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考冲刺卷(8)

2022-10-11 22:18 作者:遨游宇宙大锦鲤  | 我要投稿

高考冲刺卷(8)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4分)

一、选择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如图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全局趋势三维透视图,该图揭示中国县域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及特定方向的变化趋势。人口老龄化系数与人口老龄化程度正相关。读图,回答1~3题:

1.2000~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是(  )

    A.整体升高,东西差异扩大     B.西北升高,东部降幅小

    C.西北升高,东西差异缩小     D.整体升高,东部升幅小

2.2000~2010年,东北地区老龄化程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迁入      B.放开二孩     C.出生率持续较低 D.城市化水平提高

3.该时期南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会(  )

    A.增加青壮年的社会负担     B.使劳动力成本增幅降低

    C.促进社会养老体系完善    D.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答案】1.A 2.C 3.B 

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2010年人口老龄化程度与2000年相比,总体呈上升趋势,东部比西部上升明显,东西差异扩大,北方地区升高,南方地区略有下降。

第2题,读图可知,东北地区在该时间段内,老龄化程度升高,如果人口迁入,会导致老龄化程度降低,选项A错误;放开二孩,出生率提高,老龄化程度会降低,选项B错误;出生率降低,会导致老龄化加剧,选项C正确;城市化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程度之间没有直接联系,选项D错误。

第3题,该时期南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是由于大量外来年轻劳动力迁入导致的,人口老龄化降低,青壮年的社会负担减轻,选项A错误;劳动力充足,劳动力成本增幅降低,选项B正确;人口老龄化程度升高,会促进社会养老体系完善,而南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选项C错误;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选项D错误。

 

    弃风限电,是指在风电机组设备状态正常、风况良好的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风电场被迫暂停一些机组发电的现象。我国风电开发利用的商业化时间相对较短,但增长速度快,至2012年我国风电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成为风电大国,但“弃风限电”现象也日趋严重。读“2013年中国上网电量(上网电量指发电厂向电网公司输入的电量)和重点地区‘弃风’电量图”。据此并回答4~6题:

4.我国“弃风限电”最严重的地区是(  )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华北地区    D.华东地区

5.重点地区出现“弃风限电”的根本原因是(  )

    A.我国风能资源开发时间短  B.我国能源资源储量大、种类多

    C.我国风能资源非常丰富     D.发电量与用电量存在时空差异

6.下列缓解“弃风限电”的主要措施,不可行的是(  )

    A.提高本地区风能消纳能力  B.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弱风速

    C.通畅能源外送通道              D.放缓风电基地建设速度

【答案】4.A 5.D 6.B 

第4题,读图分析可知,重点地区“弃风”电量图中,蒙东、蒙西、甘肃都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因此最严重的地区是我国的西北地区。

第5题,风电规划中存在重发、轻供、不管用的问题。甘肃、蒙东、蒙西和河北等大型风电基地都位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本地电量消纳空间有限,而电网外送能力又不足,只能弃风。选项D正确。

第6题,缓解“弃风限电”可以采取放缓风电基地建设速度,提高本地区风能消纳能力,通畅能源外送通道等措施。但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弱风速不是解决该问题的措施,故选B。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回答7~8题:

7.天文台所在地晴夜多于周边的原因是(  )

    A.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B.地处西南风背风坡   

    C.白天多上升气流                 D.夜晚多下沉气流

8.该光学天文台最佳的观测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7.D 8.D 

第7题,该天文台海拔高,由于空气稀薄,夜晚降温较快,气温低于周边地区,受热力因素影响,夜晚,天文台附近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

第8题,由经纬度可知,该天文台位于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除冬季外,其他季节降水较多。光学天文台在晴朗天气条件下观测效果最好。

 

    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沙坝是由波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如图为全新世(11 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据此回答9~11题:

9.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B.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C.风力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D.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10.全新世该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中,海平面相对于陆地(  )

    A.呈上升趋势    B.基本稳定  C.呈下降趋势   D.反复升降

11.如果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则图中(  )

    A.沙坝向陆地方向推移     B.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  

   C.沙坝向海洋方向推移     D.潟湖受侵蚀水深增大

答案】9.D 10.A 11.B 

第9题,读图可知,a三角洲位于陆地河流入海口,河流流速减慢,由河流堆积而成;b三角洲位于潟湖与大海相连的位置,是由涨潮时海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

第10题,根据图中陆架沉积序列的叠置顺序可推知,海平面相对于陆地呈上升趋势。

第11题,如果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在涨潮时流入潟湖的海洋水也会逐渐减少,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6分)

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2~13题为必考题,各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4~1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共56分)

(一)必考题:共46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芦苇多生长于浅水地区,具有通气组织,能净化水质,同时为湿地提供丰富的有机物。位于辽东湾北岸的辽河三角洲分布有世界上最广阔的芦苇集中生长区,该地区于1988年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斑海豹,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以鱼类为主要食物。每年12月进入渤海辽东湾,1~2月在厚厚的浮冰上产仔,3~4月进行育肥,5月份逐渐游回西北太平洋北部地区。斑海豹繁殖时期,需要洁净且安静的环境,充足的食物。辽东湾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斑海豹最理想的“产房”和栖息地。下图示意辽东湾附近海底地形(单位:米)。

(1)分析辽东湾水质较好的原因。(4分)

(2)辽东湾冬季海冰厚度大,试简析其成因。(6分)

(3)说明辽东湾斑海豹食物充足的原因。(6分)

(4)试简述辽东湾成为斑海豹最理想“产房”和柄息地的理由。(8分)

12.解析:第(1)题,辽东湾水质较好与污染物排放少和芦苇的净化作用有关。

第(2)题,海冰的厚度与气温、海水的盐度、海水的深度和海浪有关。

第(3)题,斑海豹的主要食物是鱼类,斑海豹食物充足的原因可借鉴渔场的形成原因分析。

第(4)题,辽东湾成为斑海豹最理想产房的原因可以从活动空间、食物来源、海水水质、动物天敌和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分析。

【答案】(1)辽河三角洲分布着广阔的芦苇集中生长区,芦苇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辽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大,其降解污染的功能强;受环境保护政策的影响,污染小。(4分)

(2)纬度高,气温低;有许多大河注入,海水盐度低,易结冰;海水较浅,热容量小;内海海湾,受大陆影响大,且海浪较小。(6分)

(3)许多大河注入,带来丰富营养物质;位于大陆架,海水较浅,阳光充足,水温适宜;有极其丰富的海洋生物,鱼类等资源丰富。(6分)

(4)冬季海冰厚度大、范围广,为斑海豹产仔提供了场所;鱼类资源丰富,食物充足;辽河三角洲芦苇面积广阔,净化作用强,海水水质好;冬季封冻,人类活动少,斑海豹繁殖期环境清洁安静;海水较浅,大型海洋捕食动物难以进入,天敌少。(8分)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多肉植物通常生活在气温偏高,降水量少且有明显干湿季交替的地方,有少量雾气和露水也可满足其生存需要。多肉植物叶小、肉厚,非洲西南部的纳马夸兰地区夏季多雾、冬雨较多,使多肉植物疯狂繁殖,其多肉植物出口量已位居世界前列。纳马夸兰沙漠有着5 000万年的历史,国际生态保护组织认可纳马夸兰沙漠是地球上唯一的生物多样化干旱区,区域内有3 500多种多肉植物,占全球多肉植物种类的10%,其中1 000多种是这里独有的。下图为纳马夸兰周边区域和纳马夸兰气候资料图。

(1)分析纳马夸兰南部地区适合多肉植物生存的气候条件。(8分)

(2)从生物进化和人类活动角度说明纳马夸兰沙漠多肉植物种类众多的原因。(4分)

(3)分析纳马夸兰多肉植物出口量已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因。(10分)

13.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提示“多肉植物通常生活在气温偏高,降水量少且有明显干湿季交替的地方,有少量雾气和露水也可满足其生存需要”可推测多肉植物生存的气候条件,再结合纳马夸兰南部地区具体分析。

第(2)题,注意审题,要从生物进化和人类活动两个角度分析,抓住关键词“多肉植物种类众多”,纳马夸兰沙漠有着5 000万年的历史,沙漠形成早,生物进化时间长;沙漠气候恶劣,人口稀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所以纳马夸兰沙漠多肉植物种类众多。

第(3)题,纳马夸兰多肉植物出口量已居世界前列的原因需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分析,再结合具体情况,从纳马夸兰的气候、种植面积、多肉植物种类、市场、劳动力、交通和冷藏保鲜技术等方面具体分析。

【答案】(1)该地纬度较低,且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温高,年降水量少;受西风影响,冬雨明显,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多晴天天气,昼夜温差大,露水多;受寒流影响,多雾。(8分)

    (2)沙漠形成早,生物进化时间长;沙漠气候恶劣,人口稀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小。(4分)

   (3)气候适宜、种植面积大,产量大;多肉植物数量多、种类独特,国际市场广阔;当地劳动力丰富廉价,生产成本低;位于沿海地区,海洋运输便利;农产品保鲜技术的发展,为大量远距离出口提供条件。(10分)

 

(二)选考题:共10分。请考生从14、15两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漠河县北极村是中国最北的村镇,其凭借中国最北、最神奇天象等独特资源,被列为最具魅力旅游景区之一。近几年,漠河北极村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旅游规模仍相对较小。

      分析北极村旅游规模相对较小的原因。(10分)

14.解析:本题从开发历史、交通通达度、市场距离、旅游资源评价等方面展开分析。

【答案】漠河地区纬度较高,冬季漫长,旅游旺季短;资源相对单一,适合旅游的人群少;远离客源地区;交通相对不便;起步晚,旅游配套设施及开发层次较低;知名度较低;旅游环境容量相对较小。(10分)

 

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大量使用抗生素,将造成环境中抗生素残留的广泛存在与细菌耐药的传播扩散,进而可能影响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我国2013年使用的16.2万吨抗生素中,兽用占52%,人用占48%。下图为我国各流域水体中抗生素的排放密度图。

      试说明我国各流域抗生素排放的地区差异及主要原因,简要列举滥排抗生素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10分)

15.解析:我国各流域抗生素排放的地区差异可以从图中直接读取。抗生素主要用于人类及人工养殖业,因此,人口分布、养殖业的规模会对抗生素的分布造成影响。任意排放含抗生素的污水,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污染水体、土壤,危及自然环境中野生动物的生长繁殖,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也会产生危害。

【答案】我国东部、南部各流域抗生素使用量大,排放多,(尤以海河流域、珠江流域、太湖流域、海南岛为最多,)西部各流域较少。主要因为东部、南部地区人口多,人用及排放抗生素总量大;养殖业规模大,兽用及排放抗生素总量也大。(西部地区人口较少,人用、兽用及排放抗生素总量也较少。)

      滥用抗生素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有:污染水体、污染土壤、危害生物多样性、危害食物及食品安全。(10分)

 


高考冲刺卷(8)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