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判断题
1.维持 RNA 结构最主要的作用力来自堆积力和配对碱基间的氢键。(×)
2.肉碱脂酰移位酶 Ⅰ存在于线粒体内膜外侧,而肉碱脂酰移位酶Ⅱ存在于线粒体内膜内侧。联系糖异生作用与三羧酸循环的酶是丙酮酸羧化酶。(√)
3.同工酶的分子组成虽然不同,但其作用基本是相同的。(√ )
4.嘧啶核苷酸生物合成时,先合成 CMP ,再由CMP 合成 UMP 。(×);
5.一个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决定于它的氨基酸序列。(√ )
6.酸、碱和酶都能水解蛋白质,其中酶水解时使用一种酶往往就能彻底水解蛋白质成游离态氨基酸。(×)
7.牛脾磷酸二酯酶切割 DNA 链后产生 5'-核苷酸。( × )
8.抗体酶既专一性结合抗原,又具催化功能。(√)
9.磷酸吡哆醛是转氨酶的辅酶,可作为氨基的载体,参与氨基酸与α-酮酸的联合转氨基作用。另外,它还参与氨基酸的脱羧和消旋作用。(√)
10.核酶的发现暗示了RNA 在前生物进化中起着关键作用,既是催化剂,又是信息储库,它可能是最早的基因和最早的酶。(√)
11.S 型曲线代表负协同效应,表观双曲线代表正协同效应。(×)
12.核糖核苷的糖环上能够形成 3 种不同的核苷酸,而脱氧核苷的糖环上只能形成 2 种不同的核苷酸。(√)
13.在一定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将一定量的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称为酶活力单位( √ )
14.脂肪酸的β-氧化和α-氧化都是从羧基端开始的。( √ )。
15.SDS-PAGE 分离蛋白质的原理是根据蛋白质分子质量及其表面疏水性的不同。(√)
16.等电点和等离子点都是蛋白质的特征常数。(×)
17.基元催化反应包括酸碱催化、共价催化和金属离子催化三类。(√)
18.剧烈运动后肌肉发酸是由于丙酮酸还原为乳酸的结果(√)
19.核酸变性时,ε(P)值降低,此现象称减色效应;复性后,ε(P)值又升高,此现象称为增色效应;(×)
20.双向电泳第一次分离是 IEF ,第二次分离是 SDS-PAGE 。(√)
21.维生素 B1 只需通过一步反应就可以生成硫胺素焦磷酸。(√)
22.根据L=T+W ,当△W<0 时,DNA 处于负超螺旋状态。(√)
23.维生素 C 的缺乏导致“夜盲症” 。(×)
24.分离氨基酸的混合物时,常使用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树脂要先使用碱处理成钠型,而氨基酸混合物则需处理成酸性才能上柱。(√)
25.蛋白质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包括氢键、离子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和肽键。(×)
26.辅基是以共价键和脱辅酶结合,可以通过透析除去。(×)
27.凝胶过滤法测定蛋白质分子量是根据不同蛋白质带电荷多少进行的(×)
28.延胡索酸和苹果酸是三羧酸循环和嘌呤核苷酸循环的中间产物。(√);
29.可逆抑制剂与酶的必需基团之间以共价键结合。(×)
30.蛋白聚糖中的核心蛋白与糖胺聚糖之间以共价键相连接(√)
31.蛋白质变性可导致其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降低。(×)
32.在氨基酸混合液的分配柱层析过程中,结合水为流动相,互不相溶的溶剂作为固定相。 (×)
33.生物膜中的脂质分子可被氧化成为丙二醛,后者可引起蛋白质交联以及酶的失活。(√ )
34.十二烷基硫酸钠是阳离子去污剂。(×)
35.HbS 和 HbA 的α链相同,但β链存在一个氨基酸类型的差异。( √ )
36.一个蛋白质样品经酸水解后,能用氨基酸分析仪准确测定它的所有氨基酸(×)
37.在酰胺平面中,羰基的氧原子与酰胺氮的氮原子之间呈反式构型,各原子间有固定的键角和键长。(√)
38.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 tRNA 基本相同,但二者的rRNA 和 mRNA 的差异较大。(√ )
39.在柠檬酸循环中,辅酶 A 的作用是酰基载体,结合并运输酰基( √ )
40.两个亚氨基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与茚三酮反应,释放 NH3 ,生成亮黄色产物,最大光吸收在440nm。( × )
41.一个肌红蛋白分子是由一条多肽链构成的三级结构;而一个血红蛋白分子是由两条α-链和两条β-链构成的四聚体(四级结构), 其中每个亚基含有一个血红素辅基 。(√ )
42.FAD 、FMN 、NAD+ 、NADP+和辅酶 A 均含有腺苷成分。(×)
43.典型的α-螺旋又称 3.613-螺旋(√)
44.镰刀形细胞贫血病是因为血红蛋白分子β链氨基端的第 6 位 Glu 突变成为 Ala 。(×)
45.双缩脲反应是肽、氨基酸和蛋白质有的一个颜色反应。(×)
46.在生物体内,DNA 双链均可作为模板参与复制,同时也都能够作为转录的模板(×)
47.在真核生物和原核细胞内,生物氧化都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
48.在酶分离纯化过程中,有时需要在抽提溶剂中加入少量的巯基乙醇,这是为了防止蛋白-SH 被氧化。(√ );
49.用透析法可解开蛋白质中的二硫键(×)
50.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层析时,氨基酸用酸处理,树脂用碱处理成钠型。(√)
51.生物膜中的脂质分子可被氧化成为丙二醛,后者可引起蛋白质交联以及酶的失活。(√ )
52.十二烷基硫酸钠是阳离子去污剂。(×)
53.胰岛素分子含有两个多肽链,每个胰岛素分子都有两个亚基组成(× )
53.乙醛酸循环体是一种特化的过氧化物酶体。(√)
54.用酸水解法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检测到的氨基酸种类最多约为 17 种。(√ )
55.用羧肽酶 A 水解一个肽,发现释放最快的是 Leu,其次是 Gly,据此可断定此肽的 C 端序列为 Gly-Leu 。(√ )
56.双缩脲反应是肽、氨基酸和蛋白质有的一个颜色反应。( × )
57.双向电泳第一次分离是 IEF ,第二次分离是 SDS-PAGE 。(√ )
58.酸水解不引起消旋,得到的是 L-AA ,但 Trp 完全被沸酸破坏,Ser 和 Thr 有一小部分被分解。(√)
59.DNA 热变性的特征是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60.脯氨酸和羟脯氨酸可与茚三酮反应释放 NH3 ,生成亮黄色产物( × )
61.分离氨基酸的混合物时,常使用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树脂要先使用碱处理成钠型,而氨基酸混合物则需处理成酸性才能上柱。(√ )
62.双向电泳第一次分离是 IEF ,第二次分离是 SDS-PAGE ( √ )
63.在可逆抑制剂存在下,表观 Km值不论是增大或减小,都不反映酶分子与底物分子之间的亲和力的变化(×)
64.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 tRNA 基本相同,但二者的rRNA 和 mRNA 的差异较大。(√ )
65.用于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分析的水解方法主要是酸水解,同时辅以碱水解以测定酪氨酸含量 (× )
66.多肽链 N- 端氨基酸残基可采用羧肽酶法进行测定,羧肽酶能够逐一降解 N 端氨基酸 ( × ) 。
67.除核酸酶、蛋白酶和水解粘多糖的酶外,一般的酶分子与它们的底物分子相比要大得多 ( √ )。
68.SDS-PAGE 测得蛋白质的迁移率与蛋白质的等电点有关。( × )
69.Sanger 提出的双脱氧链终止法是在 DNA 的酶法测序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70.多聚蛋白质的每个亚基之间通过共价键缔合。( √)
71.Km 是酶的一个特性常数,最适底物时酶的亲和力最大,Km 值也最大(× )
72.等离子点是蛋白质的一个特征常数(√ )
73.Hill 系数等于 1 时表示配体与受体之间的结合为非协同效应 ,大于 1 表示负协同效应 ( × )
74.在酰胺平面中,羰基的氧原子与酰胺氮的氮原子之间呈反式构型,各原子间有固定的键角和键长。(√ )
75.酶的激活剂多数是无机离子,也可能是有机小分子或蛋白酶(√ )
76.用羧肽酶 A 水解一个肽,发现释放最快的是 Leu,其次是 Gly,据此可断定此肽的 C 端序列为 Gly-Leu 。( √ )。
77.镰刀形细胞贫血病是因为血红蛋白分子β链氨基端的第 6 位 Glu 突变成为 Ala 。( × )
78.功能域是蛋白质分子中能独立存在的功能单位。可以是一个结构域,也可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域组成( √ )
79.当氨基酸溶液的 pH=pI 时, 氨基酸主要以两性离子形式存在( √ )
80.酶的可逆抑制剂和不可逆抑制剂都与酶以非共价键结合。( × )
81.生物膜中的脂质分子可被氧化成为丙二醛,后者可引起蛋白质交联以及酶的失活(√ )
82.正协同效应使酶与底物亲和力增加。( √ )
83.胰岛素分子含有两个多肽链,每个胰岛素分子都有两个亚基组成。( ×)
84.在酶分离纯化过程中,有时需要在抽提溶剂中加入少量的巯基乙醇,这是为了防止蛋白-SH 被氧化。( √ );
85.一个蛋白质样品经酸水解后,能用氨基酸分析仪准确测定它的所有氨基酸。( × )
86.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具有相同的生物功能,二者具有相似的空间结构( × )
87.糖苷键和磷酸酯键都能被酸水解,但糖苷键比磷酸酯键更易被酸水解(√ )
88.某一蛋白质在 pH 5.0 时向阴极移动,则其 PI 小于5.0 ( × )
89.免疫球蛋白是一种糖蛋白,他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 √)
90.酶有几种底物时,其 Km值也不相同(√ )
91.变性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是因为蛋白质分子的电荷被中和以及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水化层被破坏引起的( × )
92.氨基酸序列决定了二硫键的位置,也说明二硫键对多肽的折叠不是必需的,但可稳定多肽构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