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47、产业革命
【本文转载自《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徐禾主编】
【如有错漏或其它问题,欢迎指正】
47、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又称工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转为机器大工业的过程。它发生十八世纪末叶到十九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基础就是通过这个过程建立起来的。
产业革命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资产阶级为了追逐最大限度的利润而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必然结果。此外,当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发展也为产业革命提供了条件。首先,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建立,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迅速扩大和生产技术的大发展扫清了道路。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其次,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广泛发展,为机器的大量发明和广泛采用提供了技术准备。在工场手工业中,由于实行了细密的分工,产品的生产过程被分解成许多简单的操作。与此相适应,劳动工具也变得更加专门化,这就为把一些简单而又效率很高的工具连结成为机器提供了可能。第三,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也对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上述条件下,资产阶级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纷纷采用先进技术,使用机器生产,结果便发生了改变当时整个社会物质生产基础的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继英国之后,法、德、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在十九世纪中叶完成了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不仅是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而且也包含着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它引起了一系列十分重大的社会经济后果。
产业革命使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使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增长,这就大大增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使资本主义能够迅速地战胜封建经济和小商品经济,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
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程度空前提高,但与此相伴而来的,却是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这就必然要导致生产的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日益尖锐化。
产业革命也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进一步尖锐化。机器大工业的广泛发展,造成农民、手工业者的大量破产,他们在丧失了生产资料以后,只好去充当雇佣工人,这样便迅速壮大了无产阶级的队伍。同时,大机器工业的发展,又引起了许多巨大的工业中心的出现,使工人群众在工作和居住方面日益集中。这就大大加强了他们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他们之间的团结。无产阶级作为与资产阶级相对抗的独立的阶级力量终于最后形成。此外,大机器工业的发展和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使广大工人群众完全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并成倍地加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因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急剧地尖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