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4.13 《纯粹理性批判》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13、《纯粹理性批判》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二元论和不可知论者康德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于一七八一年出版。这书集中地反映了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体系,反映了康德的哲学基本观点,在欧洲哲学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
《纯粹理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由康德开始的德国哲学革命,对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旧形而上学[1]的挑战。这不仅是自然科学继续发展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康德在这书的第一版序言中说,旧形而上学超越经验,企图以有限的范畴去武断地认识无限的对象,因而使理性陷入黑暗和矛盾之中。为了打破这种黑暗,消除理性的矛盾困境,必须由纯粹理性的批判充当理性的法庭,对旧形而上学以及与它相关的一切事物进行批判,这才合乎“批判的时代”的要求。他声称,《纯粹理性批判》不是批判那一本书或那一种体系,而是对理性的滥用进行批判,即批判地考察人的认识能力。一七八七年,康德又在这书第二版序言中说,逻辑必须改造,不改造就一步也不能前进;批判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形而上学革命化,以便建立完备的形而上学体系[2]。他认为,必须假定在人们接触认识对象之前,关于对象的规律即已先验地存在于理智之中;物自身[3]可思而不可知,人们的认识只限于现象。他一方面认为唯心论把外物的存在说成是信仰上的假定,乃是哲学和人类理性上的污点;另一方面又认为唯心论可以是无害的。这明显地反映着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 从二元论和不可知论出发,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调和。第二版序言还公开宣称,为了给信仰留地盘,就必须否定知识。这说明二元论最终势必要倒向唯心主义。
这书除“序言”和“绪论”以外,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讲“先验原理论”[4],是这书的主要部分;第二部分讲“先验方法论”[5]。
这书的“绪论”扼要地叙述了先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它一开始就提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以经验开始”“但是并不能就说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因为按照康德的规定,知识是由先验范畴[6]和经验两个要素构成的;而知识所以不能都来自经验,乃是由于经验本身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只有先验范畴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现在看来,这种假定的神秘性和虚妄性是一目了然的,但在当时却迷惑了不少人。同时,也应该看到,康德的二元论的认识论虽然是荒谬的,但比起莱布尼茨、沃尔夫的形而上学[7]或休谟的怀疑论[8],还是前进了一步。“绪论”对纯粹理性批判所着重关心的问题归纳为:(一)先天综合判断[9]如何可能?(二)纯数学如何可能?纯自然科学如何可能?(三)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其实,无非是想证明先验哲学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当然,这不过是康德的幻想而已。
这书的“先验原理”部分就是反复阐述和论证上述问题的。为了建立先验哲学体系,它首先把空间和时间说成是先验的纯直观形式,而不是物自身的属性和相互关系。它神秘地认为,空间和时间是不能从任何经验中得来的概念,只能是先验的规定和主观条件。接着,便在“先验逻辑”的冗长议论中发挥康德关于知性和理性的观点,并反复地讲知识的两要素论。它指出,知性是对感性直观的思维能力,即是一种知识能力、规则能力;理性是把知性的规则从属于原理的能力,即是一种原理的能力[10]。它还强调知性不能直观[11],理性不能直接与经验或对象打交道,只能从理念的角度来思想它的对象并按照理念来确定知性。康德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突出地贯穿在这部分论述中,既神秘又晦涩。但是,关于先验范畴论的三分法[12]、二律背反的论述,以及对旧形而上学的具体批判,却包含着一些积极的因素,涉及和暴露出一些矛盾,对后来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这书的第二部分 “先验方法论”泛泛而论,内容既杂乱又贫乏,主要是强调批判的任务在于清除谬误,哲学知识在于从普遍中考察特殊[13];同时还指出了哲学与数学的区别,先天的方法[14]与后天的方法[15]的区别;并把哲学家说成是人类理性的立法者。恩格斯说得好:“要从康德那里学习辩证法,这是一个白费力气的和不值得做的工作”。[16]
注:
[1] 特别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
[2] 即先验唯心主义体系。
[3] 即“自在之物”。
[4] 包括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
[5] 包括纯粹理性的训练、法规、建筑术、历史。
[6] 即不依靠经验的先天知识。
[7] 否认经验。
[8] 否认普遍性和必然性。
[9] 即产生先天知识的神秘方式。
[10] 处理概念和判断的。
[11] 这是感性独有的能力。
[12] 即每一组范畴中的第三个范畴都是前两个范畴的统一。
[13] 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颠倒。
[14] 非经验的。
[15] 经验的。
[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