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遥望过去和未来:苏联268工程自行火炮

2020-04-28 15:17 作者:嗨KV183  | 我要投稿

题记

在苏军的装备序列中,并不真的存在“坦克歼击车”这一类型,包括SU-85/SU-100/ISU-152等,它们在苏联陆军力量中的官方名称都是“自行火炮”,视乎任务目标执行遂行反坦克任务。或许在诸如SU-85和SU-100这样的个别型号的设计中,军方优先强调反坦克需求,但大部分的苏军自行火炮仍然保持了间接瞄准射击的能力。随着冷战的序幕拉开,军事武器装备越来越根据用途细分,专职化、功能化的趋势日渐显著。今天故事的主角,就是站在苏联自行火炮的交错路上的,268工程。

 


作为创纪录的最为低矮的自行火炮之一(整车高度2.24米),1945年型ISU-152(704工程)在过分强调装甲防护性能的同时极大牺牲了战斗效率和人机工效,同时火力并没有可见的改观。新的假想敌的出现,使得其引以为傲的面对8,8 cm Pak43的防御力也变得不值一提。在704工程被军方拒收之后,苏联并未在重型自行火炮的道路上就此停滞。

库宾卡馆藏的704工程样车

第一个尝试是在1948年乌拉尔重型机械厂的SU-152P方案(116工程)。SU-152P是一个基于SU-100P的变种产品,搭载全新的152mm M53主炮。该主炮炮口初速可达760m/s,此成绩显著优于ISU-152上ML-20系列的640m/s。然而,由于这个系列的“武器运载车”在测试中表现出了差劲的主炮稳定性,SU-152P并未入役,更从未参加任何战斗。

库宾卡馆藏的116工程样车,可见其标志性的12室反作用式制退器

116工程的失败没有标志着重型自行火炮的结束,恰恰相反,其152mm M53主炮反而柳暗花明地又揭开了新的一章。基于对IS-4和IS-7失败案例的恐惧,新的重型自行火炮方案直到T-10被确定为成功的服役制式装备后才被正式开始设计。最初整个计划在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LKZ)的特种设计与技术局(OKTB)P.P.伊萨科夫的领导下进行,此时尚未得到任何代号。工作立项于1952年7月2日,但现有图纸资料表明早期设计从1952年4月25日已经开始。

1952年的M53火炮草图

许多资料称268工程共有5种设计,并且指前置固定战斗室版本为初稿,实际上并非如此。严格意义上能归入268工程项目内的设计仅有三种,而其中的后置固定战斗室版本和可旋转炮塔版本是立项以前就开始的设计——它们仅仅是之前的改进版本。而且,与一般认知相反,传统布局、前置战斗室的设计反而是268工程的定稿。

初版的后置战斗室设计草图

一种后置战斗室的设计有着非常紧凑的布局,它将包括传动和发动机在内的所有动力系统全部集中布置于车体前方,整车车体长度仅有6.68m(T-10为7.1m),后置战斗室使其M-53主炮炮管突出长度仅为2.3m。战斗室正面装甲为150-180mm,车体首上为75°斜置的75mm装甲。4人车组设计,其中驾驶员与其余乘员一并置于战斗室内,故而可预见地视野将受到炮管的极大阻碍。为了减轻单人装填手的负担,此设计于战斗室后方配备了半自动装填的弹鼓系统。虽然概念新颖,但这并不是苏联最早的后置战斗室自行火炮设计,更早的可追溯到1944年的SU-100M1和后来的SU-101系列。

初版的可旋转炮塔设计草图

另一种带炮塔的设计同样起于1952年4月,它与原先的730工程和其他苏军自行火炮都不同,尤见于一个全新设计的炮塔。比起自行火炮,它更像一个重型坦克的设计。炮塔正面最大装甲厚度达到了200mm,同时为了容纳巨大的152mm主炮,炮塔座圈直径不得不从原来730工程的2100mm加大到2300mm,为此车体也加长了150mm。4人车组,车载30发分装式弹药,其中战斗部位于炮塔为舱内,而发射药布置于车体。车体侧上装甲降低为90mm,侧下装甲降低为50mm,此举旨在于设计指标不明的情况下尽量符合车重50吨的“默认”设计限制。

第二版后置战斗室设计草图

第二种后置战斗室的设计在1952年12月18日完成,此时已经归入268工程项目下。整个项目确定围绕152mm M53火炮进行,并且使用了122mm M62-T火炮的一些部件。资料显示该方案首席设计师为J.Y.科京。尽管布局相似,但是该设计与战斗室后置的初版方案差异仍然相当大。车体被加长至6.9m,几乎与730工程一致,而主炮突出长度则缩减到1.5m。战斗室后侧倾斜设计被更改为垂直,如是提升的容积则可引入第二名装填手。新的车长舱盖上安装了一个合象式测距仪,同时车长还配有一挺奇特的弯管机枪。驾驶员的观察设备被重新设计以带来更好的视野。车体首下装甲被加厚至160mm,战斗室正面装甲维持180mm不变,而战斗室两侧“脸颊”区域则被加厚至160mm。由于第二名装填手的加入,弹鼓装置被放弃。根据资料,该设计车重仍然维持在50吨以下。

第二版的可旋转炮塔设计草图

第二种可旋转炮塔的设计于1952年12月10日完成。其车体首上的形状有了改变,车体侧上改为弧形,车组改为5人。为了抵消炮塔座圈直径加大的影响,采用了来自T-10M的更紧凑的V-12-6发动机以重新缩短车体长度至6.9m。新的车长舱盖同样配备了合象式测距仪,但与后置战斗室方案不同的是,弯管机枪被安排由装填手操作。

上述方案都仅仅停留在草图阶段。1953年1月,旋转炮塔和后置战斗室的设计被递交至装甲机动车辆暨坦克总局(GBTU)。两种设计被双双驳回,理由是两种设计都需要对原730工程的底盘进行大幅度的改动。然而,GBTU批准了另一种更加保守、对730工程底盘改动最少的方案,该方案最大的改动也只在换装V-12-6发动机。重新设计的版本被递交于1953年6月,一个1:10的小尺寸模型也被一并展示。同年8月25日,GBTU的A.I拉基夫斯基中将批准了该268工程的设计。

1954年6月的268工程设计草图,注意其炮口制退器与样车有所不同

多数资料都认为268工程的设计至此已经结束,然而并非如此。该项目起始时由原先负责140工程的N.M.契西塔可夫领导,而后又由基洛夫工厂的N.V.库林接手,后者有着丰富的自行火炮设计经验。除此之外另外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其主炮的迟迟不到位。原定的M53火炮被认为不适用,位于彼尔姆的172工厂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152mm口径火炮,但型号为M64的新火炮直到1955年12月才完成,而268工程的设计在1955年3月就已经截稿。

直至1956年2月,出厂序号为#4的M64火炮才被从172工厂发往基洛夫工厂,直接将268工程样车的就绪时间从原定的1956年春天推迟到了秋天。



实际生产的268工程样车与设计仍有一些出入,但大体仍然保持原先的风格。最初固定战斗室方案里的三段式车顶被改为单片式车顶;原定的弯管机枪在生产中也被取消,其预留开孔被焊死;原定焊接的战斗室后装甲块改为用螺栓固定,以方便日后更换和维修;原定使用的T-10M的V-12-6发动机改为T-10的V-12-5,以避免重新更改车体和发动机舱的设计;设计稿上的7室反作用式制退器最终被更改为大型的双室冲击式制退器。

最终的268工程样车车体长6.95m,宽3.4m,整车高度2.4m(不含车顶机枪),整车长度9.35m。车体装甲与T-10一致,首上为61°倾斜的120mm,首下为50°倾斜的120mm,驾驶员舱盖三角区域为75°的60mm,车体侧上为60°倾斜的60mm,侧下为垂直的60mm,车体后上为50°倾斜的60mm,后下为20°倾斜的60mm,车顶为30mm,车底为16mm。战斗室正面倾斜部分为27°倾斜的187mm,炮盾安装区域为垂直的120mm,炮盾为200mm,战斗室侧面为20°倾斜的100mm,战斗室后方为20°倾斜的60mm。与部分资料有出入。

268工程样车正面照,注意其标志性的车长测距仪

152mm M64线膛加农炮相比M53,其长度从原先的5845mm缩减到了4203mm,但炮口初速仍能达到750m/s。M64配备了大型的双室冲击式炮口制退器,并且在制退器后方安装了一个抽烟器。火炮俯角5°,仰角15°,射界左右各6°。主炮备弹35发,为分装式弹药,战斗部纵列安置于战斗室后方的机械式半自动弹药架中,该弹药架可由装填手摇动操纵曲柄转动以调整战斗部位置,方便装填;发射药分散布置于战斗室内壁与驾驶员两侧,由装填手手动取用。M64标配弹药发射药为可燃药筒,已知的弹种有风帽穿甲弹(APBC)与高爆弹(HE),同时兼容ML-20系列的传统弹药。当使用间接瞄准时,主炮最大有效射程为13km。相比于ML-20S,M64在268工程样车上表现出了显著更高的炮口初速和更快的射速,弹道性能也显著优于ISU-152上的ML-20S。自卫武器为一挺安装于装填手舱口的14.5mm KPVT机枪,备弹500发,没有同轴机枪。

268工程样车左侧侧视图

268工程样车采用TSh-2A直瞄镜,对于近距离目标可用ZiS-3炮镜。车长配备一具安装在车长舱盖上的TKD-09型合象式测距仪,车长舱盖及其测距仪可独立于主炮及整车任意360°转动。5人车组制,其中包含两名装填手。炮手与驾驶员均有自己的独立舱盖。

268工程样车俯视图

268工程样车装备一具V-12-5型四冲程液冷机械增压柴油发动机,搭配一套前8速倒2速的行星齿轮变速箱和两套制动装置,在2100RPM转速下可输出功率700hp,试车中达到极速为48km/h。整车质量约为50公吨,合单位功率约为14hp/t。无准备情况下最大涉水深度1m。车内配备一个90L的前置油箱和两个185L的后置油箱,可带来约350km的公路行程。除此之外,车尾还可以悬挂两个150L的外置油箱,通过虹吸装置供油。行走机构方面,268工程与T-10一致,采用了半长扭力杆悬挂,全钢单销履带,7对中直径双缘全钢负重轮,其中第1,2,7对负重轮配有液压减震臂。由于车体布局与T-10完全相同,火炮尺寸相仿且布置于车体中轴线上,268工程有着跟T-10相同水平的、相当不错的平衡性和稳定性。

268工程无论是技术指标还是实际表现都远远优于它的前任ISU-152,并且实用性和可靠性都远远强于ISU-152(BL-10)和704工程等实验车型。许许多多简单有效的子系统和T-10底盘本身作为一个优秀平台的加持,使得268工程本身成为一个非常简洁、干净利落的设计,堪称实用性与技术指标的平衡典范。它是重型自行火炮中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三者平衡的巅峰作品。

然而,生不逢时使得268工程最终无缘军旅生涯。在时局莫测的20世纪50年代末,不仅反坦克导弹崭露头角,同时以277/279/770工程为代表的新一代装备大口径火炮的重型坦克的设计完成,使得268工程作为重型自行火炮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细分职责:装备大口径火炮的快速重型坦克不仅可以作为突击力量,而且同样可以胜任遂行反坦克任务和为步兵提供支援火力。简单地说,268工程来得太晚了,它被设计来承担的细分职责不再存在了。

库宾卡博物馆中的268工程样车

值得一提的是,唯一一辆268工程的样车现存于俄罗斯库宾卡坦克博物馆中,并且保养状态良好,已被修复至可正常开动状态。



引用来源

Пашолок, Ю. (2016, September 16). Последние советские тяжёлые истребители танков. Retrieved from https://warspot.ru/6864-poslednie-sovetskie-tyazhyolye-istrebiteli-tankov

Холявский, Г. Л. (n.d.).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бронетехники.

Барятинский, М. Б. (n.d.). Зверобои.

Солянкин, А. Г., Желтов, И. Г., & Кудряшов, К. Н. (2010). Отечественные Бронированные Машины (Vol. 3). Кудряшов.

遥望过去和未来:苏联268工程自行火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