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45、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

2022-04-13 08:55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徐禾主编】

【如有错漏或其它问题,欢迎指正】


45、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

  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是以分工和手工技术为基础的一种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在西欧,工场手工业盛行于十六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末叶,它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我国在明代,已经有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萌芽,而在鸦片战争以后,则有了较明显的发展。

  工场手工业是以两种方式产生的。一种是资本家把不同行业的手工业者联合在一个工场里,让他们分工协作共同生产一种商品。例如,马车工场就是这样,其中有木匠、铁匠、裁缝等等,他们分别制造马车的各个部分。另一种是资本家把同一行业的许多手工业者组织在一个工场中,让他们进行分工,并在互相衔接的工序上分别从事不同的操作。例如,制针工场就是这样,在这里,原来制针的手工业者现在只专管制针的个别工序,如打眼、磨尖等等。

  工场手工业由于实行了分工,所以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比简单协作具有更大的优越性。第一,分工的结果,每个工人长期专门从事某一种操作,这对于提高他们的熟练程度和积累经验有很大作用;同时,还可以避免过去那种因变换工作而造成的时间浪费。第二,由于实行分工,劳动工具也会越来越专门化,这可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第三,由于把原来各种分散的手工业者组合在一个工场里,因而可以缩短产品制造上所经过的各个生产阶段的空间距离;同时,还可以把原先在时间上依次进行的各个生产阶段改为在空间上齐头并进。此外,实行分工还必然使上下工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每道工序上的工人都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否则就会打乱整个生产秩序。这不仅会大大加强劳动强度,而且也迫使每个工人必须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完成自己的操作,这就使每个工人的劳动更加具有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使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阶级对立日益加深。工场手工业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因而资本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可是,它给工人阶级带来的却是无穷的灾难。在资本主义分工的情况下,由于工人长期从事一种局部的、片面的操作,因而他们的身体就会畸形发展,产生各种职业病。不仅如此,由于工人终生只从事某一种单调而沉重的体力劳动,因而会逐渐丧失作为一个独立生产者所具有的那种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知识、判断力和意志,生产上的智力会变得十分贫乏。还有,工场手工业势必会在工人中间造成劳动力的等级制度。那些被长期安置在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种或工序上的工人,变成了熟练工人;而那些长期被安置在技术要求较低的工种或工序上的工人,则变成了非熟练工人。与工人之间技术上的等级差别相适应,他们的工资收入上也形成了等级差别。这种情况对工人的团结是不利的。最后,工场手工业的另一个重要结果,是使工人变得只会从事某一种局部操作,而再也不能自己单独制成一件成品。由于这种原故,所以使得工人对资本的依附性加强了。

  在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工场手工业为机器大工业所代替。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45、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