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安瑞《文化中的政治:戲曲表演與清都社會》 摘要

郭安瑞《文化中的政治:戲曲表演與清都社會》 摘要
本書作者郭安瑞專攻清代、民國文化社會史,包含都市文化、戲曲表演及社會性別研究。本書以關於戲劇的文本(花譜、子弟書、曲譜)為主軸,看待清代社會在滿漢、貴賤與花雅,甚至是國家權力與商業利益之間,對其的發展與變遷,並且提出戲曲所營造的公共空間問題,並用戲曲史、都市史、社會性別史等研究方法。本書共分三部分五章,從觀眾與演員、場所與劇種、劇本與表演,三個部分作為文化的黏合劑,提供北京社會橫跨各層面的公共話語場所,亦包含充滿爭議、競爭與衝突的公共空間。
第一部分觀眾與演員,從戲迷與花譜討論,在商業戲園的發展下,花譜除彰顯戲迷的戲曲品味,也透過文學修辭產生性別(男旦)書寫借用與挪用,亦作為京城伶人的導覽及花譜作者自我書寫再現,並且透露出老斗、商賈品味不能與行家美學相比。
第二部分場所與劇種,第二章都市戲曲、跨界現象和國家監控:首先本章從分別藉由茶園(商業戲園)、廟會與堂會三個都市戲曲展演場,討論在滿州之道下,旗人跨界參與「漢人陋習」的現象、性別界限與國家權力監控,茶園因公然向權威界限挑戰,受到懷疑與監控,到清中葉王朝權力衰退,維持界限的努力亦消弭;廟會則是在性別界限中較能包容女看客公然出現的場域;而私人性質的堂會,國家無能力對其進行界限的干預,而在皇室成員中亦出現雙重標準的現象。
第三章戲曲劇種、雅俗排位和朝廷功俸,雖然清廷在場域控制上受挫,但仍然有效影響演出內容。在地方戲曲成為主流背後江南菁英、朝廷與百姓之間共同形塑,亦有政治上文化角力,到花雅之爭,遂以皮黃地位的上升,因朝廷贊賞,自我內容約束,太平天國導致江南地區雅部崑曲地位下降,使得北京成為重塑戲曲的重任,即京劇。而在管束減弱的情況下,民眾可以透過挪用與改造,使得劇種達到其所需的情感投射。
第三部分劇本與表演,第四章訴苦劇及其性別傾向,以分析《翡翠園》抄本為例討論創作要素、故事梗概、作者價值取向。本戲劇情曲折並對混亂的社會秩序做出指責;而以往認為在清代道學與專制下消失的情教(泰州學派支持的純情浪漫暢想),其遺跡則存在於訴苦劇中,透過劇本靈活切換演出,以躲過公開審查,私人情感在大眾前展露,若將各版本放入具體的表演氛圍中,其則成為有針砭傷感與色相的社會怨訴。但運用女性化傾向的訴怨則在清中葉後因國家政治需要逐漸為新的男性化道德秩序取代。
第五章「嫂子我」戲中的色情與暴力,嫂子我戲大都源自水滸傳,主要講述勾結嫡親義兄不得,轉而私通他人,而被懲罰的故事,其中色情與暴力是主要的看點。本章首先梳理《水滸記》、《義俠記》、《翠屏山》的故事梗概,再者書寫觀眾體驗,再次隨著18世紀宮廷對其挪用改編,強調報仇的男性控制權,而到19世紀中期皮黃戲回復出軌到男性報復的完整敘事,相較於乾隆時期則偏向容忍暴力而非色情的敘事。不過實際表演劇目可能因需求而變動,但整體而言皆推廣審美與道德意義上的男性氣概。
尾聲,清史研究不能跳過京劇,伴隨滿漢文化、國家權力與商業利益,商業戲園折射出前兩者的緊張狀態,又因私人的慾望模糊公共空間的公私界限,運用舞台「搬演」跨越社會與性別秩序,即便這樣的顛覆未對國家產生挑戰,但亦受清廷的約束,因此劇團為迎合權力與民眾的喜好,形成自我審查,所以未形成對政治秩序討論的公共空間。到了太平天國時,江南等地域劇種,因南北通路被阻斷,使得皮黃發展,則承載一套事先繪製的道德規範。
--------------------------------------------------------
書評
本書運用性別史、戲劇史與社會史等視角,引領我們清楚理解18-19世紀的清朝滿漢之間的文化競爭,在當時的脈絡下,滿人領導層對於自身滿洲之道,逐漸被江南士人的精緻文化涵化時,所產生的政策轉變,不論是對滿人的禁戲,還是實際上的雙重標準,此外本書援引的史料,並非只囿傳統戲曲研究的戲文流變,圍繞在劇場活動周圍的所產生史料,如花譜、子弟書、文人筆記,還是官方編訂戲文等,都使得本書更能還原清代北京的城市生活;而在戲文與記載看客觀感的史料,也在體現傳統戲曲,對於性別的概念,是一種展演的過程,而且在國家權力與商業市場中是可以靈活轉換的。
最後本書提出關於公共空間的問題,其解釋是因太平天國之亂,而導致國家權力介入戲園,使得民眾仍舊無法對時政產生批評云云,但我認為此觀點可能忽視歐洲社會產生公共空間的脈絡,將其套用在清代則有削足適履的狀況了。
-----------------------------------------
後記
研究戲曲最好還是去看表演,嫂子我系列不錯,推薦義俠記,看完之後,再去看原作小說。
超級遺憾沒聽到郭安瑞的演講,他的研究完全對我是我的菜,崑曲與清代社會。根本就是我目前在從事的事啊 滿文學習加崑曲社
我要去當陳摶了。晚安
累哇歷史 2021.3.2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