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帝陵,在选址上有怎样的讲究?

概要:
帝陵是中国古代社会礼仪的最高工程体现,帝陵的选址又有怎样的实用讲究呢?
其一 地理讲究
被称为“东方帝王谷”的咸阳塬从地质构造来看,南有秦岭褶皱造山带,北有陕北地台,属于地堑型构造。渭水穿流其间,形成了广袤的冲积平原。 从秦汉到隋唐以来的72座帝陵墓坐落其间,多位于潜水水位埋深大于50米的区域。这可以得出结论:帝陵选址一方面地势较高,含水岩、泥质多。透水差,墓穴不容易被水淹;另一方面地形卡阔平坦,交通便利,运输物料就更轻松,也更容易安排陪葬区域和陵邑。

地堑型构造

咸阳塬
其二 礼法讲究
如位于咸阳塬的西汉帝陵就是按照昭穆制度来分布的。礼法作为封建时代的最高规则,是连皇帝也能约束的存在。

昭穆制度
注:
昭穆制度是指宗庙制度之一,是古代宗庙的排列次序。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
其三 个人好恶
有时候皇帝的个人好恶也决定了帝陵最终选址的位置。比如秦陵,过去文献中会说这里南倚骊山,北临渭水,巧妙地利用周围自然环境。然而秦陵考古队在历经50多年的研究后发现,这地方不适合建陵墓。秦始皇实际上选了一个非常不理想的位置,比如秦始皇陵原始地貌走势东南高、西北低,所在的阶地南部有多道山涧峪口。每逢下雨,山洪暴发。地表径流一泻而下,这就会直接威胁陵墓。秦陵不得不直接建筑一道长达3500米的防洪堤来掩护陵园。然而200年后的西汉后期,洪水冲毁了防洪堤,“洗劫”整个陵区。遗物、遗迹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
其四 例外
比如元朝帝陵。在《元史》中记载了一个神秘的地名——起辇谷。传说蒙古帝国和元朝历代君主都葬于此,位置至今都没有确定。有学者据《蒙古秘史》推断,起辇谷或许是古连勒古山的汉语雅译。而古连勒古山旁边的不儿罕山中有一个被称为”大禁忌“的地区。1989年日本”三河“考古队曾在这里使用超声波仪器发现了1380个可能的蒙古贵族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