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体系为什么需要事故致因理论(也即模型 )支撑?
安全工作实际就是事故预防工作。事故可以定义为损失1个工时、1块钱的事件,也可以定义为损失1个工作日、损失100万元的事件,总之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就是安全管理的范围)要预防事故、要做安全工作就必须给事故一个明确的定义,否则就没有明确的目标,安全工作是绝对没法做的,或者说即便能做也是工作浮在水面上,一头雾水。当然在给事故定义时,还必须得规定事故的始末时刻,否则也是没法工作的。这样,事故(即事件)就要有三个要素,所在组织、损失量(英文是harm,应为损害量)、始末时刻,这样才能开始预防事故,因为事故明确了,安全工作有目标、可以有的放矢了。
建立了目标之后,要预防事故,就得解决事故原因,可能的原因都识别出来、消除掉,这样就能预防事故。这就必须得有一个事故致因理论(模型)作为根据,因为不同的事故致因模型上,事故原因的名字、含义都不一样,必须得固定一个说法、固定含义,也就是选定一个模型,不然大家是没有共同语言的,没有共同语言就不可能步调一致、也无法实现单位的安全工作目标。
从风险管理角度来说,要降低风险,首先就要识别危险源。以往识别危险源,多数是靠感性认识的,一个物体一个状态或者一个行为,不同的人感觉不一样,有的人认为是危险源,有的人认为不是,这样危险源不确定,风险管理也就无法进行,即便进行也是效果十分有限,很多的安全评价项目,效果大家都是知道的。理论上已经证明,危险源等于隐患等于事故原因(这个信不信由你了),事故原因在事故致因模型上是固定的,要是利用事故致因模型识别危险源,那危险源就是固定的,大家对危险源的识别就有统一标准了,风险管理可以顺利实现。
此外,安全文化,不安全行为等等这些炙手可热的名词的含义,在每一种事故致因模型下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所谓统一的科学定义,那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综合上述,一切安全相关事情及其管理办法,也就是安全管理体系里面的东西,没有事故致因理论或者模型的支撑, 那都将是无根之草。无根之草你知道吧,也不会马上死掉,但是能活多久,那就观察着看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