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艺理论】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在后现代论崇高的诗学理论
“在我们应该是什么样和我们实际上是什么样之间,将永远存在着深刻的紧张。”
由于本章节严格来说是“启示类”,所以不完全算是文艺的理论。
后现代和现代的关系?
利奥塔如何从后现代视角讨论【崇高】?意义在于……?
Jean-Francois Lyotrad(1924-1998),法国当代哲学家,也是研究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重点是关注现实世界,并且力图解释世界性问题的根源所在。
他为社会发展做出的文化诊断,对今天在全球化趋势下各国如何坚持多元理性同时保持自己的特色优势,具有重要的【边缘话语意义】。
后现代问题及其逻辑起点
解合法化是利奥塔希望争取话语自由的手段,不过比其他20世纪崽种要强的是,后现代哲学家终于从方法论进军到本体论上,建立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原则和生存方式了。
一、现代和后现代
有些概念需要厘清一下;
【modernity】现代性、【modernism】现代主义
一种不断被实现被超越的文明性质,又可名曰普遍理性幻想中得以建构的资本主义
现代主义也被用来描述19世纪以来各种追求创新的艺术,特征是无标准、呼唤意志的无限性。
【postmodern】后现代、【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
严格来说是20世纪的产物,但如果用来描述一种性质,却没有时间的性质,后现代就是所谓的“对元叙事的怀疑”的知识态度,这种接纳多元的态度,实际上是现代主义的内核,且和现代性紧密相关。
“一部作品只要一开始是后现代的,那就会具有现代性,按照这样理解的后现代主义在其最终目的上并不是现代主义,而是现代主义的初期状态,因而这一状态是持续不变的,”
二、创造性的重写
后现代,不是一个时代,而是对现代性自身拥有的特征的重写,首先是对现代性将其合法性建立在“通过科学和技术解放整个人类”这个事业的基础上的宣言的重写。
【崇高】的后现代性开放形式
由于20世纪法系哲学一贯的不说人话,这里笔者用概括来一笔带过;
A伦理的要求:
利奥塔所谓的崇高倒不敢推翻康德的体系的崇高,只是,他的崇高侧重在于,对不可表现之物的实现,强调崇高之所为崇高是因为看到了,崇高的可能性和开放性的一面;
B先锋的姿态:
先锋派艺术从本义来说,说的是前卫的姿态,一方面,对昨日的怀疑,另一方面,体现在不断地创造——最好的例子就是杜尚的手笔:《下楼梯的裸女》和《泉》(那个著名的马桶);
反对偶像/权威崇拜,也是先锋艺术重要的体现,利奥塔有言:“我们应该超越本杰明和阿尔多诺的沉默”采取杜尚的积极先锋姿态;
C形式本体:
反对对共识的苟合,力图创新,传达不可表现之感;
完善我们的感觉能力,让它体会到差异并且增强我们对差异的容忍;
D情操的倾听:
对(多元)情操的倾听是后现代要求的一种实现手段,
说到底,实际存在的事物不一定是正确的,无法达到绝对的共识不仅仅因为对现实看法的不同,更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社会现实本身拒绝完全彻底的共识。
结语、后现代主义问题的哲学背景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最后一句这样写:“让我们向整体性开战,让我们称为那不可表现之物的见证人;让我们激活分歧,拯救那名称的荣誉。”
翻译成人话就是:“崇高是一种完美的情操”,但在利奥塔这里,它不是既定的人事物,而是“将要有什么东西发生的感觉”,崇高的情操以“倾听”的态度面对即将发生的无限的可能。
哲学(如果20世纪这种崽种哲学能叫做哲学的话)背景:
和20世纪其他文论一样,利奥塔的思想涉及到政治、经济、科学、语言、泛文化艺术的领域,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甚至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德法思想家论战,除开利奥塔、福柯、德里达和布迪厄这几位20世纪崽种外,重要的还有德国的哈贝马斯。
我们重申过很多遍,二战以来科技和政治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对立冲突,价值失落、非人生存焦虑,这些都是对启蒙运动以来的普遍理性的怀疑和摒弃。
无论20世纪的所谓的哲学家们如何跳脚,都是在康德的批判范式上进行修正或者拒斥,“康德相信能够证明,一切经验知识都是以关于实在的先天知识为基础的”。
利奥塔对哈贝马斯的思想保持反对态度:哈贝马斯推崇着理性的社会性,在批判康德的先验综合判断范式的同时,又发现无法对新批判的理性之所在进行合法性论述,于是,提出了“交往理论”,力图让多元话语搁置权力,通过交往达成共识——近似所谓的【话语的伦理学】。
利奥塔用“奥斯维辛”来讽刺哈贝马斯的所谓的新理性,认为那是旧哲学的残渣,传统的合法性已经失灵,就应该用“解合法化”的方式来摆脱两种危机(分别是绝对集体主义的奥斯维辛和绝对相对主义的怀疑论)。
于是他决定用【后现代】这个概念来表述“最发达社会里的知识状态”。
【后现代】:“针对(一切)元叙事的怀疑态度。”这里的元叙事乃是为各种知识提供(唯一)理性标准的话语,怀疑元叙事的有效,就从根本上拆除普遍理性的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