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4.15 《基督教的本质》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15、《基督教的本质》
德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的主要代表作,一八四一年出版。这本书的出版,打破了黑格尔主义的长期统治,标志着唯物主义的巨大胜利。恩格斯说:“它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1]
这部书除有三版序言、导论和注释外,主要分两大部分,共二十八章。第一部分讲宗教的人本学的本质,第二部分批判宗教的神学本质。费尔巴哈在这部书中,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当时在德国根深蒂固的基督教和具有很大影响的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进行了尖锐、有力的批判,阐述了他的唯物主义观点。
这书指出,“宗教是人之最初的、并且间接的自我意识”,是一种意识形态。神是人们在受到苦难时,因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对全知全能“救世主”幻想的产物,是“意识清醒时所做的梦”。它认为,神的本质也就是人的本质,入把自己的本质偶像化、神圣化,虚构出一个上帝来,然后又让上帝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这说明不是上帝创造了人类,而是人类创造了上帝。这就是宗教的本质和秘密。在揭露关于上帝的“实存性”的矛盾时,费尔巴哈认为,“实存,就必须有完全的、确定的实在性”,被称得上现实的、感性的存在,就应该是“感性地被规定的存在”。然而上帝并不能被看到、听到,并没有什么人能感觉到。因此,上帝的“实存”是不可能的。
这本书始终贯彻着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路线,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客观世界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反对黑格尔式的思辨哲学,认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为上帝创世说提供了理论基础。费尔巴哈在书中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神秘性和自相矛盾:如果像黑格尔学说那样把人关于上帝的意识当作上帝的自我意识,那么,人的意识也属于上帝的意识了。费尔巴哈说,黑格尔是由思想产生对象,而他[2]正相反,是由对象产生出思想,只是,这里的对象,专指在人脑以外存在着的东西。可见,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是非常鲜明的。
但是,这部书也反映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他用以批判宗教的出发点是自然的人,而不是社会的、历史的人。他不了解产生宗教的社会经济原因,不懂得人以及人的意识的阶级性。并且,他不主张废除宗教,只是主张使宗教完善化,建立一种超阶级的以“人类之爱”为核心的宗教。这说明,他没有也不可能把唯物主义路线贯彻到底,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他在认识论上虽然是唯物主义的,然而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3]这都是《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严重缺点。
注: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18页。
[2] 费尔巴哈。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