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青春|深耕黔乡,种下一朵七色花


本期导读:用镜头记载大事小情,用声音传达所悟所思。百变的是音画,不变的是我们记录青春的初心。《志青春》栏目以朗读、视频的形式,讲述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志愿故事。志青春,愿常在。
作者:林军,南京农业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曾服务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第三小学。

2021年7月21日,林军与研究生支教团的小伙伴们一起,从南京农业大学出发,前往黔东南州麻江县第三小学,开启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初到三小,映入林军眼帘的就是一行大字——每一朵花都精彩绽放,而这一年林军也将与此结缘,深耕黔乡,种下一朵七色花。


准备土壤
种花的第一步是要准备合适的土壤,做支教志愿者也是一样,要先了解学生。林军所服务的学校是全县唯一一所易地搬迁安置点小学。为了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情况,林军利用国庆假期对各类学生进行了家访。

家访首站,林军选择了远离城区的农村。山路崎岖,很多孩子的家离学校有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三天之中他们前往金竹街道、杏山街道、贤昌镇的20余个村寨,探访了28位学生。随后,选择学校附近的移民安置小区,探访了17位学生。这七天的家访,林军震撼于脱贫攻坚的伟大,感动于孩子们的刻苦学习。在家访中,林军看到了很多家庭新旧房子的对比图,明白了脱贫攻坚的价值所在——它让世代贫困的家庭走出大山、摆脱贫困,过上了好日子。也看到很多因为疾病、灾害而导致苦难的家庭,但面对困境,孩子们选择的是勤奋好学,家长们选择的是“再穷也不能穷教育”。那一刻林军对自己作为一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的责任与使命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要尽己所能,为孩子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深耕黔乡,让每一朵花都精彩绽放。

种下花朵
在经过家访、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后,林军与团队成员在麻江县第三小学,共同种下了一株“劳动教育之花”。

对于易地搬迁的孩子们而言,他们有些身处农村、有些刚从农村搬出来,劳动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很多学生回家还要参加劳动。经过调研与探索后,林军与团队成员确定了劳动教育的主题,让孩子们记住农村、记住养育自己的土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同时还要让他们感受现代化农业,在理论学习和劳动实践中拓展眼界,帮助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根据这个想法,林军和小伙伴一起编撰了《麻江县第三小学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在麻江县第三小学建立了“美育实践共建基地”。通过一年的努力,协助麻江县第三小学获评贵州省“劳动教育示范学校”,让劳动教育这株花在孩子们的心中生了根发了芽。

精心养护
花儿的精彩绽放,需要园丁的精心养护。教学如同养花,也需要对每一位孩子精心养护。林军教授的是六年级5班的数学课程。教学中,他就像一位园丁精心浇灌着49朵花儿,静待他们绽放。

令林军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叫小宇的小男孩。他很贪玩,学习数学的基础也很薄弱。在学习认识圆柱、圆锥的数学课上,小宇问道:“老师,我们学这些有什么用?我觉得数学太难学了!”“数学其实不难学,它来源于生活,例如我们生活中的杯子、管道、瓶子都是圆柱形状,数学是帮我们认识生活的工具,只要你愿意学,一定可以学会的!”可能是林军的激励发挥了作用,小男孩开始尝试学习,数学成绩也从26分提高到了65分。小宇是班里一株不太被关注的“小花”,但每一朵花都值得志愿者老师的关注和精心养护。林军相信,他们最终都会精彩绽放。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是每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的青春誓言,也是林军最深的青春感悟。在黔乡,林军与孩子们共同种下充满希望的七色花;在麻江,林军收获了与三小师生难忘的友情;在未来,林军会始终铭记这段珍贵的回忆。

End
出品:志青春工作室
来源:微信公众号“贵州志愿者”
朗读者:蒋卓含(西安交通大学)
编辑:刘 璇(华中师范大学)、倪熙悦(扬州大学)
插画:千库网
责编:王倩倩
校审:盖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