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每日新知】第一期:知识的诅咒——子非鱼亦非我

2021-07-15 20:00 作者:材驹驽麟  | 我要投稿

The curse of knowledge.

又译专家盲点。

借用一下权威的概念,所谓知识的诅咒就是,当你知道某件事后,你就无法想象自己是不知道这件事的。

1990年伊丽莎白·牛顿(Elizabeth Newton)在斯坦福大学所做的关于一个简单游戏的研究。

在这个游戏中,她把参与者分为两种角色:“敲击者”和“听众”。每个敲击者会拿到一张有25首名曲(针对美国人 民)的清单,例如《祝你生日快乐》和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每位敲击者要做的事情就是从中挑选 一首并通过敲桌子把这个节奏敲给听众听,然后让听众根据敲击的节奏猜出歌曲。

这个游戏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很艰巨。在伊丽莎白的实验过程中,敲击者敲出了120首曲 子的节奏,而听众仅猜出了其中的2.5%,也即120首里的3首。更有趣的是,在听众猜歌曲名前,伊丽莎白 让敲击者预测听众猜对的概率,他们预测概率为50%。 敲击者传递的信息40次中才有1次被理解,但是他们认为2次就有1次,为什么呢?

当一个敲击者敲打的时候,他听到的是他脑子里的歌曲。因为他知道那首歌的歌名,比如说“祝你生日快乐”,于是他的脑海里一直在循环着这首歌——不可能避免在脑中听到曲调。但是对听众来说,他的脑袋里没有“歌名”这个信息,他不知道这首歌具体是什么,也就听不到这个曲调——他们所能听到的仅是:嗒,嗒嗒,嗒嗒嗒。 做一个敲击者很难。问题在于敲击者已拥有的知识(歌曲题目)让他们想象不到缺乏这种知识会是什么情形。当他们敲击的时候,他们不能想象听众听到的是那些度里的敲击声而不是一首曲子。这就是“知识的诅咒”。

啊这不就是要换位思考吗,不就是balabala······能和读者的你的认知有所共鸣再好不过,想要怎么吸收理解是你的自由。

不过,我倾向与把它看作是一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认知偏差。

上述参加实验的双方当然都没有错,但是信息不对称使得他们无法达成一致。

还有的例子就比如原著党和改编作品的受众之间的矛盾(这可真是经久不衰的话题了)

不过看过原作的人基本都会是原著党,会更加挑剔,人之常情。


不妨暂且从中抽象出“知识的诅咒”的一个特征:

在双方无法达成一致这件事本身上,双方都是不具有过错的。


这个问题也广泛存在于社会交流当中。

比如(一般情况下)试图说服父母接受某些相对先进的思想、给尚未年幼的小孩辅导作业会让你觉得困难得根本无法进行下去,但是跟同龄人交流一些更加“深刻”、“有难度”的话题反而更轻松。

因为你们的认知结构相似,信息情报相近。

让会做题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效果往往比老师好。

“啊你怎么懂这么多,比老师讲的还好。”出现这种现象也不难理解了吧。

不过必须得说,这种能力的确难能可贵。不仅要清楚地明白对方的痛点,还要把自己的知识加工为对方能够吸收的模样,努力与诅咒抗争。



下面是我认为的知识的其他诅咒表现,虽然和权威定义说的不是一回事。

1、人在接受新事物的时候,往往习惯且迫不及待地把它和自己旧的认知结合甚至于加工成自己熟知的样子,即使它们之间有着不小的差异。当然这也和人脑对于新信息的处理机制有关。

2、人一旦获取了新的知识,那么就不可避免地将它滥用与本不属于它适用的领域。如将科学实证主义应用于哲学思考,将阶级理论应用于销售商与消费者的关系等。


至于有什么现实意义和行为启发,诸君各自参悟吧。


笔者也想抽身于诅咒的漩涡,因此把这个话题作为系列之首响应此希冀。

虽说冠名“每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把聊以自慰作为目的的不定期更新状态。

【每日新知】第一期:知识的诅咒——子非鱼亦非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