自己多读书,增加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电影鉴赏能力,并给对电影真正感兴趣的大家立个指向标。
电影不只是讲故事的媒介,更是一门有体系的艺术。
普通的影迷叫movie-goer,真正的影迷叫cinephile。成为后者需要观影的积累和知识的储备,二者缺一不可。
理解、感受、传递美,是影迷的最高纲领。
在了解了单个电影单位“镜头”之后(摄影与灯光是镜头的内部),我们需要看看多个镜头组合起来会产生什么效果,亦即探寻“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关系”——这种思维被称作“蒙太奇”(Montage),具体的操作被称作“剪辑”(Edit)。
剪辑的重要性相信不用我多说,乔治·卢卡斯曾表示“剪辑是电影这门艺术形式的核心”。实际上在今天,剪辑已经变成了所有视听形式媒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甚至可以说,是否拥有剪辑思维可以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融入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准。
蒙太奇理论我们在电影理论篇已经提及了,今天我们聚焦的是实操过程也就是剪辑。相信大家在看过这些书之后,就会对剪辑手法和剪辑效果有非常敏锐的感知,从而能够把握住导演意图,并进一步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


《眨眼之间:剪辑的奥秘》
实际上,我们每天从早上睁开眼睛到晚上闭上眼睛睡觉,接受的视觉现实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前后关联的图像流。数百万、千万年以来,地球上的生命都是如此感知世界的。然而,在20世纪初,人类突然遭遇到了一种新的视觉现实,这就是剪接过的电影。
——沃尔特·默奇《眨眼之间》第二章《为什么剪接可以被接受》
这是一本全世界剪辑师都推介的一册薄本,因为它道出了所有剪辑师都认可的原理和经验。
本书作者沃尔特·默奇(Walter Murch),是新好莱坞运动中最为知名的音响设计师和剪辑师之一,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成立的美洲西洋镜电影公司的早期骨干,多次获得英国电影学院、美国电影学院大奖。他曾剪辑或担任混录工作的作品有《现代启示录》、《教父2》、《教父3》、《英国病人》(默奇凭借此片同时获得第69届奥斯卡最佳剪辑与最佳音响设计奖)、《天才雷普利》等等。
本书其实是默奇1988年在澳大利亚国家电影委员会的演讲记录稿修订而成,汇集了默奇极具创造性的、多层面的思考,开篇他便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剪接可以被接受?
从这里开始,默奇带领读者进入了一段不可思议的旅程,贯穿其间的既有美学上的追求也有实际操作上的考量。他对很多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例如剪辑时、做梦时、现实生活中影像的连贯性与非连贯性,判断好剪辑的标准,眨眼的动作既类似于剪辑时的画面切换又是出于一种暗示剪切点的情感信号,等等。
在新版本扩充重写的部分中,默奇总结了数字剪辑在技术与艺术层面的优势和可能产生的问题。他提出1995年是电影剪辑发展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用传统方式在剪辑台上检出的影片和用数字方式在电脑上剪出的影片达到了同等数量。默奇对于数字剪辑的洞见,现在看来也依旧具有非常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意义。
阅读这本书可能需要一定的基础,大概读过导论篇里推荐的其中一本就可以大致理解了。

《剪辑之道——对话沃尔特·默奇》
本书是《眨眼之间》的重要补充,更是进一步地发挥,被誉为“自希区柯克与特吕弗以来,大师之间最为严肃、深入而又生动有趣的对话”。
作者迈克尔·翁达杰(Michael Ondaatje),加拿大著名诗人、作家,他的作品兼具文学的语言美感和电影的视觉冲击力,通过诗性直觉和叙事节奏的交揉变化,达到一种极具个人风格的境界。迄今为止,翁达杰共出版了6部长篇小说、10余部诗集和其他一些非虚构著作。其中,《英国病人》荣获布克奖,由沃尔特 ·默奇担任剪辑、安东尼 ·明格拉执导的同名改编电影获9项奥斯卡奖。
全书以问答的形式展开,讲述了默奇剪辑《教父》《对话》《现代启示录》《英国病人》等重量级影片的创作心得。在这些对话中,默奇的剪辑观念、电影观念乃至整体的艺术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跟随其创作轨迹,可以看到他以及同时代的科波拉、卢卡斯这群有才气的胡子拉碴的年轻人,如何从独立制作起步,成立反好莱坞的西洋镜公司,再创作出《现代启示录》这样的里程碑作品。
书中还谈到了文学、音乐乃至易经、梦境等与创作息息相关的“题外话”。无论是电影制作者、影迷还是小说家等其他艺术工作者,或许都能从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读完《眨眼之间》与《剪辑之道》,相信大家会对剪辑这门手艺充满无限的憧憬与想往。对好莱坞往事也会有不少了解呢。

《魅力剪辑:影视剪辑思维与技巧》
上述两本书其实还是有些形而上于实际操作了,是对大家的思维进行一次refresh,从这里开始介绍的可就是实打实的技术指导了。
本书作者周新霞,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现为北京电影学院教师,一级剪辑师,中国电影剪辑学会常务副会长。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她对国内的电影剪辑教学现状也深有感慨,她表示:“没有或者缺少稳定、成熟、通用的教科书,是我国影视艺术高等教育的一个通病。这些年,我们的影视教师们也写出了不少的专业著述和教科书,但是很少有在全国具有相同专业的教学院校里,甚至自己的教学中正式使用的,更谈不上像我们看到的一些美国影视教科书那样,根据教学效果和时代发展不断修正出版几版、十几版的了。”
这本书就是一本扎扎实实的教科书,理论与实践并重,经历了教学过程的校验之后结集出版,并且非常新。国内许多剪辑教科书是跟不上电影剪辑发展现状,而这本书对当代电影剪辑整体的把握和核心概念的理解都是非常到位的,可以说是国内目前最具有针对性的教材。
如果你想要真正学习剪辑,这本书值得反复咀嚼。对于影迷而言,这本书的难度也不算大,提及的影片相对较少,不要求太多的片量就能消化。看完之后,对银幕上大部分的剪辑就都能联想到实际操作了。

《看不见的剪辑》
“看不见的剪辑”(Invisible Cut)是早期美国好莱坞电影中的最重要特点,即剪辑以服务叙事、保持影像连续性为主要目的。剪辑需要被隐藏起来,最好让观众意识不到它的存在。电影剪辑发展到今天,随着电影观众对视听语言的接受能力不断增强,剪辑“看不见”的程度也愈发加深。
本书为我们揭开了电影剪辑世界的幕布,以充满趣味性的笔触展示了剪辑这门神秘艺术的魅力所在。出身剪辑世家的鲍比·奥斯廷运用自己浸淫专业领域多年的实践经验和诸多世界一流剪辑师的作品为案例,分门别类地阐释了剪辑师究竟施展了什么样的魔法,来使观众对电影笃信不疑。
通过分析经典巨作《毕业生》、《唐人街》、《后窗》、《法国贩毒网》、《十二怒汉》等片中的剪切点截图,奥斯廷详细探究了转场的使用、动势的建置、音乐与动作的契合、为演员表演和摄影角度查缺补漏等剪辑技巧,将剪辑师如何巧手慧心地操控我们的观片期待,又如何设置各种“圈套”来引诱我们对故事的发展欲罢不能,揭示得一览无余。她用鲜活生动的第一手创作经验告诉我们,所谓“看不见的剪辑”的要义,正在于“别让观众看出电影剪辑的把戏,让他们相信魔法”。
这本书对剪辑流程和剪辑连续性的讲解,相较于上一本更为详细,也是很值得入手的。

《剪辑圣经:剪辑你的电影和视频》
本书是国内引进的第一本将剪辑技术和艺术以及工作流相结合的影视教材。作者以好莱坞剪辑师的视界,将胶片和数字剪辑技术娓娓道来,不仅让读者了解剪辑的全部流程,还以从业者的角度为读者提供了诸多有用的建议和技巧,让读者少走弯路,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全书按照剪辑工作流共分3个阶段,每一阶段又分为两个部分。阶段Ⅰ:建立和组织项目;阶段Ⅱ:剪辑;阶段Ⅲ:完成(fulfill)。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各类有用的表格、工作报告和预算表。正文之后附有信息详尽的工作指引、资源列表与术语表。
这本书的许多剪辑技法其实是过时的,但是对于影迷而言这其实是了解电影剪辑发展流变的机会。对于影迷而言这本书非常非常硬核...但是对于从业者而言这本书其实比较基础,甚至是落伍的。但这本书好在综合性非常强,对电影(分出不同类型)、动画、纪录片、新闻、电视节目等多种视听形式都有论述,比较阅读起来很受用。

今天的书单内容对于普通影迷而言阅读难度会比较大,因为涉及到技术操作层面会有很多术语和现象是没有参与过实剪的人所不知道的。对于真正的从业者而言呢又嫌针对性不够强,不如直接去看Finalcut Pro 或者 PR、Vegas 的教程。显得有些鸡肋哈【扶额】
但是这个书单的意义在于建立大家的剪辑思维,只有对剪辑有了非常明晰的认识,才能真正深入到一部电影的内在肌理,窥见电影背后的秘密。
另外强烈推荐大家看看这个视频嗷!

我们下期再见啦~(真的鸽了好久啦hhh不知道下期会是多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