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琴箫合奏始于何时?

2020-04-13 05:47 作者:根宁说箫  | 我要投稿


琴箫合奏作为一种相对固定的演奏传统,究竟始于何时?

查阜西先生在为清代琴书《琴谱谐声》所做的《据本提要》中写道(据《琴曲集成》第20册,中华书局,2010年):

“自从古琴在秦代后流传到了民间,琴只是独奏。我们可以设想两千多年来有人用低音量的管类和琴伴奏,也看到许多汉代墓葬中琴箫合奏的俑。但是从来没有看到有人把琴箫合奏记入可考的谱录文献,更没有很早地看到琴箫合奏的著作。直到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才有这一部《琴谱谐声》,又称《琴箫合谱》,刻传行世。但百多年来未得到弹琴家的理会。

自称为《琴箫合谱》的《琴谱谐声》,是江西金谿周显祖(号著乃、静渊,又号柏村)撰著。他用清康熙时‘御制’的《律吕正义》和一些我国周代和汉代蒙昧的文献议论支持他对于箫的‘理解’,自制两支箫去合琴,并将谱内二十六曲的三十二谱一律按《律吕正义》‘清浊十四均五十六调法’均调之名,标明每曲所属均调,列在每曲标题之前,使这个谱形成另一‘体系’,神秘而又烦琐。总得来说,他意图用《律吕正义》的五十六调(其实箫音就是不准)去凑合弦音,以便合奏。因此他在《琴箫合谱》合论的第一则,就对箫声预作说明说:‘其曲谱,大抵繁声,非雅音,然能指下去其促数,神和志定,以臻其妙,亦复何异焉?’在介绍‘清浊十四均五十六调’时,他也预先强自为之解释地说:‘虽然,器同调同,律度声字同,而高下疾徐之际,精神气韵有迥然各别者,岂为郑为雅,果又存乎其人舆!’从这些说法,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吹箫的理论和技巧,也是没有真功夫的。

为要使琴能和箫一样,除有音立宫之外,还要有音主调。《琴谱谐声》除否定《自远堂》以‘三弦为宫’之外,也否定《治心斋》和《春草堂》仅以律吕名调的‘一弦为宫’。因为《琴谱谐声》是在‘调’和‘音’两方面都是从属于律吕的。周显祖误以《律吕正义》加清二均是解决了音律问题的(现代用十二平均律也只是接近解决,而且理论和实际还并未统一),又持‘钦定’、‘官撰’为之撑腰,因而在琴论方面也是以唯我独尊的姿态,尽改传统‘音’、‘调’之名,这在琴谱方面来说,徒然令人莫名其妙。如果他的动机只是想为知识分子寻找琴箫合奏的理论依据,倒还可以原谅。如果竞以为他的说法已解决了古今中外对音律之谜,他就大错特错了。”

查阜西先生在此透露了一条重要的信息,就是以他渊博的见识,在《琴谱谐声》(《琴箫合谱》)之前,琴箫合奏作为一种相对固定的演奏传统,是没有文献记载和描述的。

1937年10月出版的中国近代最重要的琴学文献《今虞琴刊》中,彭祉卿先生用了十余页的篇幅描述“雅箫”的制作,这应该可以看做近代琴箫合奏最重要的(也是为数很少的)一篇文章。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彭祉卿和查阜西二位先生在琴箫合奏的音律问题上,以及琴箫(雅箫)的制作方面做了相当系统和扎实的工作。只可惜文章对琴箫形制细节的介绍还是过于粗略了一些。近现代中国音乐界对琴箫合奏,以及琴箫乐器的制作,就更是缺乏持续而精深的研究了。

学箫请看 → 根宁说箫视频教程1-60期

琴箫合奏始于何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