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阻断钢铁洪流的天降铁雨——现代子母弹药之简析

2020-10-25 13:07 作者:冰封之龙  | 我要投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和装甲车成为了陆军作战的决定性力量。由于装甲战车集机动性、火力和防御力于一身,可以免除大部分非直射反坦克武器的打击,所以成为了突破防御的最尖锐的矛头。在二战结束时,苏联和美国分别拥有30000辆和70000辆装甲战斗载具,分别位居世界第二和第一(注1)。不过,苏联人很快就在坦克数量后来居上:在1946,1947年,苏联补充了12000辆T-34-85,还很快推出了T-54 1946型并进入大批量生产。由于苏联并未将T-54部署在欧洲前线,也未派遣到朝鲜战场之上,欧洲人一直到斯大林死后才粗略了解苏联坦克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在1956年匈牙利危机后才正式测量了T-54坦克的基本数据(通过测量一辆匈牙利起义者驾驶到英国大使馆的T-54取得,但炮塔装甲测量失误,导致后来欧美陷入了极大恐慌,不得不开发出著名的L7 105火炮对抗)。同时,面对每年都在不停建设坦克的苏联(苏联在1950-1990年间的40年几乎没有暂停建造坦克,平均年产量超过3000辆,其中有不低于50000辆出口到海外),欧美不得不思考如何利用坦克之外的手段处理掉这些可怕的装甲洪流,于是便有了本篇的内容。

注1:在此要纠正一个大家习以为常的数据:苏联二战结束时苏联装甲车总量是低于美军的。苏联二战时生产了100000辆装甲战斗载具,其中T-34制造了50000多辆,重型坦克超过10000辆,自行火炮20000辆,T-70等轻型坦克约15000辆,战前还有20000辆BT和T-26一类车辆,但由于极其高昂的损失,仅T-34全系列在二战中就付出了44000-48000辆的损失,以至于目前存世的T-34多为1944年以后生产的T-34-85,在1941-1943年累计32000辆的T-34-76存世极少,在1945年统计苏联全部装甲载具合起来也不过30000辆(其实45年还是生产了一大批武器的,因为据朱可夫《回忆与思考》,1944年末欧洲战场的苏军约670万人,106700门火炮和迫击炮(绝大多数都是ZIS-3和其他低于76口径的火炮和低于82口径的迫击炮),2677辆喀秋莎火箭炮,118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4700架飞机,不包括从美国进口的半履带车等其他装甲车辆,可见刨除柏林战役的损失,苏联当年还是净增加了一万多辆坦克和更多的装甲车),八月风暴行动的远东苏军还有不少使用BT坦克的;而美国不仅生产了48000多辆M4谢尔曼,还有大量的其他轻型坦克、M10/18/36坦克歼击车和更多的M2/M3半履带车,在欧战中折损的全部战车不高于20000辆,对日战场损失战车不多余5000辆,所以终战之日美国剩下的军队规模远大于苏联,无论是人数(1200万美国动员兵力仅40万死亡,而苏联1944年欧洲有670万军队,远东对付日本有200万军队),飞机(苏联1945年飞机不足30000架,而美国海军终战都超过这个数目),坦克都低于美军,仅有火炮占有优势,但苏联绝大多数火炮都是低于76mm的火炮和低于82mm的迫击炮

杀伤性集束炸弹——杀伤人员和摧毁坦克的“钢铁冰雹”

在火器使用远小于口径的子母弹历史相当久远,其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火枪时代的“铁砂弹”,如今的猎枪和霰弹枪打出的霰弹就是他们的直系后代。在18世纪,欧洲人率先将这样的“大口径霰弹”放在了火炮上,构成了一种落地开花的炮弹——榴霰弹。榴霰弹就是当代集束炸弹的前身,也一直沿用至今。

一战和二战时代各种榴霰弹

不过,霰弹也好,榴霰弹(也包括目前的预制破片弹,钢珠榴弹)也好,发射的都是实心的小弹丸,只能对无装甲目标造成伤亡。二战中虽然出现了日本人“三式弹”这样的燃烧纵火榴霰弹,但是仍然不具备对有装甲目标的破坏力,因此为了打败钢铁洪流,势必需要一种能够爆炸的弹丸。

德国SD-2“蝴蝶炸弹”被认为是当代集束炸弹的始祖,但是它本质上仍然是反人员弹药

就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有人意外想到了德国人二战时用过的一种反人员子母弹——SD-2蝴蝶炸弹。SD-2代号表明它是1种2千克的子母弹,还有更大一号的SD-10 10千克子母弹也被一起研发出来。它平时集中转载在一个大桶型的炸弹中,此时它的战斗部被一个圆柱形盒子包裹起来。在炸弹投放后,大铁桶解体,小炸弹被释放出来,然后在弹簧作用下,圆柱体自动展开,形成一个十字形的“减速伞”减慢速度,并让炸弹垂直落向地面。炸弹战斗部可以采用延迟引信(有几秒钟的短延迟引信和30分钟长延迟引信)和触发引信,落地(或者空爆)后225克的高爆炸药就可以对10米内的敌军发射致命的破片,并毁坏一些无装甲设备。这种弹药德国人只是少量使用在不列颠之战和巴巴罗萨行动之中,并未有什么明显成果。不过这种“大炸弹投小炸弹”的设计倒是给50年代的美国人以启发,他们先是照猫画虎画出了M83式反人员集束炸弹,然后以此开发他们的集束炸弹。就这样,美国人逐渐成为了如今的“集束炸弹狂魔”。

(其实二战还有一种声名狼藉的集束炸弹,即苏芬战争的“莫洛托夫的面包篮”,只不过由于弹体利用率不高,子弹过大,后世很少采用这样的集束炸弹设计)

苏芬战争中苏联以这种携带61枚燃烧子弹的集束炸弹空袭芬兰城市。以烧毁大片民宅,当芬兰指责苏联空袭平民时,莫洛托夫竟然称之为“这是苏联为贫苦的芬兰工人投放面包”,因此得名“莫洛托夫的面包篮”,同样芬兰人也把用来摧毁苏联坦克的燃烧瓶称之为“莫洛托夫鸡尾酒”,算是对他的“面包篮”的回应

到了越南战争时,美军集束炸弹已经有所心得,因此他们立即将大批集束炸弹用于越南战争之中。

BLU-3 “菠萝”子弹
菠萝炸弹通常填充在这样截面为三角形的SUU-14散布器内,构成CBU-14集束炸弹
集束炸弹的结构
越南战争时美军CBU-100 石眼炸弹,适合反装甲任务

当代集束炸弹原理和二战时基本差不多,首先战斗机或者其他运载工具带着装满集束炸弹的散布器飞向目标上空,然后丢下安有定时引信的散步器,散步器下落一段时间后密封口被炸开,里面小型炸弹立即飞出,然后在弹簧力量下展开稳定翼面垂直下落,直到落地爆炸。这样一来,密集的小型炸弹就可以对人员和坦克造成极大破坏。

以美国越战开发并沿用至今的CBU-100 (海军代号MK 20)石眼空射集束炸弹为例,该炸弹重达490磅,内藏247枚600克的MK118子弹,落地后可以击穿190mm的坦克顶棚装甲。在1991年沙漠风暴行动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攻击机投放了15,828 枚CBU100集束炸弹,空军投放了5,346 枚,海军投放了6,813枚,合计投放 27,987枚CBU100集束炸弹,如果这些散步器100%释放,那就意味着6912789枚MK118子弹落在了伊拉克人的头上。

除了使用航空器(有人飞机,无人飞机,JDAM滑翔炸弹、巡航导弹)投放投放杀伤性集束炸弹外,还有多种手段可以大量发射集束炸弹,下面举例如下:

M270火箭炮反装甲集束炸弹的小型子弹
M270共架发射的MGM164可以发射集束战斗部和集束巡飞弹

因此,得益于集束炸弹技术的推广,现代大型弹药可以一次性投射更多的子弹到敌人的头上,造成严重的伤亡,同时,由于集束炸弹可以一次性覆盖相当区域,极其适合拦截坦克集群,避免了以前俯冲轰炸投放炸弹命中率低下问题。

随着技术的发展,过去无制导杀伤性集束炸弹已经逐渐被集束末敏弹所取代。末敏弹顾名思义,是在传统集束炸弹安装控制单元,同时利用质心或其他控制系统让战斗部下落途中具有一定的机动性。末敏弹解决了过去集束炸弹单个子弹效率不足,地面哑弹残留多的问题,可以更加有效对付移动中的装甲集群。而美国在MGM-164 设计的“集束巡飞弹”,更是末敏弹的进一步升级型,当然对于数据链和成本要求更高。

blu-108末敏弹,下落到一定距离后释放4个战斗部,寻找目标并将其摧毁
中国120mm迫击炮末敏弹,一个迫击炮弹可以装入1-2个末敏弹,目标点释放出来

空中/火箭布雷——让敌人进无可进退无可逃

集束炸弹虽然有效解决了对付坦克集群的问题,但是它必须依托情报手段为它指出敌方进攻部队的位置才可以发射。为了有效封锁敌方前进和撤退路线,人们利用集束炸弹技术,开发出了空中布雷/火箭布雷的技术。

航空布雷/布水雷技术早已有之,但是比较笨重

严格来说,空中布雷并不是一种新技术,早在二战时代,美军就用B-29在波罗的海和日本沿海大量布雷,彻底阻断了德军和日军的海军训练和近海运输,现在美国也经常训练空中布设大型水雷的技术,如上图使用MK-84 2000磅炸弹弹体改装的2000磅水雷。不过,这种空中布设水雷的体积过大,不适合对付陆军车辆,因此集束炸弹和火箭布雷车布设的通常是反步兵和反坦克地雷。

英国HB 876航空地雷
狂风携带JP233集束炸弹,每个集束炸弹内可以加装215枚HB 876航空地雷
2020年西藏军区新型火箭布雷车
中国84式空投地雷,也可用火箭布雷车释放,在利比亚冲突广泛使用

航空布雷和火箭布雷车技术大大提升了布设地雷的效率和面积,甚至可以在敌人后方布雷,打破了地雷只能在我军控制区使用的惯性思维。而且,航空地雷和火箭布雷不但速度快,距离远,而且最重要的特性是随机性极强,落在地上的地雷杂乱无章的分布,不能采用对抗传统人手埋设的地雷阵的手段破坏,只能小心翼翼的清理。

在中越战争中,中国广泛使用了火箭布雷车,可以在几分钟内迅速的在新占领的山头前线布设几百米宽的雷区,让越南夜间渗透和白天总攻变得尤为吃力。在2007年以黎战争中,以色列在撤兵时,报复性的向黎巴嫩和以色列接壤地带投放了大量地雷,以阻止真主党对以色列的追击,致使黎巴嫩南部地区地雷众多,不得不花费大量维和力量去排除。目前,火箭布雷和航空布雷仍然是各国重点发展的装备,在最近混乱的利比亚战争中,就有人使用从中国进口的火箭布雷设备和84式空投地雷。

由于空投地雷,火箭地雷的广泛列装,苏联和后来的美国坦克都不得不广泛配备除雷推土铲,来破坏敌方扔下的地雷阵。同时,各国工兵也把过去的爆破索、爆破筒升级为火箭除雷车,以一次性炸开一条安全通道。

M1坦克底盘改装的装甲推土机,配备扫雷铲
59坦克改装的火箭扫雷车

特种集束炸弹——让对方无所适从

除了传统意义的集束炸弹、航空布雷外,还有很多的采用集束炸弹技术生产的特种炸弹。举例如下:

1、生化武器弹头

MGR-1 诚实约翰 战术导弹集束化学战斗部。可以大规模释放VX毒气
155 VX毒气弹头

冷战时各个国家都囤积了大量的毒气弹,如“毒气之王”芥子气、神经毒剂VX,沙林毒气等。由于毒气弹高温高热会分解失去毒性,加之受到风力,降雨量影响较大,因此各国纷纷发现如果是一个大炸弹灌满毒液,丢出去后只能污染一个狭小区域,所以他们便把毒气弹改为集束炸弹。《勇闯夺命岛》里美国叛军劫持的便是VX毒气弹,只不过剧作者为了看起来更为“生动”,人为的把无色透明的VX改成了类似氯气的黄绿色,但是基本上保留了毒气集束炸弹的外观特征。

《勇闯夺命岛》的VX毒气弹内的子弹丸,其实VX本体是无色透明的,摄制组人为的将其设定为绿色(因为氯气是绿色的,使得公众以为毒气都有颜色)

2、石墨炸弹

BLU114B石墨炸弹

知道1999年科索沃战争的朋友,都知道在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后不久,美军为了瓦解南联盟的抵抗意志,对其投放了大量的石墨炸弹。其实石墨炸弹并不是一个一个炸弹,而是一种集束炸弹。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广泛使用了BLU-114/B石墨子炸弹,可以使用各类散布器(集束炸弹外壳、AGM-154战术导弹,BGM-109战斧导弹)发射,在敌方上空爆裂后,大量石墨纤维就会渗透到供电系统之内造成大面积短路,并且难以排除(南联盟一座变电所就花费了500名电力职工15小时去恢复)。在几次战争中,石墨炸弹先后彻底摧毁了南联盟和伊拉克全国的电力供应,在这个以电力为核心能源的世界里,断电后人们什么也做不了,所以这两个国家的民心全面瓦解。

3、宣传弹

传统宣传弹只是在铁壳里面装满传单对敌人发射,但是外壳破裂后就会随风飘散。所以美国人设计了LBU-30集束宣传弹,让装满传单的卷轴筒落到地面附近再散开,避免宣传单被风吹走。

4、补给弹

航空补给是拯救被困军队有效的方式,二战就有广泛的为被合围部队提供航空补给的例子。不过,传统用降落伞投放的弹药箱很容易被风吹到敌人占领区,使得我军无法获得相关物品。所以后来各国参考集束炸弹“大炸弹小分舱”设计,设计出一种带有降落伞但不会分裂的“集束炸弹”,里面可以塞入较小的物品,如急救药、密码本、轻武器弹药和食品等,发射到友军那里。

5、反跑道炸弹

JB233布洒器也可用SG 357反跑道炸弹

由于飞机跑道长度很大,炸出一两个弹坑很容易被修补,所以最好的手段就是炸出一大串弹坑加大修理难度。所以英国人在前文所述的JB233布洒器中搭配了30枚SG 357反跑道集束炸弹,可以在敌方跑道上炸出一排弹坑,同时再布设215枚HB 876地雷阻止对方修补跑道。

集束炸弹之恶——恶魔之卵

虽然集束炸弹极大的提升了作战的效率,但是集束炸弹——尤其是航空布雷弹为战区的人民带来了惨重的灾难。

未能展开的集束炸弹,形成了一地哑弹
集束炸弹的残骸
未爆炸的集束炸弹随时可能危害人民生命

众所周知,炸弹不可能100%引爆,一般来说,航空弹药的哑弹几率在15-30%左右,而集束炸弹由于每个小炸弹都需要独立引信,因此一发集束炸弹产生的哑弹会远多于普通炸弹。如前文提到的CBU-100集束炸弹,247枚子弹如果按照20%哑弹计算,则一枚炸弹就能产生约50个如同手榴弹那么大的哑弹。这些哑弹在战场上很快就会被尘土掩埋,在之后成为可怕的未爆弹。每年都有很多平民因为接触到这些未爆弹而付出伤亡,尤其是好奇心较强的小孩,他们往往会捡起未爆炸的集束炸弹把玩,然后造成灾难。

2010年,北欧国家发起了《禁止集束炸弹条约》,并获得了103个国家的支持,不过这103国家绝大部分都不能生产集束炸弹。因此,《禁止集束炸弹》公约如同《禁止核武器公约》、《禁止地雷公约》一样,由于得不到中美俄等主要生产和使用国家支持,其实属于“太监企图给皇帝戴套”的文件,在现实中不但没有任何约束作用,反而促使各大国家变本加厉研发更多的集束炸弹。如今,美国几乎航空弹药已经有50%以上都是集束弹药,中国和俄罗斯也达到了20%以上,所以基本上你要是翻开看国际热点新闻,基本上都是“XX地区使用了集束炸弹”,不要以为这是有意违背公约,是因为本身那个公约就没能限制住主要的生产和使用国家的手脚。


阻断钢铁洪流的天降铁雨——现代子母弹药之简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