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1.酶的酸碱催化和共价催化
酸碱催化:通过瞬时的向反应物提供质子或从反应物中接受质子以稳定过渡态,加速反应的一类催化机制。
共价催化:又称亲核催化或亲电子催化,在催化时,亲和催化剂或亲电子催化剂能分别放出电子或汲取电子并作用于底物的缺电子中心或负电中心,迅速形成不稳定的共价中间复合物,降低反应活化能,加速反应。
2.盐溶与盐析
盐溶:在蛋白质水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中性盐,如硫酸钠、氯化钠等,会增加蛋白质分子表面的电荷,增强蛋白质分子与水分子的作用,从而使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增大。这种现象称为盐溶。
盐析:是指在蛋白质水溶液中加入中性盐,随着盐浓度增大而使蛋白质沉淀出来的现象。
3.肽键与酰胺平面
肽键:蛋白质中前一氨基酸的α-羧基与后一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形成的酰胺键。
酰胺平面:不能自由旋转,与肽键相关的六个原子共处于一个平面,此平面结构被称为酰氨平面或肽平面。
4.酶的专一性与立体异构专一性
酶的专一性:是指酶对催化的反应和反应物有严格的选择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十分相似的反应。
立体异构专一性:酶除了对底物分子的化学结构有要求外,对其立体异构也有一定的要求。
5.酶活力与酶比活力
酶活力:一个溶液中酶的总单位数,代表酶量的多少
酶比活力:每毫克总蛋白中酶的单位数代表酶的纯度。
6.抗体酶与核酶
抗体酶:又称催化抗体,是一类具有催化能力的免疫球蛋白,即通过一系列化学与生物技术方法制备出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抗体,它既具有相应的免疫活性,又能像酶那样催化某种化学反应。
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小分子RNA ,属于生物催化剂,可降解特异的mRNA序列。
7.基因组印记
基因组印记(Genomic imprinting):又称遗传印记,是通过生化途径,在一个基因或基因组域上标记其双亲来源信息的遗传学过程
8.基因家族和基因簇
基因家族:是来源于同一个祖先,由一个基因通过基因重复而产生两个或更多的拷贝而构成的一组基因,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相似性,编码相似的蛋白质产物, 同一家族基因可以紧密排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基因簇,但多数时候,它们是分散在同一染色体的不同位置,或者存在于不同的染色体上的,各自具有不同的表达调控模式。
基因簇:指基因家族中的各成员紧密成簇排列成大串的重复单位,位于染色体的特殊区域。
9.红皇后假说
红皇后假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进化生物学家范瓦伦(L. van Valen)于1973年根据《爱丽丝镜中奇遇记》的故事提出的假说。“红皇后假说”描述了物种之间持续的演化竞争,其由美国芝加哥大学进化生物学家利·范·瓦伦提出,用以解释他所观察到的物种恒定灭绝风险定律,即一个分类群的灭绝可能性,与其存在的时间长度没有关系。
10.构型与构象
构型:是指分子中由化学键所固定的原子在空间的排列,这种排列是稳定的。
构象:是由分子内单键的内旋转而产生的结构异构体。
11.底物的水平磷酸化与氧化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分子中高能键断裂释放的自由能转移到ATP中。
氧化磷酸化:伴随着电子传递,同时氢离子进入内外膜间隙,内外膜间隙积累的氢离子通过F1F2-ATP合酶返回到线粒体基质,氢离子的转移能够驱动ATP的合成。
12.等电点与等离子点
等电点:等电点是两性电解质所带电荷因溶液的PH值不同而改变,当两性电解质正负电荷数值相等时,溶液的PH值既称为该物质的等电点。
等离子点:蛋白质在纯水中的带电状态,没有其他离子干扰完全由氢离子的解离和结合来决定,这种条件下的等电点称为等离子点。
13.蛋白质降解与 DNA 降解
蛋白质降解:指食物中的蛋白质要经过蛋白质降解酶的作用降解为多肽和氨基酸然后被人体吸收的过程。
DNA 降解:是DNA 分子中的碱基和戊糖间的氮糖苷键发生水解, 使DNA链发生断裂。
14.蛋白质变性与 DNA 变性
蛋白质变性:受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改变其分子内部结构和性质的作用。
DNA变性:指核酸双螺旋碱基对的氢键断裂,碱基间的堆积力遭到破坏,双链变成单链,使核酸的天然构象和性质发生改变,但不涉及其一级结构的改变。
15.蛋白质功能域和结构域
结构域:介于超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之间,多肽链在超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盘绕折叠,形成紧密的近乎于球状的结构,称为结构域。
功能域:是蛋白质分子中能独立存在的功能单位。功能域可以是一个结构域,也可是由两个结构域或两个以上的结构域组成。
16.蛋白质变性与蛋白质降解
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在受到物理、化学因素影响时,生物活性丧失,溶解度降低,不对称性增多以及其他物理化学常数的变化。
蛋白质降解:指食物中蛋白质经过蛋白质降解酶的作用,降解为多肽和氨基酸,然后被人体吸收的过程。
17.蛋白酶、核酸酶和抗体酶
蛋白酶:可以水解蛋白质肽键的酶。
核酸酶:催化核酸酯键水解的酶。
抗体酶:具有酶活性的抗体。
18.单克隆抗体与多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有同一B淋巴细胞在应答同一种抗原时合成并分泌的抗体,均一,只识别抗原的同一表位。
多克隆抗体:多个不同的B淋巴细胞在应答同一种抗原时,产生的可特异性结合该抗原不同表位的抗体混合物,这些抗体分子的组成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19.单一蛋白质和缀合蛋白质
单一蛋白质:简单蛋白质是水解后只产生氨基酸而不产生其他物质的蛋白质。
缀合蛋白质: 结合蛋白质的分子中除氨基酸组分之外,还含有非氨基酸物质,后者称为辅因子,二者以共价或非共价形式结合,往往作为一个整体从生物材料中被分离出来。
20.RNA世界假说
RNA世界假说:是科学依据多年的科学研究而提出的一条关于生命科学的理论。
21.DNA 主带与卫星带
DNA主带:密度离心中由一个宽峰度组成,不包括可见的卫星DNA组成的分离条带。
卫星带:真核生物基因组DNA含有大量重复序列,在CsCl2密度梯度离心时,除主带外还得到量较少的次带,即卫星带。它由一些短的高度重复序列组成,因其碱基组成与DNA的主要部分不同,浮力密度也就不同。
22.抗体酶和核酶
抗体酶:又称催化抗体,是一类具有催化能力的免疫球蛋白,即通过一系列化学与生物技术方法制备出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抗体,它既具有相应的免疫活性,又能像酶那样催化某种化学反应。
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小分子RNA ,属于生物催化剂,可降解特异的mRNA序列。
23.别构酶的 S 形曲线与表观双曲线
别构酶的 S 形曲线:正协同效应中酶结合底物或调节物后,酶构象改变,亲和力增加,速度变快,呈现S型曲线。
别构酶的表观双曲线:负协同效应中在底物浓度较低的范围内,酶活力上升快,随后底物浓度上升,但速率上升很低,呈现表观双曲线。
24.Km 、Ks、Tm 、 Ta 与Cot1/2
Km:是酶的一个特征性常数,是当酶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与酶浓度无关。
Ks:指不透明物质的深度值,它是一个经验值,也是一个相对值。是酶和底物所形成中间产物ES的解离平衡常数。
Tm:溶解温度,在DNA热变性过程中,引起DNA物化性质改变一半时的温度。不同序列的DNA,Tm值不同。DNA中G-C含量越高,Tm值越高,成正比关系。
Ta:退火温度,是指引物和模板结合时候的温度参数,当50%的引物和互补序列表现为双链DNA分子时的温度。
Cot1/2(半变Cot值):DNA初始浓度(Co)与复性完成一半时的时间的答乘积。反应完内成一半时所需的Cot值,它直接与复性DNA 成正比容。
25.DNA 的二级结构与蛋白质二级结构
DNA的二级结构:DNA的二级结构是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
蛋白质二级结构:蛋白质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多肽链中主链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列即构象,不涉及侧链部分的构象。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基本形式:α—螺旋结构和β—片层结构。
26.茚三酮反应和双缩脲反应
茚三酮反应:茚三酮在弱碱性溶液中与氨基酸共热,引起氨基酸脱氨、脱羧反应,最后于还原茚三酮发生作用,生成紫色物质。
双缩脲反应:双缩脲是由两分子尿素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将尿素加热到180度,则两分子尿素缩合成一分子双缩脲,并放出一分子氨.双缩脲在碱性溶液中能与硫酸铜反应产生红紫色络合物,此反应称为双缩脲反应。
27.辅酶与辅基
辅酶:是一大类有机辅助因子的总称,是酶催化氧化还原反应、基团转移和异构反应的必须因子。它们在酶催化反应中承担传递电子、原子或基团的功能。辅酶也可以被视为第二底物,因为在催化反应发生时,辅酶发生的化学变化与底物正好相反。
辅基:酶的辅因子或结合蛋白质的非蛋白部分,与酶或蛋白质结合的非常紧密,用透析法不能除去。按照化学组成,酶可以分为简单蛋白质和结合蛋白质两大类。
28.酶的活性中心和别构效应
酶的活动中心:是指酶分子中结合底物并起催化作用的少数氨基酸残基形成的一定空间结构,包括底物结合部位和催化部位。
酶的别构效应:酶分子的费催化部位(调节部位)与某些化合物产生非共价可递结合,导致酶分子构想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酶的活性状态的现象。
29.亲和层析与疏水相互作用层析
亲和层析:利用生物分子与配基建具有转义而不可逆的亲和力使生物分子分离纯化的方法。
疏水相互作用层析:是利用表面偶联弱疏水性基团(疏水性配基)的疏水性吸附剂为固定相,根据蛋白质与疏水性吸附剂之间的弱疏水性相互作用的差别进行蛋白质类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的一种层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