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先生》

踏上人生的旅途吧!
前途很远,也很暗。
然而,不要怕,
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几番踌躇,最终也不知如何下笔写作……
究其缘由,只因自己思想肤浅、学识贫乏,对人情世故与景物动静难以领悟,掌握,更别谈化为如花蕾全心绽放般的文字。
哪怕是同样热衷的摄影,近来也遇到了瓶颈,我的瓶颈境遇与他人约莫有些不同,所学专业本与文学影视毫无关联,更难以融会贯通。
深知厚积才能薄发之理,一边应对繁琐的学业人情,一面在课余闲暇努力积累钻研,改正败笔,韶华青春踢开谈情说爱,只在多挤时间(现在想来不知是没“本钱”谈,还是不想谈…)

“仅仅只是兴趣爱好,灵感来了就随心练练,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罢了……”
“能当饭吃吗?或者说……能靠这些吃到饭吗?”
“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我不想这短暂的一世只留下麻木与遗憾! ”
以上的对话几近每位相识的亲人朋友都异曲同工跟我讨论过。
他们往往只抛回一句我不知如何答复的话,“年少轻狂可以理解,等你到了不得不屈从社会与环境的那天,你会知道结果孰对孰错了……”
我往往只是沉默,不再与他们嚼舌,转身拿出先生的书,轻缓翻阅,渐入佳境。

先生给我了很多启示与灵感,但讲起先生,却又力不从心,只因实难体悟先生的悲愤壮慨,那种“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那种“置身于茫茫旷野、四顾无人的大寂寞,压在万钧闸门下的全身震裂的大痛苦,在烈火中让皮肤烧焦,心肺煮沸,决死对敌奋战的大沉醉!”……
坦率地说,至今我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仍是十分浅薄,我甚至还未完全、真正地嚼透先生的作品与伟大。
只因在我眼里,先生更像是以生活中普通长辈的身份,而非以大思想家或更伟大、神圣的身份出现在我们面前。
在先生的作品文字中,体现出来的都是我们不能轻易揭示的一些东西,能够在平凡的文字和叙述中,把人物的思想心理进行彻底的揭露,实可谓是能看透别人的心。
不过,我想这样也好,去掉后人加在先生身上的光环,或许能够减轻谈论时的心理压力。

先生残酷坚毅地剥去当时民众身上的伪装,揭示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弱点,时常令人感到坐立不安;加上我自身的劣性在作怪,因此愈加惧怕先生的冷峻与严苛。
他把社会民众严峻剖析,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将旧社会的“三纲五常”彻底批判,脱去他们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虚壳”,助其在批判中获得救赎、改正的可能。
同时,我也为先生作品中那消磨不尽的痛苦而困惑……我简直难以甚至无法欣赏这种悲剧之美,无法分享先生在人生角斗中获得的生命沉酣大喜悦……
诚然,我钦慕先生那样“无所顾忌的生活,无所顾忌地去爱、去恨、冷嘲热讽,坦荡地面对着别人的热舌头、冷唾沫,让他们去说,去诬蔑,去以为……”。

然而现实生活给了我太多否定与困惑。
尽管我看到了世界仍存在诸种弊病,可是我不敢反抗,也无法反抗……
在先生的悲叹里,我也清晰感到自身那无可奈何的悲叹。
以先生为师,能真学到先生吗?可能太沉重,我们背负不起……
我想这兴许也是对的。
作为青年人,我只希望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尽力使生活充足有益,又何必人为去加重生活的砝码……
我们没有必要脱下T恤潮服,换上长衫,把自己关在“铁屋子”里,去体味那一份苦涩。
当然,我们也不怕生活的沉重,也决不会轻意去逃避。
我们欣赏先生那种面对现实,正视现实的精神,但为何不能更超脱一些,多一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宽容?
平等与和睦不也是先生所努力追求的吗?

当然,我们也应该理解先生,学习先生,但不应该用先生背负的历史包袱来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以此来追求一种悲剧式的精神境界。
少一点一成不变的顾虑牵挂,多一些创造未来的高瞻远瞩。
这样,我想先生也不会斥责我们的莽撞。
按照一个固定的标准与模式去生活是可悲的,我宁愿让自己的心去流浪寻梦,也不去模仿他人生活。
我想,我从先生那里得到的不是智慧,也不是热情,而是一种毅力,一种促使我们一步步向前走而决不停留下的力量!
“遇见深林,可以辟为平地;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
这对于正在刻苦学习、奋斗,不久也将步入社会的我们来说,便是极大的收获!
以先生独立不依的精神与奋然前行的毅力,尽可能少地为自己设立羁绊,开拓自己的道路,或许这就是先生对于我们的至重寄托。

先生踯躅于荒原之中,孑然回顾,苍茫无及。这是一幅极富于象征意义的生命图像。
没有对话者,这是思想者最大的孤独;无法直面的人生,这是思想者永恒的困惑。
在孤独这座祭坛上,几乎所有伟人与思想者都要走上它,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生命造型是一群甘于孤独的“羁旅者”。
在先生这样的大境界面前,我不过是一个蹒跚学步的稚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