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Top5大学23届毕业生就业率不足30%?附24-26届上岸建议
原创:陈思炜
编辑:小知(公众号“知己职彼”编辑)
已委托律师对本账号发布的内容维权,从不发律师函,直接传票,侵权必究。
前些天和几位Top5大学的教授朋友陆续吃过饭,他们都表示当下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其中一位所述他看过内部数据:
他们这所Top5大学2023届本科毕业生实际就业率才20%多,剩下的有40%多继续深造,有30%左右其实是没有就业去向的。
很多人应该知道,高校层面有个统计术语叫“就业去向落实率”。确实,他们不会公布所谓的“实际就业率”和“未就业率”,因为“就业去向”都是有落实的!哪怕是“被落实”的,又或者...各位还是自己看吧:P.S. 以下部分截图引自我在小红书的私人账号里的一则相关视频下的评论区。




此外,热心网友们还纷纷补充了他们那了解到的情况:其中有来自中山大学某学院的情况,该院还是之前的就业一直很不错。同时,在他的评论下,还看到了自称就是中山大学在校生的网友确认。




然而,部分网友们还在热议,到底是哪所Top5大学~有某校校友甚至吐槽说:
麻烦下次说复交的时候说top3。吹牛逼的时候说top3,说失业的时候说top5,把我南都带进嫌疑人中去了~有网友说,全国号称自己是Top5的差不多有30所...
还有网友说,我的IP在上海,所以肯定是复旦交大...
我在想,如果我刚好在北京出差,各位是不是直接要报北大清华的名字?又如果,我恰好在国外出差,各位一定会说“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国外根本不可能有国内Top5大学!!!)”?????hahahaha



其实吧,这么多人会去猜到底是哪所,一方面是因为有些人算是利益相关,要不就是某校校友,会在意学校的就业情况和社会声誉,又或者接下来有亲人考虑报考某高校。一方面是面对这样的就业情况,还是不太敢相信,想知道是不是某所相对靠后的高校的情况,而非普遍情况?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因为根本没有足够多的大数据,没有任何人有资格说一定是怎么样。但目前我收集到了Top2的一些情况,是各平台粉丝后台私信我详细说的。处于保护他们的隐私,我做了小结发在了评论区里:

根据这些Top2大学学生的反馈,结合我10年多的职业规划、求职规划、985高校生涯教育指导和授课经验(2016年至今),以及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了解来说,我认为Top2的情况一定不比我说的这某个Top5的好多少。Top2都这样了,各位也就没必要再猜我说的是哪所Top5了~那么,针对这样的情况,究竟该如何看待呢?评论区有2个版本的说法,我觉得说得都没毛病~
版本一:



版本二:

再然后,难道就没有然后了?只是当“瓜”吃?不给解决方案?给!当然要给!虽然我几乎每天都在给学生们重复地说...BTW 很抱歉,最近咨询量爆炸,外加我的几家公司业务增长都非常快,有很多战略方面的会议和事务要参与,已经有差不多2周时间都没开直播了~争取9月内给大家补上~请注意,最关键的第一步,还是我在课程《职业规划x生涯地图》里提到的“职业观”。即,一定要明确自己在当下:
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不能什么都想要

“职业观”里的“要什么”,主要对应上图里的“收入”和“成长”。
一些底层逻辑分享给大家:
1. 你更适合什么赛道,在什么赛道的成长速度相对可能越快,即便在下行期和衰退期,这个逻辑依然适用;
2. 偏非体制内的赛道,相对比市场化程度更低的体制内赛道机会更多,因为对职业发展好坏占主导的是个体努力和能力,而非其它;
3. 尤其对没有体制内“先发优势”的绝大多数人来说,体制外的潜在成长机会和成长速度依然是更优的;
4. 体制外选赛道,外企未来5年乃至10年内大概率持续下滑,互联网及非互联网科技型企业内的“蓝海”技术类方向不稳定性较高,要慎重考虑;
5. 体制内编制类工作所提供的“下限”,就平均值而言一定是相比体制外的略高的,且更稳得多;
6. 偏体制的国企央企的工作远不如多数人想象的那样稳,未来朝市场化方向进化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优胜劣汰、末尾淘汰、人员优化会趋同于体制外,同时平均值而言收入和成长的上限一般也低于体制外;
7. 体制内编制方向,对学生考试能力、面试能力有较高要求,目前大量985高校大学生前赴后继,若以高考水平为衡量依据,要合理评估自身上岸概率,否则年复一年机会成本极高;
8. 抛开赛道(行业),从具体工作岗位(职能)上来说,满足高成长且基本也能实现中高或高收入的只有两类:
一是前台岗,即业务岗,体制外以销售类工作为代表,体制内以直接监管国内市场或衔接国外的工作为代表,但体制内不满足高收入这一条件;
二是高级技术岗,分为狭义类和广义类不同的高级技术类:
狭义上,以理工科对应的对口岗位里技术水平排至少前10%,最好前5%的那部分,要成为这部分大概率需要读相关专业的博士,但博士不适合绝大多数人读,千万慎重读博,具体可以参考千万不要随便读博!;读完硕士直接求职的情况,就业率可能还行,但职业发展前景往往堪忧,可以参考这篇理解底层逻辑:

广义上,各领域综合技术和专业水平上排进前5%,最好前1%,这部分广义高级技术人才大概率不需要读博,甚至本科毕业就完全可以开始从业,过程中读在职研究生为晋升铺路,仅在特殊情况下为延迟求职准备期、重拾应届生身份等目的时,读硕士的必要性才较大。代表职业包括数字营销师、全媒体运营师、律师、审计咨询师、税务咨询师等各类商业咨询师;
9.某些赛道的普遍降薪和裁员现象,一部分原因是来自经济端和市场端,但最大的还是监管侧从上至下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强加限制所致。3~5年短期来看,内卷加剧,工作的投入产出比(性价比)骤降,但若非朝夕阳影响,而是周期性影响,中期至长期依然值得期待,看你做短线还是长线。
10.某些赛道依然存在红利,且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整个市场的兵家必争之地(对应职业参考互联网运营、数字营销、新媒体运营、非互联网公司的线上营销、IP操盘运营等岗位),优点是职业发展上限高,缺点是门槛低,从业者职业发展水平的平均值和中位数低,参差不齐严重。外加信息不对称严重,绝大多数值得加入的公司都是规模小能量大的公司,而不是大公司大平台。

相应的建议是:
以“求稳”为最高优先级诉求的群体
对于以求稳为核心诉求的绝大部分普通家庭背景的大学生来说,在自身有足够的应试考试方面的竞争力的前提下,建议直接考编。
其中,对职业发展(仕途)有相对更高要求的,考试能力也足够强的,建议考公务员,如符合条件的,建议在校期间尽早了解选调生规则,走选调生通道;
而对于追求“求稳”为绝对优先级考虑的,不那么在意今后发展速度的,直接选(只选)事业编,理由不方便多说,真要说清楚了就炸号了~
以“求高成长”为优先级的群体
请参考以上1~10点,根据自身先发优势、先发劣势,来筛选适合自己的方向;对绝大部分人来说,依然建议直接走体制外求职路径,不要走体制内或偏体制内路径(全国94%以上的就业是由民营经济解决的,其余5%点多里多半是国企,有多少人能从大几百万考编大军中突出重围,成为最后的1%里的一员?)
P.S. 如果考虑读博是服务于走高校事业编的话,单纯从投入产出比上来说,远不如本科直接考编进非高校的事业编。(高校的事业编已经不是铁饭碗了,我在课程《职业规划x生涯地图》的2.1.2.3里做了详细解释,如下图,感兴趣可学习课程进一步参考。)

以“求高收入”为优先级的群体
3~5短期内的机会大幅减少,建议要匹配大环境,降低应届求职时对目标岗位的预期。(相比往届,短期几年内的劳动付出无法在收入上有对等的体现,但要确保从资源上、技术上、心智上、认知上在工作中有足够的稳步提升,静待未来的“均值回归”。)
以传统名校大学生的目标来说,在朝绝大部分赛道求职时,建议下调2档或更多来优化求职策略,举例:相比2021届目标冲Tier1(头部)的应下调到“冲Tier3(尾部)+保尾部以后”;
对于本身介于顶级名校和名校之间且实习积累没有足够竞争力的学生来说,建议评估自身做销售的能力,直接转向纯前台销售类职业,或者调头重新思考求职定位方向和职业规划;
而对于确实适合读博走高级技术性路径的,可以考虑继续深造。但再次强调,上文已有提及的是,此种定位最好是服务于“高成长和高收入”,而非进高校做老师拿编;
而对非名校背景的大学生来说,要重点先评估自身在各维度特质是否适合做业务,尽可能朝前台岗做定位,不要在意坊间对某些职业的门槛档次歧视,未来几年内,提升专业能力,夯实人脉基础,等待机遇,厚积薄发;
关于大环境因素中经济之外的“AI冲击”
这是一股不可逆且持续加速的力量,历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阶段性科技革命必然推动产业革命和劳动力市场革命。基于我在文章(AI时代80%职业受影响?智力型职业更易失业?)里的分析,再一次强烈建议更多追求高成长的同学考虑:
1.业务岗,朝那些“能锻炼社交技能、积累社会人脉、运用尽可能复合技能/能力为组织创造更直接经济价值的岗位”上靠拢;
2.高级技术岗,即占到任何领域技术类职业的前5%之列。

额外的思考:逆向思维
我在课程《留学生就业选择x职业发展》里的一节中展示过下面这幅图:

当下周期(2023~20XX)之下,尤其相比2015~2018,绝对机会变少但相对机会很可能在持续增加!
绝对的机会减少是肉眼可见的——从我们作为个体从职业发展角度来说,参与竞争和博弈时,投入同样多的资源和努力,能卷赢的概率下降了不少(更低胜率),与此同时卷赢后能获得的收益也不如当年(低于之前的赔率)。
对于持“保守”态度(诉求)的群体而言,继续去卷去肝的性价比下降了不少,而反之转而“躺平”的性价比大幅提升了。
但其实对于持“激进”态度(诉求)的群体来说,虽然胜率也是更低,但其实有一个隐性变量对这里的胜率和赔率或存很大影响——那就是陆续退出竞争的巨头们和大佬们,以及加速选择“求稳”考编或者在家“躺倒”又或者灵活就业的群体。
大白话来说,曾经形成相对垄断的巨头退的退、散的散(有被某些力量强制干预和打散的因素,也有在红利褪去后选择高位退出等其它因素),职场上的个体竞争对手也在快速减少!
以上两点中,前者可能对于大学生来说有些距离也较为陌生,但后者则是多数人一眼就能看到的现象。
基于这两点,和我走得较近的一些人,包括我的几家公司的合伙人以及核心骨干们,都在异于过往几年地更加努力工作!

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别人恐惧时贪婪?说这话可能有些过头了~
就事论事,我的几家公司在过去三年里实现了年均50%以上的业绩增长,在别人眼里看似不可思议,但在我眼里至少是毫不惊讶的。
因为成绩背后的底层原因是什么,我再清楚不过了。这绝不是什么幸运女神眷顾(行业里50%的公司在过去三年都倒闭了...),也不只是简单的长期主义、工匠精神,不可忽略的是,我们在合适的时间点基于“逆向思维”选择了多数人难以理解的“更积极更激进的战略和可落地的战术”!
在本篇里,我该说的已经说完了,我倒不觉得我这种另类的、小众的和当下多数人格格不入的思维和状态能影响多少人。
我希望的只是,分享我看到的,认识的,预判的,也在过去这么多年里持续被验证的事情,并尽可能将其背后的底层逻辑呈现给有缘人。
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