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46、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
【本文转载自《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徐禾主编】
【如有错漏或其它问题,欢迎指正】
46、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
经过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资本家在生产中广泛采用机器的结果,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单位商品的劳动耗费大大减少,因而商品价值大大降低。资本主义正是凭借着机器生产的这种优越条件,彻底战胜了封建经济和小商品经济,而使自己变成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
然而,资本主义并不是无条件地使用机器的。假如仅仅为了减少劳动耗费和降低商品价值,那么,只要生产机器所耗费的劳动少于使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机器就是有利的。但是,由于雇佣工人的一部分劳动即剩余劳动是不给报酬的,劳动力的价值比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要小得多,因此,上述条件对资本家来说便远远不够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有当机器的价值低于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时,资本家才会使用机器;否则,他宁肯多雇工人,而不使用机器。这就是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界限。
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给工人阶级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由于机器简化了操作过程,使得体质较弱的劳动力参加生产成为可能,因此随着机器的广泛采用,便有大批的妇女、儿童到工厂来做工。从前,工人为了活命不得不出卖自己;而现在,却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了。所以,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所引起的一个重要的变化,乃是工人阶级地位的明显下降。
资本主义使用机器,不仅使大批工人遭到排挤,被打入失业队伍,而且使广大中小生产者因抵挡不住廉价商品的竞争而陷于破产。这样,便造成了越来越庞大的失业工人队伍,而资本家则利用失业人口的存在,迫使在业工人降低工资和延长劳动时间,以加强对他们的剥削。
资本主义使用机器,还必然会大大加强工人的劳动强度。工人完全成了机器的附属品,他必须跟着机器的运转而动作,只要资本家加快机器的运转速度或增加工人看管机器的台数,就会大大提高工人劳动的紧张程度。由于劳动的过度紧张,工伤事故大量增加,使大批工人变成残废、或者未老先衰、过早死亡。
随着机器的广泛采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也更加尖锐了。脑力劳动几乎完全由少数与工人相对立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进行,而压在工人肩上的则是沉重而单调的体力劳动。
本来,大机器工业的出现,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巨大胜利,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机器却大大加强了资本对雇佣劳动的统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机器就它本身考察会缩短劳动时间,但它按资本主义方式使用时会延长劳动日;因为机器本身会使劳动变得轻易,但它按资本主义方式使用时会加强劳动;因为机器本身是人类对于自然力的胜利,但它按资本主义方式使用时会使人类为自然力所征服;因为机器本身会增加生产者的财富,但它按资本方式使用时会使生产者变为需要救济的贫民”。[i]
[i]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