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鬼之刃收鞘时

《鬼灭之刃》完结了,我不觉得这是个新闻,就没有着急发表意见。现在大规模的讨论都已经结束了,我觉得能在这里稍微写上一点。
《鬼灭之刃》这个名字,我其实不怎么能接受。因为日语原名是《鬼滅の刃》,如果换成中文的语法,意思应该是"斩杀鬼的刀",如果就按汉字顺序去理解,会觉得是不是有一把叫做"鬼灭之刃"的宝刀,让人有点不明觉厉。但我对日语和翻译都没有深入的研究,单纯就是埋怨一下某正版的译名。
至于剧情也没什么新意。男主家被鬼袭击,家人被杀,妹妹被变成鬼,为了找寻拯救他妹妹的方法以及为家人报仇,他踏上了修行复仇的路子。说是这么简单,实际上漫画剧情就是这么简单。男主几乎经历了一切热血漫的套路剧情:找到了师傅,引入战斗体系,修行,找到同伴,打小怪练级,故事展开,进入决战,男主觉醒了某种天赋(往往与父辈什么的产生联系),击败最终敌人,大团圆结局。如是而已。至于画面水平,有些评论觉得分镜技巧远不如老一代漫画家;我自己也算是从头看到尾的读者,我只是感觉战斗风景有些杂乱。至于人设设定,我只记得女性角色的祢豆子,以及众多"鬼杀队"的男性成员引起过一段同人创作风潮。对于人设和漫画分镜,我只有感觉而没有理论,就不高谈阔论了。
虽然一切都没有什么新意,但是这部作品没有完全走老路子。我说的是这部漫画的结局:在最终话出来之前,有图透显示出背景变成了现代都市。于是有一些人开始说:鬼灭要走老路子了,要拖长剧情烂尾了!一些自媒体也鹦鹉学舌这么说,我虽然无法恭维他们的文笔,但是他们的担忧却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这部漫画是在少年JUMP上连载的,这部杂志诞生了很多名作,诸如《死神》《龙珠》《火影忍者》一类耳熟能详的IP,但是这个体系又是很不健康的,作者的权利往往很小,编辑的权利常常很大。所以就会有很多热门作品为了撑门面,而强行拖长剧情。到了这个地步,往往会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不断编出新的敌人让主角团去对抗,比如《火影忍者》《死神》一类的;另一种就是不停地扩大世界观,有时候主人公最初的目标都已经不怎么重要了,比如《海贼王》《猎人》一类的。这种畸形的产物往往使作品战斗力无限膨胀,旧角色为新角色让路。有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失去一些老观众的支持---毕竟他们想看的已经都不在了。

这当然是与产业体系和日本文化有关系的,对此我没有足够的知识在随笔中说清楚这个产业链。一是一种东亚文化的共性:就是子承父业,男高女低,最开始看有点意思,但仔细想一想就觉得不怎么让人舒服。二是一种武士道的牺牲精神,在热血漫画里总有一些角色会为了某种理念或者某个人力战而死,或者牺牲自我换取强大的力量如是云云,这种精神在所有民族和国家里都有体现,但联系到日本国,总会让人想起一些不愉快乃至悲惨的历史;小时候看漫画还会觉得热血沸腾,现在则要常常多一个心眼了。
不管如何。《鬼灭之刃》适时完结了,没有更强的敌人出现,没有子承父业,主角的目标达成了,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我确实有那么一点感觉,感觉"意犹未尽",感觉这作品是不是"烂尾"了。但后来一想,背后可能是资本而不是文学理论,许多作品,动不动就是抛出一个宏大的世界观,一堆错综复杂的势力和超能力,而不顾最终能不能将故事圆回来。在我看来,以上的那种做法是商品的逻辑,而不是文化创作的逻辑,诚然后者要靠包装成前者让作者能够吃上饭,但是背后有一些还是不怎么一样的:商品强调的是一种破坏:一种破坏固有思维(反转剧情),破坏人们预计的心理(不断出现的强大敌人),破坏人们的认知屏障(不断扩大的世界观),是一种强调短时间的感性的力量;但文化创作在我看来,强调的是一种构建:构建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世界观,构建一个有理有据的人际关系网,构建一种符合逻辑的剧情走向。这二者实则没有什么高低之分,实际上很多文学名作也是接受了"破坏再构建"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但是在一些体系里,往往是前者压倒了后者,有时候也会有后者压倒前者的事情出现。
《鬼灭之刃》在我看来,不能算是顶级优秀的漫画,但能算得上是"合格的文学创作",因为她至少在有限的篇幅内说好了一个故事。反例当然也有很多,比如一些连载时间过长的漫画作品,在我看来已经解构为"一次次更新带来的猎奇感"而不是故事本身的理性构建,近些年来也有一些滑铁卢的原创TV动画,他们的问题则是:"僧多粥少",有宏大的世界观和剧情的野心,但是奈何篇幅有限,结局通常不尽如人意。我现在还是不清楚吾峠呼世晴老师主动完结她作品的用意,也不知道少年JUMP目前的编辑体系与运营方向。在互联网与短视频兴起的现在,传统纸媒和中长篇创作确实陷入了困境。我没有足够的自信说后者能够赢出,但是我觉得有一种东西,可能最终是所有说故事的人与媒体的终极目标,那就是"把故事说好"。可惜我不能说好这个故事,无数文学理论研究者也没有自信说好这个故事,未来呢?自然也说不好。

无论如何,灶门炭治郎与他朋友的故事真的结束了,是时候该让他们退场了。在商业的逻辑里,这个故事恐怕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但作为普通的读者,这个故事倒没必要那么快扔掉。我想起了小时候读福尔摩斯时,那个男人在解决一个案子后,华生用诗歌形容他的满足:
笑骂由你,我自为之;家财万贯,唯我独享。
无论创作者,还是读者,有时候都需要这样的"得意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